【文化铅山】青山有幸埋忠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辛弃疾的描写的田园风光的诗句是什么 【文化铅山】青山有幸埋忠骨

【文化铅山】青山有幸埋忠骨

2024-07-05 2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800多年过去了。伫立辛翁墓前,仿佛看到壮士“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依稀又见阁老“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辛弃疾有幸,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遇到铅山温暖的怀抱,那儿的山水草木让他寄情,成就了一位“词中之龙”;铅山亦有幸,一代词宗托迹,千古佳韵流芳,成为辛弃疾的第二故乡;青青的阳原山更加幸运,英魂从此永远相伴,引多少后人凭吊和瞻仰,“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奇哉辛弃疾,壮哉伟丈夫!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

1185年,辛弃疾到鹅湖山一带觅泉,发现奇师村有口周氏泉,荡漾在两天然石潭之间,泉形如瓢,泉水清澈。辛弃疾一见钟情,流连忘返,两年后再访,决定在泉边建座别墅。1188年,别墅完工,他把泉改名“瓢泉”,村改名“期思村”,此后频频往来于饶铅两地,并拟建瓢泉庄园。

1188年,陈亮约辛弃疾、朱熹共商统一大计,相会之期,朱未践约,辛弃疾当时染病在瓢泉休养。看见驿道上策马而来的陈亮,辛弃疾欢喜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感慨万端,斩马盟誓,要为统一中原奋斗不息。后两人鹅湖同游,瓢泉共酌,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达10日之久,后人称之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并将期思村前的石桥改名“斩马桥”,还在桥旁建了斩马亭,以纪念他们的忠贞友谊和爱国精神。

展开全文

1195年,瓢泉庄园建成。次年,带湖居所失火,辛弃疾举家迁往瓢泉。尔后又在与瓢泉隔河相望的五堡洲建了气势恢宏的辛公馆,从此,这位南征北战的英雄在瓢泉一带过了11年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村居生活。附近的鹅湖山、清风峡、女城山、永平镇,都是辛弃疾寻古探幽的常去处。在田园的宁静和村民的质朴感染下,他灵感四溢,留下许多描写铅山自然风光、世俗民情的佳句。同时,表面淡泊清净的词人,时时不忘收复失地,忧国忧民的情怀,仍常流露于字里行间。《稼轩长短句》所存629首词中,有三分之一是写铅山或在铅山写的。瓢泉,成了辛弃疾晚年创作的摇篮,也是这位“人中之杰”的最终归宿。

作者 | 尹敏

审核 | 苏家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