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必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软硬媒介决定论 中传必读

中传必读

2024-06-30 08: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首当其冲的,就是德布雷的《媒介学引论》。不知道是不是启蒙运动带来的传统,我读过的法国学术书作者(当然可能总数也并不多)十个有八个都认为自己是蒙田、卢梭,我的意思是,全篇一个段落恨不得拽出十个你没听过的案例和俏皮话;动不动就要“n'est”一番,对臆想出来的质疑发起攻击(其实并没有人质疑他);对人类的悲悯和愤世嫉俗,但又总是对宗教不敬。

如果这些东西再拌上德布雷自己曾经从切格瓦拉的军师到法国政府的高官,从革命分子到阶下囚到外交官再到学者的丰富的人生经历。朋友们,这真的有的看了。你会很容易陷入到这样的金句漩涡里,从而把这本书的精华 —— 媒介和社会的关系,轻易忽略掉。

为了不让我们迷失方向,在开始对于每一章的分析之前,我们必须要搞明白如下几个核心论点,这对我们理解非常重要,注意,我们用的是按照重要性来排而不是章节来排的:

核心论点

1.德布雷的媒介并非我们理解的5W里的媒介工具(或者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中的媒介),它是一个社会中的媒介系统的总称。具体而言,它包括我们所说的文本,符号,媒介工具,甚至包括与之相关的媒介组织。也就是:

(1)符号化行为的普通方法(言语、书写、模拟图像、数字计算);

(2)传播的社会编码(发出口信时所使用的源语言,比如拉丁语、英语或捷克语);

(3)记录和存储的物质载体(黏土、莎草纸、羊皮纸纸、磁带、屏幕);

(4)与某种传播网络相对应的记录设备(手抄本、影印本、数字版)。

2.将媒介划分为如此复杂的结构,并不意味着德布雷要分开讨论这其中的每一个部分是怎么演进的。相反,他认为这几个部分相互依存,共同决定了一个时代的观念、文化的传播形态。因而形成了是原始记忆、话语、图文、视频四个时代的“媒介圈”。这让人想起了技术学派许多人的类似观点,但不同的是,德布雷因为将媒介概念细化了,所以他可以从一个更加详细具体的角度考察在同一时代中媒介是如何影响社会的。(例如,麦克卢汉也探讨了印刷术,但没有探讨具体的印刷工具、印刷纸张、印刷工、印刷阅读公众)

3.三个时代媒介圈具有彼此的特点。其中话语圈的特点是绝对主义、循环叙事、神权主宰、宗教和信仰等;图文圈的特点是民族和极权主义、直线叙事、意识形态主宰、教条主义等;视频圈则是个人主义、现实叙事、图像和模型主宰、相对主义和消费主义等(52页有个图较为详细)。每个媒介圈的变革前提是性能、范围和效率超过上一个媒介圈,但成功颠覆都需要技术的演进和相关的社会组织、社会政治的成熟。

4.与技术学派认为媒介决定论不同,德布雷的媒介观更加强调“互动”。这包括,社会环境会决定和影响媒介的发明和运用,也因此跳出了简单的媒介决定论。这就是他说的“技术提供可能性,环境起到过滤作用,人进行部署”。

5.最后,德布雷的媒介观中强调“传承”。传承指的是在时间中保存、延续信息。它是以技术性能为出发点(即通过媒介载体的使用)。一方面,将这里和那里连接起来,形成网络(也就是社会);另一方面,将以前的和现在的连接起来,形成延续性(也就是说文化的延续性)。

分析完这5个点后,我们就开始进入我们的《媒介学引论》之旅。

第一章:传承的时代

顾名思义,讲的是第5点“传承”。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传承意味着超越时间,因此一开始德布雷将它与短暂的,片断性的“传播”进行对比,指出传承的意义是通过对媒体载体的使用,形成文化的延续性。由于有了文化延续性,所以传承这个概念,就不能仅仅是物理的、工具的,而必须与一定的社会、组织联系起来。

这让人想到了英尼斯的时间性,但德布雷接下来指出,英尼斯钟爱的口语媒介其实不具备传承的功能。传承必须通过一定社会组织的加工精炼,赋予象征意义,同时要通过物质载体把信息保存下来,让它超越时间。最后,德布雷回顾了中间提到的一个担忧,就是共享信息的传播如今已经远远超过了共享历史的传承,人与人之间纯粹是技术的机械联系而没有共同象征性的心理文化联系。以此为基础对西方文明提出了质疑。

第二章:中介即信息

这里德布雷是从批判麦克卢汉开始的,认为麦克卢汉对于媒介(书中叫做中介)的观点是混乱的。混淆了符号、媒介的物质载体、符号内容等不同概念。正是这里他提出了第1点。然后以《媒介学引论》为例具体论述了它在不同层次上的“媒介”的含义。包括文字、法语、纸张、论文形式、出版系统。

另一方面,这些不同层次的媒介又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影响,类似麦克卢汉一样,德布雷也认为文字带来了线性、逻辑、历史学、民主性,但问题是文字不能对空书写,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纸张和书写工具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随之出现的组织)。这些主导的记录技术会使得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集体心理趋于稳定,形成特定的特点。

最终德布雷详细描述了第2和第3个论点:媒介圈和它们的相互关系。此后,德布雷思考了技术和文化的关系,二者关系密切,但又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文化的多元、浪漫、稳固不同,媒介发展却是统一、兼容、全球化的。最后,利用艺术与美学作为例子,德布雷再次阐述了形式、组织、内容和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这个毁灭那个

这个章节的主要思想是继续阐述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前面两页如果看不懂的话可以不读,因为重点是从76页开始的。与平常技术学派的“某物导致某观念”不同,这个地方德布雷提出一种新的想法“自上而下”,也就是“某观念出现前提有哪些产品”。

他举例用上帝概念,一神论的上帝是个抽象概念,为什么来自于沙漠而不是富裕良田?因为游牧人需要可携带的上帝而不是笨重偶像,也因为文字、纸张改革出现了将复杂世界简化为基础概念的技术。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媒介决定论,德布雷认为一时代媒介技术、其他技术、社会组织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每个技术的效果可能会和其他技术结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4中的观点。

接下来德布雷进一步指出了传统媒介技术研究缺乏中间环境。例如具有特定价值观念的传播者、组织和一定的传播方式、话语形式,但因为知识分子本身就是这个中间环境的一员,所以反而观察不到中间环境的影响。最后,德布雷总结回顾了在此前对媒介这些特点作出探索的先人,指出对他们的研究做总结是媒介学者的义务。

第四章:象征符号的有效性

这个章节德布雷重点是讨论信息的形式与结构与它产生的效果。举例,基督教成功在于精简和视觉传播(让弱势群体也能理解参与),另一点是在于它强调中介(此处说明不是媒介,因为德布雷强调了此处的中介还包括行为和组织)的重要性,(也就是对于基督的人性的强调以及对于宗教仪式、教会组织的重视)。

这第二点被人忽视,但是却是媒介学所强调的。没有了组织(例如出版社、教堂)和相关的文化、语言形态,光是媒介工具是不能造成影响的。例如,光是文字还不行,必须要有与之搭配的批量生产印刷术、生产组织(印刷厂、出版社、书店)、媒介组织(图书馆、阅览室)、特定文化和语言形态(民族语言)这些社会因素,这些社会因素又因不同的社会中社会关系而不同(此处更加好的例子在《普通媒介学教程》),它们共同组成了文字的影响(这正是技术学派漏掉的地方)。最后,德布雷谈到了技术学派另一点忽视的地方:只考虑了媒介技术,而没有考虑运输技术。

第五章:学科建议

相较于前四章,这章德布雷将媒介学与符号学、心理学、社会学、语用学、历史学、哲学相比较,最终得出了媒介学存在价值和意义。不过,对于考研来说这章价值不大,更有价值的问题其实我们在前四章分析过了:媒介学和传统的经验学派、技术学派有什么区别?媒介学是一种传播学吗?相信前四章读完以后就会有答案。

第六章:媒介学做什么

看起来第六章似乎是第五章的延续,但是其实第六章意义比第五章大得多。这章中德布雷给出了自己对于当下媒介发展的看法:他指出了人们对于旧技术的几种心理:发现效应(对旧技术的浪漫怀念)、驿站效应(新技术盲目模仿旧技术)、臆想效应(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棘爪效应(技术只能向前不能退后),尤其是“慢跑效应”,也就是技术大发展大跃进,但人们却会为了心理平衡追求那些过去的事物。

比如在全球化时代,地域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反而复苏,这其实暴露了人们对于自己传承缺失的忧虑。另一个危机是,人们对于发展的技术缺乏理解,盲目的把技术的发展对象交给少数相关利益者手里 —— 而这正是媒介学所需要解释的。也是这章节“媒介学做什么”的答案。

关于《媒介学引论》的简单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可以看到,其实德布雷的理论运用范围并不是那么广。但是德布雷的思想对于我们分析媒介和技术的关系,是有很多意义的:

其一是对媒介文化传承的重视(可以用在媒介与文化相关的题目上)。

其二是对媒介技术的解读,可以用于反思技术学派的各种观点。

其三是各种媒介圈的特点,可以用于我们分析媒介,尤其是印刷和视频媒介时用(正好对应5G后文字媒体为主向视频媒体为主这个趋势)。

其四是媒介学做什么的这一章,对于技术的反思和超越,对我们批判技术乌托邦,提倡技术伦理,也很有用。

当然,对中传同学,最重要的还是考虑德布雷会不会单独出题。

如果还想系统地掌握热点知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