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经验分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跨是什么字 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经验分享|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午8-12点背专业课,前期14-18点背专业课,后期13:30-18:30背专业课。晚上就是政治和英语的时间。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择校。想好你想去的地区,定好专业和学校。一定要搜集信息,看你想去的学校的情况,这些都可以去网络搜集,或者去找上岸的学长学姐。专业方面,想好是继续考本专业还是跨考,考虑到你以后想从事的工作等因素。从为什么选择辽宁大学来说,在去年我的择校过程中,我搜集了很多信息,了解到辽宁大学是一个文科比较强的学校,是211院校和全国重点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为B+。往年很多普本的学生上岸,这无疑给我了很大的信心。考题比较基础,重视初试成绩。

初试成绩占比百分之八十,复试成绩占比百分之二十。当然我也有些担忧,以我的水平,且作为三跨考生,跨地区,跨专业,跨学校,我是否能成功上岸,如果今年不幸失败,我又该如何选择?是该求稳选择双非还是说追求自己的梦想,在纠结了很长时间后,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辽宁大学。事实也证明,不断的坚持是正确的。在此也想激励各位学弟学妹,如果你定好了目标一定要冲,只要努力,结果也不会辜负你。

4月份,回到学校,在图书馆开始了考研之路。这一段时光有舍友的鼓励与并肩作战,有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每每回忆起都令人感动以及难忘。就这样度过了备考的前两个半月。

暑假回家,报了自习室,效率不高,于是九月份回到唐山学习。由于对之前住宿条件不适合,又搬了一次家。终于在九月中旬安定了下来,开始了备考的后四个月。复习开始时,由于久坐,患了腰肌炎。为了不耽误复习进度,忍着腰疼继续学习。学习的苦尚能承受,无人交流的苦却难以言表。刚到公寓村,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很让人难受。尤其是每天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去休息。让我感到无比孤独。甚至无数个时刻,我感觉和卖饭阿姨说话都是一种奢侈。这也能暂时缓解我的不安。

备考过程也有很多个想要放弃的瞬间,但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半途而废,路总要走下去。你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什么。于是我开始寻找解决办法,找好朋友倾诉,多和人交流。在这个过程,我的舍友兼好友在唐山实习,她为了缓解我的情绪,总是在工作之余过来陪我吃饭,陪我放松。我特别感谢她陪我度过了很多个难捱的日子。此外还有另一位好朋友,他也在备考过程给了我很多帮助,是并肩作战的研友,也是要好的朋友。我要感谢他们俩。没有他们我很可能已经放弃。

也总有会人说读书很苦,可是那一件事不苦呢?种地做工苦,被人歧视,没有尊严苦,虚度光阴,一事无成苦,这哪一种苦不比读书苦呢?也正是这段话时常激励我。也希望激励到各位。11-12月。冬天很冷,但为了更有效的背书,我搬着小马扎坐在楼道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腰肌劳损,我努力克服,想证明下自己到底能不能行。冬天楼道很冷,背书瑟瑟发抖,买了暖贴,尽可能克服一切外在因素。我很享受自己努力的这个过程,虽然很苦,但是很充实。我在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快要接近终点了。

临近考试的一个月,还没有把内容吃透,增加了背书时长,即使晚上回到住处,也要再看一个小时的资料,量变引起质变,我做到了。黑屋子里的那件衣服,洗的干净又透亮。考试的那两晚,订好了酒店,酒店的空调坏了,零下十四度,裹着羽绒服哆哆嗦嗦的背书,两天不足七个小时的睡眠,以及像冷库一样的室温,都很让人难忘。考完之后,嗓子哑了也感冒了。考完的那一刻,我知道天就要亮了。

成绩出来前那一上午,我坐立难安。怕对不起这么长时间自己的付出,怕对不起父母的期望。心里也预想了坏的结果。查到成绩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403分,我喜极而泣。分数对得起自己日日夜夜的付出。在准备复试的过程,我又一次回到了唐山。复试也很重要,不能太放松。由于疫情和一些因素,在临考试前,我又回到家准备复试。复试过程中,看着面试序号越来越近,我心跳加速,也担心不能正常发挥。但面试过程中,我保持自信,最终顺利通过。看到研招网的拟录取通知,我发自内心的开心。我终于做到了,也终于圆了自己的211梦。所以我们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可以,要永远相信自己。

这一路,要感谢父母在精神以及物质上的支持,感谢学长学姐的指导,感谢朋友的陪伴以及鼓励,感谢轻工学院老师给予的知识和鼓励,那个喜欢迎着光背书的女孩,上岸啦。

最后想用一段话激励大家。你背不下来的书总有人能背下来,你做不出的题总有人能做出来,黎明之前最黑暗,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希望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学子都能成功上岸。

编辑||新媒体工作部 祁佳雨

校审||新媒体工作部 冯思宇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