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跨文化交际家庭结构翻译英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通用12篇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通用12篇

2024-07-10 06: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时间:2022-10-20 15:42:08

第1篇

一、语言能力的培养

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它与语用能力以及语言策略能力共同构成了外国学者所认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应该适时适当的向学生指导语用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策略能力指的是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应变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的含义和用法已经非常的熟练,但是如果运用到生活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和他国的人交流就经常会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训练的时候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去学习,讲究语言应用的策略,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弥补学生词汇和语法知识缺乏的不足。这样训练学生学习英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去处理交流中遇见的问题,准确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整体交际能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教法中,人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就是熟悉掌握词汇和语法,并没有考虑怎样的运用,所以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联系他国文化,学习他国语言特色以及思维方式,加以训练,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以后同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时的实际应用,避免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内容上的误解,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良好沟通的必要保障。

三、行为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者就是行为能力,所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容忽视对行为能力的培养。外国人对行为能力的定义就是行为规范的理解和对行为冲突的对策的能力,培养行为能力,首先就应该了解他国的行为规范,例如:基本礼仪和文化禁忌等等,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他国文化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触犯了他国的禁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冲突能力就是在已经因为某些因素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了争执,这个时候应该灵活的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巧妙的解决方式化解尴尬的冲突局面。行为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流的体现者,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中应该在行为能力培养这一方面加强力度,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的培养

社会性发展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小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后天的培养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培养一个人的社会性发展能力呢?首先应该培养其文化适应能力,也可以说是环境适应能力,因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在其环境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不困是生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反应着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我们应该对一个地方的文化环境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先清楚的掌握地方文化特色,在根据文化上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一个人能否迅速的适应一个地方的文化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性发展能力的高度。其次培养社会性发展能力就是培养交流能力,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更要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将自己的想法和他国文化产生共鸣,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样才能在我国文化和世界之间架起坚固的桥梁,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至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同时也吸取他国的优良文化,将祖国文化的发展带向新的高潮。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大学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传统大学英语做一些适当的改变是很有必要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本国语言的教学大相径庭,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实践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但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看见成效的,所以在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这条道路上,需要任重而道远的精神,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以总结出更多经验,开辟出更多的方法和途径,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帮助。

作者:汤俊 单位:山西省翻译协会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 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 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 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 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古典诗词;三美原则

1 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间相互交流与交融即为跨文化交际,这种跨文化交际不仅包括政治、经济上的交流,还包括国与国之间人们生活文化的交融。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中国,中外文化交融程度令人欣喜。

古典诗词被认为是文化的结晶,是思想传递的灵魂之曲。在跨文化交际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国古典诗词经过前国务院总理于记者招待会和国际会议中的巧妙运用,从而越来越来受到国内外政客与学者的关注。然而中国古诗词英译在情境各异、目的语读者不同的情形下,译文效果却大不相同。因此,译者能否巧妙地运用“三美原则”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

2 古典诗词英译的三美原则

形美、音美、意美作为翻译美学理论的三大方面,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着美学翻译的魅力所在。

2.1 形美

刘宓庆[1]在《翻译美学理论》一书中提出:“精致独到的结构形态是主体审美意图外化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译文结构美丽对称,译者应恰到好处地选词,切勿过分体现原文的意境,亦勿迫切展现译文的魅力。”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南子・览冥训》)

We would better fetch a flint than beg for light.We would better dig a well ourselves than beg for water from others.(Tr. 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09)

译者张璐在此处采用排比结构来强调语者的语气,并且她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将意象词“燧”直译为“flint”,“井”直译为“well”,并将主语“乞火”与“寄汲”分别直译为“beg for light”和“beg for water”来强调中国应该自力更生。一对完美的排比句,对称的结构使得该译文完美地体现了“形美”而又不失原意。

2.2 音美

著名翻译学家阿多诺[4]在其《美学理论》一书中,提出“诗歌最基础的特征是音美,而这种美能让人在句子当中感知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I sigh and wipe away my tears,oh!I’m grieved at a life full of woes.(Tr. Xu Yuanchong 300[2])

在该句诗词译文当中,中国现代著名译者许渊冲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将读者引领入中国古诗词文化当中。译文将“兮”很好地译为“oh”,且都用“z”音结尾,将伟大诗人屈原当时对国家的忧虑与叹息展现地淋漓尽致。“sigh”与“wipe”两个动词,看似无声胜有声。

2.3 意美

意美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细腻地展现句子的深层意义[3]。于此,意象美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译者必须做到妙笔生花,并能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核心思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A thousand sails pass by the wrecked ship;ten thousand saplings shoot up beyond the withered tree.(Tr. Zhang Lu at the Press Conference,2007)

该首诗中有很多个意象,如“沉舟”、“千帆”、“病树”、“万木”,它们交相呼应,显现出一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译者张璐为使国际友人更容易理解温总理说此话的用意,采用直译策略,特将“沉舟”直译为“wrecked ship”,“千帆”译为“a thousand sails”,“病树”译为“withered tree”,“万木”译成“ten thousand saplings”,从而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传递温总理相信两岸同胞能共同冲破一切困处的殷切期盼。

3 结束语

面对跨文化交际日益繁盛的当代社会,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从而让世界尽可能多的了解中国。若在如记者招待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重大国际会议环境下,译员需灵活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并结合“三美原则”使得古诗译文能更容易为西方人士所理解;在古诗词英译书籍或是古诗词交流会中,应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基于“三美原则”。

参考文献:

[1] 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2] 许渊冲.中国古诗英译300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放平.三美原则――古诗英译的可行途径[J].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

    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学习既是学习手段,也是学习目的。文化学习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的调整和行为的变化。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总希望对外语的运用尽量能像英语国家的人一样准确、流利和自然。但是,由于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了解不多,而且在实际交流中喜欢套用汉语的观念和习惯去理解对方,因此经常会出现交流障碍。如果想将英语变成熟练的交际工具,就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要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语言文化的导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换句话说,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知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由于中西文化是在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存在相当的差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地体会到这些差异。然而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之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地认为,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语法、一定量的词汇、语音语调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英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常常出现造句准确但使用失当的现象。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也受到制约。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所学语言教材的全面了解,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从而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

    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障碍是学习者普遍遇到的问题。产生障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对英语国家文化中的俚语或习语缺乏感性认识

    阅读有关文章时,每当遇到一些俚语或习语,学习者便不知所云。这可能是由于学习者平时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较少,常用本族文化去理解,即无法找出上下文关系,严重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常表现为阅读速度慢、曲解原文意思。

    例如:“It is a wise father knows his own child.”这是一句英国谚语,出自莎士比亚的剧本The Merchant of Venice的第二幕第二场,是剧中一仆人Launcelot对阔别多年的父亲Old Gobbo说的:

    Launcelot: Do you not know me, Father?

    Old Gobbo: Alack, sir. I am sand-blind, I know you not.

    Launcelot: Nay, indeed if you had your eyes, you might fail of the knowing me: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Gobbo因自己的眼睛快要瞎了,无法认出眼前的孩子。Launcelot对此的解释是:长久的离别,即使是聪明的父亲也未必能认出自己的儿子。在上下文中,这种理解入情入理;若按字面直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仅表达略嫌拙笨,而且有悖常情:当着父亲的面,儿子评价说父亲不属聪明之列,显得唐突。因此,上句可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倘若学生在平时英语学习时未摄入英语中这些特有的俚语或习语,那么在阅读时就会碰钉子。

    2.对中西文化中共有事物缺乏正确认识

    同样的一件事物,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轻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于习语和谚语中,并把人比做狗。例如:“water dog”(水性好的人)、“top dog”(权威人士)、“I am an old dog.”(我已经老了。)、“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等等。在英语学习中若不留心这些差异,就会导致文化冲突。

    3.混淆了中西两种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众所周知,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这种文化背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如,汉语中习惯将称呼“王老师”、“张护士”称为“Teacher W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再如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Peter”。

    二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语言文化的导入

    针对上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能是一个值得关心的话题。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文化背景介绍

    教师概括介绍与所阅读文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扫清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如:当理解“As a young man,you should get Midas touch.”一句时,大多数学生会直译为:“作为年轻人,你要得到迈达斯的触摸。”教师需要给学生做相关文化背景介绍:迈达斯是传说中的佛里几亚国王,酒神狄奥尼索斯赐给他一种力量,使他能够把他用手触摸的任何东西变成金子。这个故事与中国人熟悉的点金指的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Midas touch”是个习语,意思是“挣钱的本领”。该句正确的翻译应该为:作为年轻人,你要有挣钱的本领。

    2.文化信息对比

    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习得,学生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之后才进行的,这时,学生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这种原有的知识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影响。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又干扰新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结合日常教学把两种语言经常加以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自觉地汲取目的语言中各种文化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结合日常外语教学进行文化对比可以在各个层面进行,例如可以在词汇、语用、习俗、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文化对比。

    3.创造语言文化环境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生动展现目标文化的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全面感受目标文化。例如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的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还可以鼓励学生与英语为母语的人面对面交谈,让对方把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告诉学生。

    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学院可成立英语协会、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英语配音等活动,模拟现场,在实际运用中学好英语。

第5篇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地域与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这种背景下,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课题。而要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教育向注重文化教学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077-01

随着经济和网络科技的发展,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来自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的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课题。而要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促进大学英语教育向注重文化教学的转变。

一、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涉及语言交际方式、语用问题、非语言行为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能是指语言使用者在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通过以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内容等,以及应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是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熟悉英语文化中一般的交际规则及语用原则。一个符合语言规则的句子在错误的场合下使用,非但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误会,起到反作用。因而,教师应具备在不同的英语语言使用环境中,进行准确和得体的表达的能力。三是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主义不同,英美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强调个人的奋斗和竞争意识,乐于强调个性。英语教师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要充分尊重英语文化的这种价值取向。四是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包涵社会习俗、意识形态、宗教约束、道德规范和历史传统等,是影响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因而,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西方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二、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几十年来,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大部分是在旧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几乎未得到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训练,也尚未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当前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紧迫性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一)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没有问题,但却普遍存在着对英语文化的缺失。他们英语文化知识素养不高,对英语文化一知半解,跨文化交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

(二)大学英语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部分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学方式以“填鸭”式为主,课文讲解局限于词和句的表面意思,对篇章结构和组句成篇的方法的分析以及对课文篇章背后蕴藏的文化信息不够重视,既影响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导致了教师不注重自身学习吸收英语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数跟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应试倾向严重。教师在应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英语等级考试和考研英语的要求上,颠倒了考试和应用的关系,使大学英语教育偏离了应有的功能和目标。这样的考核和评价方法只重视应试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和英语实用功能。这导致教师更关心的是考试的通过率,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利于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价值观,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更要构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体系,明确跨文化交际的原则和方法,跨文化英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从而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二)要改变固有的本国文化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迥然相异,所以交际过程中就会常常出现一些障碍和冲突,影响交际的结果。如中国人听到对自己的赞扬,往往否定以示谦虚,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因此认识并接受英语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三)要多通过实践增长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教师应该乐于充当学习的角色,在真实的场景中实践和提高。教师也要通过参加跨文化能力培训,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书报等文化作品来主动学习跨文化案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来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要提倡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整体素质的提升

如何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会贯通,是需要全体英语老师通力合作去实现的。由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系统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大部分学校还是把应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这样的环境下,凭个体力量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创新,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就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英语教师共同努力,使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著提高.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才能充实学生的知识背景体系,引导学生提高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切实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第6篇

 

关键词: 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 文化差异渗透 培养模式

 

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英语 

1.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指运用语言于交际的能力。1972年美国的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Dell Hymen)提出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实际交际中, 说话人和听话人所需要的语言能力远远超过语法能力,即 “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说何内容”。1980年加拿大学者卡纳尔(Canale)与斯温(Swain)归纳出其四个组成部分:即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与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Lyle•F•Bachman(1990)提出外语能力主要由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机制,以及情景语境组成。被称为“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 

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在跨文化语境中能产生有效跨文化交际结果的能力(Carley H.Dodd,1998,P4)。可见,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两个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除了包括交际能力中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包括跨文化交际中个人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作为初级目标, 交际能力以目的语文化为核心来提高目的语交流的能力。只有拥有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特别提出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既有专业英语基础又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外经贸、外事类复合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的今天, 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3.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场合中, 商务活动的参与人为达到各自的商业目的, 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有选择地使用英语的词汇语法资源, 运用语用策略, 以书面或日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系统。 

目前,商务英语被认为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作为它专门用途英语( ESP)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内容除基本语言知识外,还涉及贸易、财会、经济、管理、法律等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作为在商务活动中所应用的英语,商务英语也会受特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 学习商务英语的目的成为在国际背景下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才,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奠定商务活动成功的基础。 

二、 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中的体现 

Hymes将交际能力视为文化能力的一部分。Burns 也提出, “交际能力应当结合文化语境来探讨, 因为语言的运用归根结底是与特定文化相关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成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的必要前提,有效交际是达成的交易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而尊重文化差异是进行有效的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可是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显著特征,并在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有所表现。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来介绍文化差异在商务英语中的渗透现象,包括思维方式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非言语层面四个层面。 

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高中 英语教学

国际间交往的顺利实现,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的外语技能,而且还要求我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同时,文化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教学,避免文化冲突,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逐步让学生了解一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行为也会有差异。同时,它也会导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礼仪,以下简单介绍高中英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东西方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1.标准称谓:讲英语的人对这些家庭成员或亲属直呼其名,有些孩子甚至用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来称呼他们,总之,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家庭成员或亲属之间经常使用的称呼方式。但是,在汉语中,称呼长辈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名字是犯忌的,不能直接用名字来称呼自己的祖父母、伯、叔、婶、姨。在称陌生人时,中国人常用“同志”、“师傅”、“小姐”、“先生”等称呼语,但在英语中,用来称呼陌生人的称呼语是很少的。

2.赞语与应答: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赞扬自己的家人。人们经常会听到妇女赞扬自己的丈夫工作多么地努力,在事业上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妇女也会夸奖自己的孩子,说他们在学校表现如何好,在做事情时如何积极主动等。而在中国,这样做会被认为爱炫耀自己。

3.社交礼仪:英语中的“please”比汉语中的“请”用得更经常,更广泛。如:下列例句中都含有“please”一词:“Sit down,please”,“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bank”等。汉语中使用“请”相对来说就少一些了,像“尊姓大名”、“贵府”、“令堂”等,这些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尊敬。

4.禁忌:按照英语的文化习俗,任何涉及隐私或个人问题,都属于禁忌的范围,例如:年龄,收入,婚姻、政治、等都被认为是个人问题,不可谈论。因此,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记住在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不要将这一做法照搬到英语中使用,这一点至关重要。

以上这些都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渗透中西方文化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交际冲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冲突

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跨文化教学入手,通过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挖掘教材,精心备好课 ,通过改进一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在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我认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如在进行新课标英语必修3的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课文教学时,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作业,让他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渠道了解不同的西方节日,第二天进行5分钟的总结交流,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对西方节日的了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在课外阅读中。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个很好的补充。教学之余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简易读本,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如英语沙龙等),同时,在闲暇之余,观看原声英文电影,看CCTV-9的英语节目等,提醒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留心积累有关中西方社会习俗以及日常交际等方面的知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我们不仅要重视文化上的差异,而且要了解和研究这些差异,从而把文化学习与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对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

    自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对精通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沟通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务活动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例如财经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例如我国在评比企业的等级时不少企业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自豪,但有的广告却把“国家二级企业”译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标准的;劣质的)这里有“差的”含义,与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异,不如译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贴切些。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世界各国每年至少有数万种商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其中多数被介绍到美欧市场),但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销路不佳,究其原因,盖因许多广告正文错误叠出,有拼写错误,也有句法错误,.还有用词错误及文化错误,出现“胡译”、“死译”等,所有这些错误都有损企业形象和产品的销售,“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的错误和失败或者是由于忽视文化差异,或者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的,因此为避免这些差异引发的失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要探究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力争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酿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Asian Dragons”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虽然在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汉语成语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来表达正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在中世纪,“龙”( dragon)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被认为是“下he great dragon",这样,我们在翻译亚洲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时,似应译成“Four Asian Tigers”较为妥当。

    上述错误之所以出现盖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无视所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似应从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处引起重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译到译入语中,等值的标准有时也较难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异会引起以下几种不对应的情形: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见或不被重视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明并推出的新药层出不穷,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国药学界也无相应的中文产品和术语,于是只能采用音译法来分别译成“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国人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会从这一品牌联想到吉祥与胜利,但中国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把其音译为“娜基”,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联想,但译成“耐克”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穿鞋子总喜欢它能结实耐穿,取名“耐克”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种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意思,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根据其音节和鞋类产品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独具匠心的一种译法,但也不得不承认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因为原商标“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想起了Nike女神,同样汉语中的“鸳鸯”常被用来指代夫妇,但译成“mandarin duck”则不会使洋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2原语文化在语言中有明确的指代,而译入语则须另行处理

    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六六大顺,八一八(发一发),但在英语中666却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发(财)的内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却是“7”这个数字,比如有一种碳酸饮料叫“seven-up",在译成中文时似不应译成“七上”,因为这会使人联想起汉语中的成语“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译为“七喜”则较为合适.

第9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评估;《牛津高中英语》

G633.41

在中国“英语热”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这体现出中国人空前的开放意识以及想与世界交流的迫切心态,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格外重要。随着文化间的理解与融合,跨文化交际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进行着。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 2012年新修改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培养的重要性。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法和语言技能往往被人们所重视。然而,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往往不能顺利的和外国人进行交流,这样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意义。因此,跨文化知识和技巧的介绍和掌握对语言教学尤为重要。陈光磊(1992)、束定芳(1996)、胡文仲(1997,1999,2006)、高一虹(2002)、陈俊森(2006)等研究过外语教学跨文化及能力的培养;韩凤琳(2010)、刘小燕(2011)、姜楠(2012)从跨文化视角对外语教材建设进行了研究。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许多出版社重新修订了高中英语教材,目的在于更符合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其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成为了五大教学目标。一直以来,人们对教材中的语言知识以及教学策略有过许多的研究,然而,从跨文化意识这个层面对教材进行研究的则比较少。因此,本论文以拜拉姆建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指导,结合 2012 年的新课标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对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到模块五中的跨文化特征做出了详细的研究。旨在通过这项研究,能更好的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这系列教材,同时对教材建构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这项研究是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因此,对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研究以及对高中英语教材的研究都极为重要。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研究,作者在此研究背景下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1)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涵盖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哪些跨文化特征?教材还有哪些不足之处?(2)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多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研究以 2012 年新修订的高中英Z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文本分析对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到五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该教材涵盖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哪些跨文化特征。同时,为进一步考察教材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来自长沙市周南中学的 20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设计以拜拉姆(1997)所建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指导,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四大维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技能以及跨文化知识。结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分别从这四个维度设计了共 40 个问题,每个维度 10 个问题。最后设置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意见和主观感受。

根据对新课标的研究发现,高二年级应完成《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到模块五的学习,跨文化意识应该达到七级水平。七级目标包括:(1)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2)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总的来说,这些跨文化特征可以分为五大类:跨文化知识、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语用转移以及非语言交际。作者通过总结对比得出了《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到模块五包涵的跨文化特征以及不足之处。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1.《牛津高中英语》的跨文化特征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涵盖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跨文化特征,如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中西方生活习惯差异等。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包括大量的俗语、文学家、科学家、地理历史知识等。但是,教材包含的英语谚语和典故较少,教材中关于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介绍都不够。同时,英语国家中主要的大众传媒、宗教传统等方面的介绍几乎没有。但是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与文化相关的主题展开介绍,体现出了许多价值观念、中西方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差异。如模块一第一单元就介绍了中西方学校的差异,模块五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介绍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和自然,模块三第二单元介绍了语言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第三单元带领学生回顾了历史。

2.《牛津高中英语》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教材在对学生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知识培养方面有显著作用,但是在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还有欠缺。例如,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学生在学习了《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后,仍对其中所涉及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不够了解,这说明教材中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不够详细。另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对跨文化知识的介绍不够系统和完善,在词汇和练习部分的材料中很少涉及到跨文化知识的内容。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教材中关于思维模式的输出不够明显,有许多的对话和阅读材料中跨文化特征不够明显,学生往往不能从这些材料中直观的获取跨文化特征的信息。另外,教材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介绍非常有限,比如肢体语言的介绍。总而言之,《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基本上涵盖了 2012年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要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有助于帮助学生和老师更好的理解和使用本系列教材,有助于探讨高中英语教材建设中如何体现跨文化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就高中英语教材建设中如何体现跨文化特征而言,我们认为教材可以适当的增加或减少一些跨文化知识。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作者发现许多跨文化知识都有所局限,如西方传统的节日,大众传媒,宗教传统,以及政治经济情况的介绍相对较少。学生反映教材中的跨文化知识不够有趣,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的增加相关的跨文化内容。 就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言,许多学生反映不能够充分理解教材中所提及的中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差异等,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这些跨文化特征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表现不够突出,很难引起学生直观的感受。因此,教材在编写中应更多的考虑对这方面知识的突@。另外,教材可以增加更多的显示跨文化特征的图片,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跨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陈俊森,樊葳葳,钟华.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光磊.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20-31.

[2]高一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27-31.

[3]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2006(6):4-8.

[6]韩凤琳.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本土文化调查分析[J].外语交流,2010(12):33-34.

[7]姜楠. 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2.

第10篇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对于语言的文化背景,特别是文化差异重视不够,致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存在很多问题。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从现实意义上讲,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们和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尤其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以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各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我们迫切地感受到学习英语这门世界语言的重要性,而在此类盛会期间跨文化交际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文化差异无疑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不难发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诸多间题。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人。重视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中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言。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使各国人民有更多接触的机会,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地球村”。这使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进行跨文化交际,即使不与外国人面对面交谈,也可能进行跨文化交际。例如,在网络上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阅读外语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总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它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Byram所说,“文化教学的教育目的是增进对异民族文化的理解,减少对异民族文化的偏见。”学习者如果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排除由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识。而对文化差异的忽视,就会导致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使交际受阻进而产生隔阂、障碍和误解。

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部分学生现在已经不再用“Have you eat-en?来打招呼;不再用,"No, No, It’s really nothing.“来回复别人的赞扬;也不再随便问有关年龄、薪水之类关乎西方人隐私的问题。但由于汉语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欠缺,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用错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走进大学英语课堂时,还会听到有不少学生用“Good morn-ing , teacher”来和老师问好。因为学生还是不明白,英语中的“teacher”是不可以当称呼语的,也不是尊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1中国学生A想请美国老师B帮助办点事,他用汉语的习惯方式提出,结果没有引起共鸣。

A:Are you busy recently,Professor B

B:Yes. Very. I’ve been working on an English play that will be put on next week.

A:……

例2一位美国朋友A赞扬学生B的鞋子漂亮,学生因不知这仅是为了表示友好或引起谈话而导致出现尴尬。

A:Hi,B. You have a pair of beautiful shoes.

B: Thank you. My friend bought them for me in Shanghai. Do you like them

A:Oh,Yes. They look very comfortable.

B; Well. If you like them,I will ask him to buy a pair for you too.

A:……

文化差异不仅影响语言交流,在肢体语言的运用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止一位外籍教师和笔者谈到,中国学生在跟他们说话时靠的太近没有距离感让他们感到很不舒服。同样,国外归来的一些朋友也抱怨说英国人太不友好,总跟你保持一定距离并且握手的时间很短暂。其实这些问题跟“友好”没有任何关系,都是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关于文化差异的知识,问题就完全可以避免并使交流更顺畅、更愉快。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多读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和学术杂志,经常看一些新的外国电影、电视片,结合教材总结、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以适应新的外语教学的要求。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结合教材内容引入相关文化知识和典故。把文化知识与语言材料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交际做好准备。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单元“The Present"讲的是一位老太太在八十岁生日那天非常渴望自己唯一的女儿能来看自己或至少为自己挑选一份礼物,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女儿邮来的一张支票。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有必要介绍一下相关的文化背景,如,老年人在西方和东方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他们度过晚年的方式也和中国的老人有很大不同。再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单元“Going Home”中的“yellow handker-chief"(黄手帕)在整个文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让学生了解黄手帕或黄丝带在西方文化中象征对亲人的思念。

除了文化背景的介绍以外,还有必要一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典故知识。因为人们在说话和写作时都会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典故的引用会使文学作品或语言更生动、更丰富。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Man and Animals”中提到"Noah’s Ark"(诺亚方舟),如能详细给学生讲述这一圣经典故或者让知道的同学来讲这个故事都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总会有和圣诞节相关的文章,在讲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引入一些有关圣诞节、耶酥和《圣经》中相关的故事,学生会很感兴趣并且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个西方人眼中最重要的节日。 2、比较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是语言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对比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更加明确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在讲到((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Holi-days and Special Days”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分别举出中国和西方的重要节日以及这些节日都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之后就相关内容再加以补充,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节日的了解以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再例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Food”中讲到各国由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有关食物的“Taboos"(禁忌)。教师可以扩展这个话题,让学生讲讲他们所知道的中西方文化中其它方面都有哪些禁忌,然后再补充更多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禁忌。比如西方人忌讳13这个数字,英国人忌讳买东西砍价、不排队,忌讳问政治倾向等等,这对跨文化交际非常有用。学生如果能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中的禁忌和差异,就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很多冲突和尴尬。

3、介绍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英语语言中有很多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文化因素制约着它们的得体使用。因此,教师在讲授词汇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单词、词组的形式、意思和用法,同时也应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比如,我们都知道龙(dragon )这个词在中西文化中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龙”是我们民族的图腾,人们认为它是神圣、吉祥的,例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等都是“好”的意思。而在西方却恰恰相反,"dragon”通常表示罪恶、邪恶,让人感到恐怖。《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的新单词中出现了“straw"(稻草)这个词,而且课文中也有一句"This is 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稻草),在讲这个单词的时候就应该告诉学生中西方对“最后一根稻草”的理解是不同的,汉语中认为是最后的希望,而英语中“the last straw”意思是最不能忍受的、让人崩溃的事物。

4、重现情景。这个方法是指鼓励学生把语言材料中的内容生动地表演出来,重现生活中或课文故事情节中的场景,并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在交际中存在的错误并给予纠正。针对适当的教学内容,笔者曾多次让学生做过这样的活动,每次都比较成功,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一单元"The Dinner Party”为例,介绍文化背景的时候除了讲文章中涉及的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传统偏见外,还可以讲一下在西方做客时应注意的礼节。然后让学生几个人一组编演在英国人家里赴宴时的情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有很好的表现,但从学生的表演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还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来组织对话,这时就应提醒学生,西方人是比较直率的,这跟中国人的含蓄、客气和一再谦让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在英国人家里一再谦让就很有可能要饿肚子了,因为他们认为“No”就是“No”。《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My First Job”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基本了解了在西方申请一份工作的程序,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来表演面试的过程,并先给出一些面试时一般会问的间题让学生参考。这个活动可以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英语教学更加灵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最重要的是可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来使用语言,让他们养成利用一切机会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

第11篇

一、文化教学在职业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地位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学会运用他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交流,这一观点如今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语言学界的支持。“在教学中既突出语言教学是第一位的,又利用英语教育进行跨文化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1.语言文化观得到广泛的支持

语言学家胡文仲曾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重视文化知识显然会落后于客观的需要。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英语教育界的认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语言和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及国外的社会语言学发展,英语教师对文化与语言、文化与交际两者的关系也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外语界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外语教学不仅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

2.文化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回顾历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育大纲》,对于言语文化关系的陈述不断深入,对文化教学的要求也逐步明确。1998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深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2000年版的《大纲》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指出了:“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且强调“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观”;2009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改善学习策略,通过语言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在职业和生活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意识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满足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通过对以上三个版本的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职学校的英语教育逐渐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教学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惯,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逐步明确指出:语言材料要真实、地道,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同时适当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因素是与现代化生产密切联系的英语读写能力、综合素质和实用技能等,这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结果。中职阶段的英语教育成为了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英语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升学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拓宽他们的视野,树立爱国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不同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产生不同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语,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体现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职校学生的英语教育与他们的文化素养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进行正确的比较,了解外来文化,汲取多种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再有,就是进行现实文化形态,在潜移默化下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理念,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2.有助于英语教育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低下,是传统的英语教育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学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英语作为语言的文化传播功能。现代的英语教育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的英语交际功能的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已经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教学大纲中对文化教学目标也已经做了明确的说明。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规范化的教育教学,就必须以国民素质的构建为方向,以学校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辅助,从跨文化知识的传授、意识的养成以及能力的提高等层面展开,并协同道德教育、学科教育及社会教育共同进行。

3.有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社会的需求也从专业型转变为综合型。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包括人们的生活、思考、行为方式也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发生着变化,这就对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哟教会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从跨文化的实际交际能力的层面着手,要深刻理解外国文化,视野面向全世界,提升综合能力,符合全球化浪潮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1.注重文化教学的内涵

基于对文化教学的新目标新要求,在英语教育重要特别注重对文化教学的内涵挖掘。例如单词的文化内涵,单词作为英语语言的最基本要素,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必须特别注重,单词的文化内涵包括其指代范畴,联想意义,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例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这个词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意义就不同,由于国情和教育不同,在中国,这是一个带有贬性意义的词语,因为它与中国人心中的“集体主义”相反,而在美国的个人思想中,强调个人奋斗和不断进取的价值观,这就是一个褒性意义的词语。因此,在学习不同语言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其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包含的深刻意义,避免造成误解。

2.注重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跨文化;英语教学

计算机网络文化是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随着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渐渐成为大众的“宠儿”。随之而来的影响力也大大的增强,并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文化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通过因特网把人类的各种文化信息传输给世界各地人们,以便其互动交流、学习浏览、娱乐游戏、教学竞赛等等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可见,网络文化让人们更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地接受文化信息,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和效率。

网络文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和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任何一种文化在走向社会的同时,都会对人特别是大中小学生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我认为对高校大学生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垃圾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充诉文化市场死角,污染了广大青年人的心灵。

2、青年学生把很多的宝贵时间花在了网上聊天、网上约会、网上购物上,致使轻者学习成绩下降,重者荒废了学业,甚者崇拜黑客而制作病毒最终身不由己地滑向犯罪的深渊。

面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及时构筑一道有效的网络文化“防火墙”,积极传播“无公害”、“无污染”的网络文化信息产品。其次,开发校园道德网站,研发、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等一切有益于人类健康、科技、智力、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网络文化软件产品,使未成年人免遭有害网络文化的影响,让青年人在健康的网络文化“防火墙”中茁壮成长。最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避免学生登录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但是,网络文化毕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物,他不仅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积极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维与心理。

首先,网络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宝库。因为它信息量大,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是一个浓缩了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大学生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其次是快捷方便,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亦可足不出户办事情。大学生在网上可以方便、迅速地获得自己的需求,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我们不必因噎废食,要科学引导青年人合理合法上网,并用现代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网络文化建设。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如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各种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形式。网络媒体技术既给大学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以教材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那是一种教学模式单一、手段有限、内容单调的教学方式。英语网络多媒体的出现,推动和优化了外语教学环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图文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使学生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互动关系。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的信息源,从而可以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和单向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新理念。但我认为,教师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必须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出意见,主动学习。而多媒体技术的采用,虽然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否能达到这个目的,取决于教师,多媒体永远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工具。所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的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2、交际能力是人的素质之一。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是一种由网络环境支持的多媒体教学,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师生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广泛而丰富的交流,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3、网路是由若干台电脑和使用者在不同地方无数的LAN和WAN共同组成。在Internet上面是没有国界种族之分的,只要连上去在地球另一边的电脑和您室友的电脑其实没有什么两样的。所以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选择他们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利用网络课件或光盘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运用多媒体网络模式的英语教学在教师合适模式的教学管理范围内,形成了师生、人机互动的多样化,使师生间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同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现代素质教育观。

4、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对英语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旧方法,熟练掌握网络程序和语言,合理利用每一种媒体,使媒体之间相互配合,达到优化的目的。

三、通过网络,增强外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 针对Chomsky 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从一般意义上说,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是人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

我们说要培养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来看不容乐观。我国以前的英语教学以应付考试为主,在具体教学中重视语法和阅读,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一旦要与人交流时就发现无法交流,听不懂说不出,“哑巴英语”、“费时多,收效低”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笔者觉得原因有很多,如文化差异、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强文化修养,努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及时更新知识,树立信心,才能更好地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转贴于 1、在网络外语教学中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外语学习不但要学习外族语言,更要学习外族文化,因此,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显得尤其重要。

语言是人类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语言的学习与交际能力培养实际上是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提高外语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在外语教学中,作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外语交际能力,就首先必须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

著名专家McMeniman和 Evans都曾指出“外语教学是一种文化最明显的表现”。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十分讲究,并不是简单的介绍背景文化知识就可以了。在文化导入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选择的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要循序渐进。由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基础能力不同,选择外国语言文化内容一定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程序进行,逐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我认为在注重这两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等现代学习工具自主查找相关知识,自主阅读和实践,以积累文化知识,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做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语言环境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在讲到与圣诞节有关的内容时,可结合词汇详细把圣诞节的文化色彩传授给学生,并自始至终地将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传授贯穿在课堂当中,那样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里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其文化的过程。

此外,教师要做好跨文化交际的表率。教师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尽量体现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起表率作用。

2、着重培养听说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但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也许以后我国公民亦可通过英语获取信息和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为此必须提高人们的外语交际能力。而我国学生外语交际能力是最薄弱的环节,加强这个环节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而听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看录像,电影,欣赏外文歌曲等等都是很好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方式。课外,教学有关部门可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影片,让学生在欣赏影片后复述影片内容,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锻炼口才。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积累相当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青年人的外语交际能力。

总之,教师若能从平时的教学各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作用不可忽视,网络多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枯燥的单词、短语、语法知识转化成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优化网络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使之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频华,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宁德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