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故事】历代书法家们练字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跟书法有关的动画片 【书法故事】历代书法家们练字故事

【书法故事】历代书法家们练字故事

2023-08-09 04: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

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韦诞出于对《九势八字诀》的珍宝,只同意他在家翻阅,不肯让他携宝出门。后来韦诞死了,知情者暗地掘开他的坟墓,得到了这卷墨宝《九势八字诀》。钟繇便用重金将它买下,终日拿在手中,连大小便时也披览。有几次他去厕所,因揣摩间架入迷,半天没有出来,急得有人到处寻找。钟繇一生活了七十九岁,他临终前曾捧着《九势八字诀》谆谆嘱咐儿子钟会(字士季)说:“吾精思三十余载。行车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唐蔡希综《法书论》)这段话,可说是他一生学书经验的总结。

王羲之墨汁当醋蒜

王羲之年少时,常听老师卫夫人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由于老师的熏陶,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字伯英)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他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时刻激励自己。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从而积

累了大量的书法资历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有一回,王羲之正在情趣盎然地练字,竟又忘了吃饭。他的妻子郗浚就让家

僮给他端去一盘刚刚蒸好的馍馍并一碗大蒜。家僮几次催促他趁热吃下,王羲之只是点点头应了几声:“好!就吃!”便又顾自挥毫疾书。家僮无奈,只得去请他的妻子郗浚去相劝。

郗氏来到书房,见王羲之手里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正往口里送,直到嚼入口中,发觉又苦又涩,才赶快吐了出来,弄得满嘴都是乌墨,才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喔,错了,吃错了!”原来,王羲之在吃馍馍时,心里仍想着字的间架,一边想,一边吃,竟把墨汁当成了醋蒜,醮着吃了。

秘诀在十八口大缸里

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344—386年)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象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书法大家。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见父亲正在案头挥毫,就走到跟前,毕恭毕敬地问:“爹爹,人家都说您字写得好,请把写字的秘诀告诉我吧!”王羲之放下毛笔,慈祥地望着儿子,一幕幕往事顿时浮现在他的眼前:自己年轻时曾寓居山中临池学书二十余年,池水尽黑;又有几次沉酣于书法,竟把墨汁当蒜泥,真如俗谚说:“刀子要快多磨砺,学问要深功夫长。”想到这里,他就领着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是有的,它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能够知道了。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以后,始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一年后,他就掌握了悬肘运笔的手法。

羲之为了及时纠正王献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的弊病,常常翻阅他的习字本。有一,王献之正在用功,王羲之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于是叹息着说:“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终于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他存世的墨迹有行书《鸭头九帖》;小楷刻本有《洛神赋(十三行)》;其正、行、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的丛帖之中。

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为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历代书法家殚精竭虑,力求获得一身绝技的故事,成为书法史上的佳话。勤奋和刻苦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一种精神状态。学习演戏,有“口不离曲,曲不离口”的谚语,习练武功,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说法,想在书法艺术上登堂入室,同样离不开勤学苦练这个法宝。

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是名动当时的书法家。据说向他求字的摩肩接踵,日久天长,将寺院的门槛都踩坏了,最后只得用铁皮包起来,人称“铁门槛”。有书生向他请教写字秘诀,智永禅师即以“勤学苦练”相赠。书生开始还以为这是智永敷衍他。智永禅师让他观看了寺中的塔林边那座高高的坟冢。只见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笔冢”3字,禅师指冢说:“我习书一生,练字磨秃的笔头尽在于此。”偌大一座坟冢,原来贮满了秃笔头,书生见状,才对智永的话口服心服。

怀素在草书艺术上的成就多为后世称赞,唐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怀素开始练字的时候,买不起纸,便效法古人种了十亩芭蕉,以叶代纸,又漆了一盘、一方板,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以致把盘、板都写穿了。

勤学苦练虽然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但在学习时,还真有一些秘籍。正像武林高手为求得练武秘籍东征西讨一样,古代书法家也为得到书法秘籍下了不少功夫。楷书的创始人、汉晋时书法家钟繇,习书十六年,还不曾入门,有一次,他发现韦诞座位上有蔡邕的练笔秘诀,便求韦诞借阅给他,韦诞却不肯答应他。

于是钟繇忽然情急失态,捶胸顿足,以致呕血而昏厥。曹操让人给钟繇服了“五灵丹”钟繇才渐渐复苏。直到韦诞死后,钟繇才派人掘其墓而得其书,从此书法进步迅猛。

书圣王羲之也有一个与秘籍有关的故事。

传说王羲之十二岁时,曾在父亲的枕头中发现了一本介绍书法用笔的《笔说》,王羲之跪下向父亲求情,才被允许阅读,后来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见他进步神速,断定他肯定读过了用笔秘诀,竟然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超过我的。”

王羲之不仅从用笔秘诀中得到了益处,还潜心研究“永字八法”,他用了十五年时间探索“永”字的写法,从而使永字八法成为书坛学子把握书法技巧的捷径。

宋代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当书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要想更上一层楼,那就不是仅仅靠勤苦二字所能达到的。

有的书法家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获取灵感,草书圣手张旭自称曾看见挑夫在狭路相遇,他们互不相让,擦肩而过,张旭由此领悟到书法中笔画穿插避让以及偏旁组合中主次处置的方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领悟到草书的韵律。

还有一故事说得更绝,说一位书法家为学习古人的书法,练字达到痴迷的程度,晚上睡觉还用手指在老婆的肚皮上划来划去,老婆不大乐意,说:“自己有体,何必划人?”一语惊醒梦中人,书法家想,是啊,为什么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呢?于是自创一体,从此成了名家。

张大千的书法艺术

张大千对李瑞清的书法情有独钟,并以超常的临摹天赋很快掌握了李的书法特点和精神,以至能够逼真地临摹其书作。

一次,张大千写了一副对联,拿给善摩李瑞清书迹的李健看,同时开玩笑地说,这是老师所书但未署款。

身为李瑞清侄儿,也曾在叔叔身边学了许多年的李健,细细看了起来,竟然分不出其书作的真伪。李瑞清的门生有很多,但对张大千格外器重,他病重卧床无法写字时,社会上送来的笔单大多由张大千代书。

作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张大千的书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艺术上的精深境地。仔细鉴赏张大千的墨迹,看上去笔笔有力,但这种力并不是一味求其表面上的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的,藏于笔墨之中的锥沙印泥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骨力”与“内美”的和谐统一。

子换父字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乞米帖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