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跌倒坠床的八个原因及防范措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跌倒坠床数据分析图表 患者跌倒坠床的八个原因及防范措施

患者跌倒坠床的八个原因及防范措施

2024-06-30 12: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跌倒是指患者不能控制的、非故意的倒地或倒在其他的平面上;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癫痫发作、不配合治疗的患者从床上降落叫坠床。跌倒和坠床是发生在患者身上较为常见的有害事件,发生率高,是老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案例一:患者女,45岁,肺炎,患者卧于床上伸手到床头桌取杯子时掉于床下。

案例二:患者男,75岁,脑卒中,穿拖鞋在地上溜达时不慎跌倒。

案例三:患者女,65岁,上感,病室地面有水,患者下床走动时不慎踩于水上跌倒。  

跌倒坠床的八个原因

原因1 年龄:老龄患者为跌倒坠床高危患者,因为老龄患者视觉和听力障碍,肌肉关节功能减弱,平衡能力降低。但是年轻患者也需注意,这类人安全防范意识差也容易发生跌倒坠床。

原因2 环境:患者入院后环境不熟悉,病室或病区走廊地面有积水、有障碍物,光线昏暗,病床未固定,无床档,拖鞋不防滑等。

原因3 心理:有些患者特别是脾气倔强的老年人,不愿意请求别人的帮助,超过自己的活动能力范围而导致跌倒。患者焦虑时,对周围环境注意力降低。

原因4 疾病:某些疾病可影响感觉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骨骼肌肉力量的协调,如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脑血管疾病等;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及患者进食过少也容易导致患者头晕、疲乏无力而跌倒。

原因5 家庭:有些患者子女工作忙或其他原因没有时间陪护患者,而医院护理人员缺乏又不能满足这些患者的需要。

原因6 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血压调节障碍的突出表现,发生在清晨进食和运动时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者是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后产生体位性低血压也是患者跌倒坠床的一个原因。

原因7 药物:应用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抗麻醉镇痛药也是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

原因8 护士:护士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全面、活动能力评估不足,病情评估不全。长期卧床的患者身体虚弱,起床后出现眩晕的可能性大,是潜在跌倒危险因素。

 

八大防范措施

措施1 全面评估:对每一位入院患者护士采集病史应仔细全面,并根据年龄、神志、既往病史、药物使用情况、平衡及自理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估。

措施2 严格交接班:评估结果为高危因素者,床头卡内放置防跌倒和坠床的警示标识,严格床头交接班,患者住院期间每周评估2次。

措施3 高危患者的防护:对神志不清、烦躁、偏瘫、年老体弱、65岁以上、端坐位及半坐位的患者安置床档,将患者常用物品放在方便拿取处,防止患者取物时摔倒。

措施4 重点时段加强巡视:护理人员应定时巡视病房,主动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及时解决患者的各种问题。夜间时段是患者坠床高危时段,护理人员应有的放矢重点巡视,防范跌倒、坠床发生。

措施5 保证病区环境安全:保持病区地面清洁干燥,厕所、走廊灯光不能太暗,为患者选用高度合适的床和椅子,床有床栏,凳子有靠背,床脚轮制动功能良好等。

措施6 加强防范意识的教育:对患者及陪护加强跌倒坠床相关知识的宣教,告知家属加强陪护及看护,患者活动时身边必须有人陪伴,体位改变时要防跌倒,下床或如厕一定有人陪伴。并嘱患者穿合体的衣裤、防滑的平底鞋。

措施7 体位改变时告知患者: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时,应平躺30秒、做起30秒,站立30秒再行走,下床时先坐于床沿,再由照顾者扶下床。

措施8 加强护理管理: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护士人数,护士少的时段如中午、晚间安排双人值班,保证护理质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