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小白看这里,教你轻松应对的小技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越野脱困技巧 越野小白看这里,教你轻松应对的小技巧!

越野小白看这里,教你轻松应对的小技巧!

2024-07-17 13: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幸参与827理想组织的安全驾驶学院,分别包括三大课程:

1.特殊路况驾驶安全: 该场景偏越野,体验理想L9底盘性能和安全控制的能力;

2.城市道路驾驶安全: 该场景模拟城市减速带、湿滑路面、连续转向等,体验理想L9的操控能力;

3.智能驾驶安全: 该场景模拟各类危险场景,比如消失的前车,鬼探头,侧翻的车辆等。

作为一个小白用户,尤其对于第一部分特殊路况驾驶安全,可以说毫无所知,一脸懵逼,甚至连名词都没听过,先来给大家翻译一下项目含义:

特殊路况驾驶安全具体项目

1.侧坡: 侧坡行驶,大约成22°的斜坡进行行驶。

2.交叉轴: 过炮弹坑,连续汽车越野性能测试术语,这是一种车辆在越野时经常会遇到的连续坑洼路面。

3.小陡坡缓降&大陡坡缓降: 体验不同的坡度,进行爬坡和下坡。

4.涉水50cm: 过50cm水深的水池,体验理想L9的涉水性能。

侧坡行驶驾驶技巧

1.使用场景: 通常在越野或者走山路等场景,可能存在路面倾斜或者正常道路异常,只能走斜坡通过。

2.驾驶感受: 在上斜坡以后,给我的感觉有点像人要翻的感觉,但是教练说这坡难度不大,没到最大倾斜角。在我全程开的过程中确实车辆的稳定性很好,给人很强的驾驶信心。

此类场景,借助理想L9的空气悬架可调能力,将空气悬架调至低位(行进间可以最多降低4cm),目的是可以降低车辆重心,其次通过透明底盘360°环视可以减少自己的视野盲区,最后驾驶过程中一定要缓慢,切忌不可着急。

交叉轴驾驶技巧

1.使用场景: 通过在越野或者连续坑洼路面时,会存在此类连续鼓包路面,非常影响通过性。

2.驾驶感受: 对我而言,这是所有项目里面难度最大的,因为最考验驾驶技术,当然因为车辆本身自带越野脱困模式,即使像我这种越野小白用户依旧不在话下。

此类场景,需要打开越野脱困模式,打开360°环视,通过透明底盘观察路面情况,保持最低速车速缓慢前行,必要时深踩制动激活AutoHold,当车轮打滑时,可持续踩住油门直到车轮恢复抓地力,因为这次体验的场景凹坑最低有30cm,因此在连续翻越鼓包路面的时候,速度要慢,每次冲进凹坑处时,踩点刹车,控制车速,避免车辆上下晃动厉害,磕到底盘。

郊野上陡坡(含大坡、小坡)驾驶技巧

1.使用场景: 跑山路的时候经常遇到需要爬坡,道路情况十分艰苦。

2.驾驶感受: 这次体验了一个小坡一个大坡的上坡,大坡角度40°的(我亲自试了一下,真的爬不上去,我自己爬了一下,必须双手也要用上,才勉勉强强爬上坡),驾驶比较简单,只需要控制好踩电门的力度即可。

此类场景,需要打开越野脱困模式,打开360°环视,通过透明底盘观察路面情况,根据爬坡的实际情况,缓慢加油门,哪怕中间打滑也不要慌张,车辆会自行调整(车轮会自动停止,然后启动,重新产生摩擦力上坡),并且不要松掉电门,一口气上坡,请勿中途停车。

郊野下陡坡(含大坡、小坡)驾驶技巧

1.使用场景:既然跑山路有上坡也就有下坡,上坡考验油门,下坡考验刹车技术。

2.驾驶感受:可以说在驾驶技术本身上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因为进去下坡的时候,车辆都不需要踩刹车和电门,自动通过了,陡坡缓降功能牛逼!(简直太香了)

此类场景,在下陡坡时,强烈建议开启“陡坡缓降”功能,当车辆已呈现大角度向下俯冲姿态后,驾驶员可以慢慢慢慢慢慢(注意是慢慢)松开制动踏板,车辆会在驾驶员松开制动踏板的过程中自动接管,进入陡坡缓降功能状态,最终以4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缓缓下坡。

过水坑路段通行驾驶技巧

1.使用场景: 日常下大雨的时候,道路排水来不及,地势较低路面呈现积水,需要车辆通行。

2.驾驶感受: 车辆前向摄像头都扎进水里了,都毫无影响,开车就跟开船一样,贼放心。

此类场景首先了解理想L9的涉水深度,本次测试的是50cm的深度(车头扎进去的时候比这个深度更深),涉水前切换为纯电模式并开启越野脱困模式,牢记要缓慢通行,否则开快了水浪起来说不定水位变相增高了!但是还是呼吁大家,没有必要的时候避免涉水,因为涉水道路路面情况是完全位置的(之前就有看博主踩到了井盖磕了底盘)。口诀:快手沙,慢走水!

为什么理想L9要让大家体验这些功能?

其实作为一个家用SUV,以上这些场景都不是理想L9的主流用车场景,以上都是越野车需要去深度体验的,我认为这样的体验一方面是向我们感受理想L9在这些场景的优秀表现,让大家对理想L9的能力边界更加了解,同时也是告诉大家,如果在带家人一起出去自驾游的时候,遇到这些场景也无需惊慌,按照我的驾驶技巧就可以轻松通过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