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思且行 常思常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赵维娅olivia跳舞 且思且行 常思常新

且思且行 常思常新

2023-12-10 08: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COP团队教师研修感悟】

林朝夕老师:

经过这一个半小时的线上学习,感觉干货满满,学习内容是“教学反思”,非常接地气。在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像故事中的蜜蜂一样,被自己原有的经验,固有的想法所左右,会惯用已形成的教学模式。每每课后,我们也在进行教学反思,但是系统地去反思一节课还是比较少。今天的学习,让我对教学反思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反思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都应有反思。我们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不同对象,不同角度全面发现问题,追溯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重构环节,通过实践检验,对比发现总结。我想这样的反思才是有质的反思,才能真正促进教学,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沃彭飞老师:

本次“云研修”活动,张教授从“臧克效应”入手,引用国内外教育专家关于“反思”的论述,为我们深入阐释了“教学反思”的内涵、方法和技术。教学反思,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十分熟悉: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会自我反观当天的课堂教学情况,回想自己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与败;有心的老师还会记录下来,或跟同行探讨交流,向经验丰富的导师请教……但在本次直播培训中,我进一步认识到:之前我们常做的“教学反思”仅仅是比较浅层的一个阶段。其实,“教学反思”中的“思”包含了“积极、持续的思考”“ 周密、深入的思考”和“自我调节性思考”。由此可见,我们的反思往往在第二层面的思考中徘徊。对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反观自身教学,更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对教学过程进行能动、审慎的认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黄红老师:

听了张敏霞教授《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的直播讲座,我对反思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教学反思的类型很多,有自我、任务指向型反思,也有自我、集体反思,实践反思的途径也很丰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反思是为了解决问题,使教学实践合理有效,更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自我反思常见的两种方式中第二种角色模型法与同伴观察技术,让我想到了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改进方式,我们通过学习前辈和其他老师们的优秀课堂,结合自己班学生的学情尝试教学。还有就是自己实践,然后请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发现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再次尝试实践的过程。就好比案例中马老师的反思,我们往往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但难就难在不知道怎么去解决,缺少改进的方法。所以每次上完课后,就特别欣喜专家前辈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反思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也是撬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自己要多深入反思,碰到难题时多想想方法,再到课堂中去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马雪娇老师:

经过这次培训,让我对反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反思,顾名思义,就是回过头来思考,自我唤醒自我,也就是偶尔要停下脚步,用最真挚的眼神反省一下自己。如果不能周期性地同自己冷静地面对面,那么我们进行盲目的努力,度过盲目的人生,也就像那发钝的锯齿一样,有些乏味无力。而反思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品质,回顾、重建、再现、批判性地分析自己和课堂的表现。他不是简单回复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是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带有指向性的行为:指向课堂教学,指向学生发展,指向教师发展,指向教育改革,还可以指向人际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停下脚步进行有效反思,并在反思中总结提升,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袁圆老师:

听了张敏霞教授《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的讲座带我们重新认识了教学反思,教给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还让我们了解了自我反思的方法与技术。正如张教授所说,在总结性思考基础上,进行自我检讨与赏析,从而引发对比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只有这些实现反思的有效途径真正落实,才能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听了张教授的讲座,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时,需要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记这节课的成功之举,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将它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记这节课“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王优琴老师:

认真聆听张敏霞教授《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的讲座后,受益匪浅。张老师从有趣的实验故事:为什么苍蝇能找到出口而蜜蜂却只能认命引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威克效应”。随后张老师从什么是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方法与技术三方面展开。教学反思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在我的实际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总结性反思,进行自我检讨或者赏析,但张教授说教学反思除了这些,还有对比性反思、批判性反思,不但可以进行自我反思,还可以发挥团队力量,进行集体性反思,与专业进行对话,进行持续而系统的反思,确实这样的反思更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邬静洁老师:

听了张敏霞教授关于“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的专题讲座,收获匪浅。张教授从“苍蝇和蜜蜂找出口“实验故事引入,让我们了解了有趣的”威克效应“,即坚持不懈、冒险、即兴发挥、最佳途径、迂回前进、混乱、刻板和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瞬息万变的形势。也就是说,人生在于不断的探索和改变,打破思维定势,方能游刃有余地行走与于其中。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各种不同情况的反思,而这个反思并不是狭义上的教学流程的反思,而是“回顾、重建、再现、批判性地分析自己和课堂表现,并做基于证据的简单解释的过程”。所以,借助宏观、客观的大数据,反思课堂教学,能给一线教师带来很多数据和理论依据,让教学反思更科学。

邬盼盼老师:

教育家杜威曾说,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高级思维的能力,处于教师发展研究的中心位置。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学反思是对我们已有教学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通过不断思考每一节课中教学预设与实际的差异,发现问题,并着力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教学,解决问题。长此以往,教师把握学情、提高教学调控的能力也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赵行娜老师:

赵维娅老师:

听了张敏霞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关于《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的直播讲座后,感触良多。以往我们反思一节课都是在课上好以后回顾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看看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然后想想怎样改进,仅此而已。其实反思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可以是课前,可以是课中,也可以是课后;反思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依托技术指导来实施;反思要以解决问题为立足点,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为目标,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反思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进行有效的反思,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周雯老师:

赵盈老师:

听了张敏霞教授关于《教学反思的方法与技术》的直播讲座后,我思考到平时我们会通过阅读提升自我反思的品质,增强我们对教育实践的敏感。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站在理论的高度去思考问题,也更容易从习以为常发教育事件中发现不寻常的意义。而张教授的倾情讲授让我对教学反思有了更精准的理解。反思并不是简单的回顾教学过程,它有指向性:指向课堂教学、指向学生发展、指向教师发展、指向教育改革、还可以指向人际关系。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懂得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自我反思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与技术:日志法及教学审计技术和角色模型法与同伴观察技术。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行有效的反思,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和学生。

孙波老师:

听了张敏霞教授《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让我对反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反思的水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自我评价。包括总体评价的恰当性;总体评价的具体性;自我意识的清晰性。2.问题反思。问题归因恰当;反思清晰度;反思深刻度。3.教学重建。改进设想的可行性;改进设想的针对性;有层次上的提升。这个讲座使我受益斐浅,特别是从反思和教学案例方面,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案例的研修;怎样组织案例研修的环节;案例研修的方法等。使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至于理不清头绪,这样会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更为顺利,也会让我的学生们感到知识带给他们的快乐。

郑益儿老师:

经过本次培训,更加加深了对教学反思的认知。特别对教学反思的两种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一种,教学日志法与教学审计技术;第二种,角色模型法与同伴观察技术。我还了解到运用教学日志法撰写反思时可以运用一些问题组成自己的反思框架,比如以一周为单位,反思以下问题:我本周的教学感到最自豪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如果给我一次重试的机会,我最想改变哪节课的什么地方?为什么?本周的教学活动我最感动焦虑和沮丧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这一周的反思后自己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反思,梳理教学中的成败得失,积累点滴的智慧经验,让自己的教学之树长青!

张露老师:

乘着复学的东风,让我们将“云研修”中的所思所得,化作日常教学实践的滴滴春雨,滋润课堂教学,采撷研修芬芳。

文字:沃彭飞 cop团队教师

小编:李珊涵

审核:沃彭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