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失败“:赫鲁晓夫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赫鲁晓夫被审判 “改革失败“:赫鲁晓夫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改革失败“:赫鲁晓夫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2023-05-20 12: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共中央二十大

1956年2月,苏共中央二十大召开,这次会议确立了赫鲁晓夫所倡导的改革方针,在苏联掀起了否定斯大林模式的尝试。

1957年,赫鲁晓夫有效惩治了党内的"反党集团",并最终确立起了赫鲁晓夫时代的政治体制,从此开启了苏联新一轮的改革步伐。

然而,经过多年大刀阔斧的改革,到了60年代初,苏联改革却已呈现出全面失败之势,政治、经济、外交等政策弊端频现,这引发了苏联社会对赫鲁晓夫的强烈不满。

终于,以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为首的政变队伍逐步壮大,在1964年10月14日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被迫签署了一份"自动退休"的文件,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赫鲁晓夫

表面上看来,赫鲁晓夫是在苏共中央的党内斗争中败下阵来的牺牲品,他的下台是苏联"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甚至赫鲁晓夫本人也认为确实如此,但事实上,导致赫鲁晓夫下台的真正原因,却蕴藏在他十多年来强力推行的每一项改革措施上,也潜藏在他亲手培植的官僚阶层的人心中,正是因为各项改革的失败,才使赫鲁晓夫失去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被权力中枢一步步架空并最终被彻底抛弃。

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农业是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基石,赫鲁晓夫的失败首先就表现在农业改革上。

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前五年,他十分关注农业发展,改组农业管理机构,扩大农场农庄的自主权,改革农产品采购制度,再加上开垦荒地所提供的粮食,苏联的农业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苏联农民

1958年苏联农业大丰收后,赫鲁晓夫便开始盲目乐观起来,他越来越把自己发展农业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农民,改变了某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比如:赫鲁晓夫提出了"三四年内肉类产品超过美国"的浮夸口号,结果政府为达到指标,不惜采用宰杀耕畜、种畜、外出抢购和强征农民牲畜等非法手段,它的后遗症是致使苏联的肉类生产长期衰退;

赫鲁晓夫还倡导了轰轰烈烈的"玉米运动",导致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赫鲁晓夫不准私人饲养牲畜,最终使牛奶产量下降,城市供奶紧张;赫鲁晓夫还将农业部迁至农村,并罢免了不少农业部长,任命国营农场的场长担任农业部长,这种人事更迭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也给赫鲁晓夫树立了反对派。

其次,在工业改革中,赫鲁晓夫也尝到了失败的苦果。赫鲁晓夫很想改革苏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因此他一上台就进行工业、建筑业大改组,扩大加盟共和国的预算权,精简中央管理机构,设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从1954年至1956年,苏联各主管部门撤销了一半以上的处、司、局等,精简了75万名行政管理人员。但是,主管机构的精简,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增加了许多重叠、平行的小机构。

1957年的苏共中央二月全会,又正式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组织》的决议,决定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重心从中央移到地方,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建立经济行政区,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

这次改组扩大了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权力,但却同时带来了地方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为了扭转改组引起的经济混乱局面,赫鲁晓夫采取了各种应急补救措施,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工业的集中管理,但收效不大,反而使国内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赫鲁晓夫

如果说经济改革的失败只是导致了国民经济遭受损失,那么,政治改革就使赫鲁晓夫树立了越来越多的政敌,这是造成反对赫鲁晓夫联盟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苏联,党的地方委员会每年改选一次,各州党的委员会每两年改选一次,赫鲁晓夫提出,从党中央委员会到地方和州委员会,进行下一届选举时,各级委员会中必须有1/3的成员由新党员干部担任,这一新规定使中央委员们失去了稳定感与安全感。

那些过去由赫鲁晓夫提拔起来的中央委员们,在1957年的"政变"中是赫鲁晓夫的支柱,而现在却成为了他的反对派。

另外,在干部任免方面,赫鲁晓夫提出打破领导的"终生制",撤换主要机构乃至最高阶层中各级年老体弱的领导干部,这一大胆提拔年轻干部的举措,使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苏联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实际工作中的偏差,加上频繁地改组党政机构,致使干部大批大批地、多次地更换,干部更新幅度过大,加之干部任期制的实行,直接触犯了太多人的权益,引起了各级干部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这也是赫鲁晓夫不断失去广大干部支持和拥护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在军队的改革同样使他失掉了军界人士的支持。赫鲁晓夫在经过了从逮捕贝利亚到搞掉布尔加宁这一系列的过关斩将后,对自己克敌制胜的能力已毫不怀疑,纵然是对于手握兵权的将领们他也并不怎么放在眼里。

1957年,朱可夫被赫鲁晓夫轻而易举地解职,这给一些军队高级将领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

1960年1月14日,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不仅提出要裁减现有军队人员的1/3,而且毫不顾及与会将领们的情绪与脸色,大讲"在现代军事技术发达的情况下,我国的武装部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向火箭核武器"。

第二天,最高苏维埃会议就作出了裁减军队人员120万和削减军事预算的决议,这遭到了全体元帅的一致反对,虽然后因柏林危机才使裁军计划暂时搁置,但赫鲁晓夫的裁军思想,引起了以国防部长为首的军队将领们的恼怒。

赫鲁晓夫

另外,赫鲁晓夫极端粗暴的个人性格以及在批判个人崇拜上的不彻底,使他越来越独断专行,热衷于发号施令,从而失去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支持。

尽管在苏共中央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赫鲁晓夫曾大肆批判个人迷信的危害,揭露斯大林滥用职权、专横跋扈的个人品质,但是在后来的执政过程中,赫鲁晓夫并不反对别人对他的颂扬和溢美之词,默认、满足、纵容直至赞赏他人为自己树立个人迷信的形象。

尤其是到了执政后期,赫鲁晓夫公然无视党与政府领导集体的意见,不再考虑其他领导人的主张,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力图建立他的个人专政,自以为绝对正确,骄傲自满、毫无根据地企图充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理论的实践家,他把一切成就不是归功于党,而是全部归功于他个人,在工作中不尊重别人,经常怒气冲冲地吼叫,为所欲为、心胸狭窄。

可以说,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所培植的对自己的个人崇拜与斯大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他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总之,在赫鲁晓夫下台前,他已经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当时许多人都能感到赫鲁晓夫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毫无作为的地步,虽然他离开了斯大林政策的此岸,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彼岸......换句话说,他失掉了人们对他的信任和个人声望......"因此,在关键时刻到来时,他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却几乎引起了所有人的愤怒。

赫鲁晓夫

作为苏联历史转折时期的政治家,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发动过广泛的改革,其历史功绩是不容忽视的,但他执政时期的失败,特别是他的下台,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极为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杨小梅:《论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前沿》,2011年第6期

陆南泉:《赫鲁晓夫下台的真实原因》,《百年潮》,2008年第6期

王乃禧:《赫鲁晓夫下台及其改革失败的教训》,《江海学刊》,1989年第1期

闻一:《赫鲁晓夫为什么会下台》,《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

王桂修:《赫鲁晓夫下台内幕》,《世界博览》,1995年第4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