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华师启航营之哲学生活世界线上主题活动圆满结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赫拉形象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华师启航营之哲学生活世界线上主题活动圆满结束

华东师范大学华师启航营之哲学生活世界线上主题活动圆满结束

2023-06-05 23: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3年1月12日至1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和哲学系主办、中国智慧研究院哲学教育研修中心和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承办的“华师启航营之哲学生活世界”线上主题活动如期举办。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经典阅读”“智慧研讨”“哲学对话”“口述思辨与逻辑表达”等5大模块,12场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15个省市自治区、30余所中学的近百名优秀初高中生在短短三天时间里相聚云端,以人工智能和动物权利两个主题为核心,围绕“人类与人工智能”及“人类与动物”展开研讨交流。

在本次线上主题活动中,营员们走进哲学思想,深入探究《人类简史》《动物解放》等经典篇目,认真思考人与机器、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在阅读中获得启迪与思悟,在论辩思维中体会头脑风暴的乐趣,古今汇通,致思恒长。

哲学与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该板块共包含“专题讲座”“哲学对话”“智慧研讨”以及“经典阅读”四个环节,展开两组不同主题下的课程活动。1月12日,通过四场活动出浅入深地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发展脉络,促进同学迈进人工智能的未来世界,体会当今人工智能哲学领域的思辨。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斌教授以《人工智能vs.人类智能》为题,开展专题讲座。潘斌教授以生活中的智能化科产品为例引导同学们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思考,提出一系列关于未来人工智能的问题,如:人类和机器人能否和谐相处、未来世界会不会由智能机器人统治、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否能和超级人工智能和平共处,以上述话题为引导,与同学们一起走进对于人类未来的哲学漫游。

而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发展历史,潘斌老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驱动人工智能的三种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种是符号主义,即以符号处理为核心的思维计算;AI的目标就是实现机器智能,而计算机自身具有符号处理功能,本身就蕴含着推理能力,因而能够方便地模拟逻辑思维过程,但其也存在无法处理形象思维的缺陷。第二种是联结主义,但其主要缺陷在于不适合解决逻辑思维的对象世界,体现结构固定和组成方案单一的系统也不适合多种知识的开发。第三种是行为主义,又被称为进化主义或控制论学派,主张智能行为的基础是“感知—行动”模式,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属于非符号处理行为。目前这一观点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日渐受到重视与关注。

(潘斌教授在授课)

  “哲学对话”环节以“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为主题,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生狄鑫担任主讲、郑笑容担任助教。课堂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和对人工智能的展望逐步展开,在一次次的发问中凸显思考的力量,在一次次的对话中辨明事物的本身。以对话阐释思想,分别就“人工智能是不是无法创造出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工智能在生理层面上不是人类,那么在社会上层面上它可以称为人类吗?”、“如果按需分配,会有人去发展科技吗?”等问题,师生进行了一场丰富而难忘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之旅。

(狄鑫老师在授课)

在经典阅读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曹家慧主讲了《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人类》。她首先以电影《指环王》和《星球大战》中的咕噜和尤达的可爱形象为引子,推出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并对人类、未来和今日三部简史分别作了人的视角、时间维度和现实认知的特征概括;同时以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的高度评价开启该书的四部分内容介绍;然后在对比历史学同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学科差异以后,将本门哲学课程的学科锁定在历史学话语维度,展开人与猿、母系与父权、“她”的生物与文化解读、“他”的18世纪与21世纪的形象等多重视角的比较;最后以延伸思考和电影推荐的形式结束课程。

(曹家慧老师在授课)

在“智慧研讨”环节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刘小媛、朱欣玥围绕“机器人能思考吗?”这一问题,结合专家讲座对人工智能的讲解,介绍了与主题相关的一些有趣的思想实验,如图灵测试和塞尔中文屋,引导营员们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对“什么是人工智能”“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人就可以进行思考吗”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进一步追问。营员们通过学习思想实验,加深了对哲学理论的理解并加以观照生活实践,从新的角度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产生了思考。

(刘小媛老师在授课)

哲学与生活:动物有权利吗?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容南教授带来以《动物可以有权利吗?》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张教授以人类历史中人和动物的关系作为引入,引导营员们思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中人和动物的关系的变化,进而引出动物是否可以有权利的主题。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张教授首先介绍了现代主流道德思想,这一思想认为在人与非人事物之间并没有道德关系,对自然事物凡是能做的都可以做,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这种观点受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动物解放与动物权利运动的挑战,张教授分别介绍了汤姆·里根的动物权利论和彼得·辛格的动物福利论。里根在继承主流道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某些动物是有权利的,且这些权利意味着人类对此负有道德义务,尊重动物的立场。在讲述中张教授向营员们讲解了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道德主体与道德承受者的区别。随后,张教授又介绍了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论和功利主义,对辛格对生命的分级、反对物种主义以及生命的价值等多个重要概念进行了解释。最后,张教授对辛格和里根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帮助营员们辩证地看待这两种观点。

(张容南教授在授课)

 “经典阅读”环节主要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生骆佳连带领营员们阅读了《动物解放》的一些片段,分别从作者彼得·辛格和《动物解放》的背景,人与动物的异同,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动物以及我们怎样保护动物四个方面来展开阅读和分析。她首先指出彼得·辛格强调人与动物都有感受痛苦的能力,企图推翻“人是神圣的”这一带有物种歧视的命题。其次,分析平等原则与功利原则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引导营员们就“我们怎样保护动物”和“你是否同意彼得·辛格提倡的素食主义措施?”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骆佳连老师在授课)

 “哲学对话”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陈曦带领营员们,围绕“君子远庖厨”这一议题,以古今对话为线索,通过四个子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儒家的“君子远庖厨”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对儒家的“仁爱”和“仁政”思想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动物伦理保护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此外,结合对于“君子远庖厨”这句儒家经典的现代误解,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期望学生能够养成回归原文本解读经典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的逻辑分析方法、全面辩证的哲学分析方法,形成辩证、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能够把儒家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拥有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陈曦老师在授课)

在智慧研讨中,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汪燕、孔雪茹围绕“人和动物的关系如何影响了人类文明”这个主题,结合专家讲座对动物权利的介绍,对人与动物关系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展开分析。同时根据营员们在讲座后的疑问,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具体问题让营员们展开讨论,包含“人和动物的关系有哪些”、“人和动物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和“人和动物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怎样”。营员们在讨论中进一步深化了专题讲座的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和展望。

(汪燕老师在授课)

(孔雪茹老师在授课)

哲学与辩论:论辩智慧与实践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评委、全国中小学生华语辩论锦标赛评委、华东师范大学辩论队执行教练罗宏琨老师以《辨以成论》为主题,介绍了现代生活中的论辩技术。罗老师从“辩论和吵架的区别”这一问题出发,指出辩论需要通过严谨的说理来说服第三方,因而在辩论当中以及对哲学的学习和思考中,说理和论证是至关重要的。他从严谨的定义、理由的真实性、理由的关联性、合适的标准来教授大家如何说理,从而引导营员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讲理由的好习惯,并且把理由说好。

(罗宏琨老师在授课)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徐晨露通过“AI作画算不算艺术”这一话题给营员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论辩技术课,讲授了下定义的不同方法。其中重点讲授了如何运用“换元法”对“艺术”这一抽象概念给出一个严谨定义。在课堂上,营员们也积极参与互动,展开思辨,纷纷给出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对初版定义提出反例,共同修改其中不合理的成分,一步一步调整和改进对艺术的定义,使之更加完整严谨。

(徐晨露老师在授课)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刘嘉芊围绕“实验动物伦理与人类科技进步”为主题,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数据,带领营员们一起探讨实验动物伦理的问题,让营员们感受医药研发和实验动物伦理之间的张力与矛盾,揭示背后的判断标准,从而掌握论辩当中标准选择这一工具。在课堂中,营员们的探讨十分热烈,积极互动、回答问题,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引导,将论辩的深度拓宽,帮助营员们理解实验动物伦理问题。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归到实践中,在国际动物实验伦理标准中理解人类为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所作出的实际努力,将理论的争辩转化为现实的关照,落实到问题的解决当中。

(刘嘉芊老师在授课)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龚渟媛围绕 “虐待虚拟游戏中的NPC是否存在道德问题”话题展开。龚老师在回顾了前两天学习的论辩技术的基础上,对该话题中的关键词进行一一拆解,帮助营员们开拓思路。营员们也展开头脑风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什么是“虐待”“NPC的定义”以及自己心中的道德标准发表观点,并运用下定义、讲理由、给标准等方法构建了一段完整的论证陈词来辩护自己的观点,在口述表达中感受哲学和论辩的说理和论证艺术。

(龚渟媛老师在授课)

活动总结与论辩展示

1月14日下午15时,华师启航营之哲学生活世界线上主题活动总结汇报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哲学教育研修中心第三期少年儿童哲学研修营负责人顾如仪主持。

口述思辨与逻辑表达团队的老师们带领营员围绕“虐待虚拟游戏中的NPC是否存在道德问题”这一辩题进行辩论成果展示。营员们的线上辩论氛围紧张而激烈,双方辩手均慷慨陈词,灵巧地建立了己方论点。而在盘问环节,双方一辩的问题回答得也都很巧妙,不分上下。在最精彩的自由辩论环节,双方把场上氛围拉向最高点,能言善辩,毫不示弱。

(辩论成果展示)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教育集团的汪琦老师认为本次线上主题活动以提升中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目标,包括了专题讲座、哲学对话、经典阅读、智慧研讨和论辩等不同板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她希望营员们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体会生活中的哲学。

(汪琦老师发言)

来自华东师大附属杭州学校的学生代表黄翁晗同学代表本次所有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活动体验与感悟。他首先讲述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全新理解以及对于“人与动物”关系的重新思考。他认为,人工智能与动物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根本而言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处理好当下现代化问题的同时,展望未来,深刻认识到“人类与动物以及大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动物,我们应尽力去保护它们,以弥补过去对它们的伤害,挽回与它们之间的友谊,携手并进,共创美好家园,促进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稳定地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学生代表黄翁晗同学发言)

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义务讲解团负责人、哲学系硕士生吴宇昕为营员们简单地介绍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和志愿者团队的相关情况。冯契先生的一生可谓坎坷,但其始终保持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风云中,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志以哲学来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沉潜古今哲学数十年,做出了原创性的哲学成果,面对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交出了中国哲学家的出色答卷。他希望营员们将活动中收获到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如同冯契先生一般融入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并热情邀请营员们加入陈列室的志愿者团队。

(吴宇昕在为营员们介绍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老师总结讲话。他提到本次选择人工智能和动物权利两个主题作为活动专题的初心,是希望营员们从中领略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变化与生活中的微小事件,这意味着世界的多样性。他真诚地希望营员们能够带着活动中收获到的好奇与思考继续探索哲学世界。

(王柏俊书记致辞)

(活动合照)

图文:狄鑫 顾如仪 哲学生活世界冬令营教师团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