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三中心”的永恒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优缺点 “旧三中心”的永恒意义

“旧三中心”的永恒意义

2024-07-13 12: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旧三中心”的永恒意义

——学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刘向军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教育著作。这一教育巨著的横空出世奠定了赫尔巴特在人类教育史上”现代教育之父”的崇高地位。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主张。这一主张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意义的。而今,200多年过去了,人们把赫尔巴特的这“三中心”称为“旧三中心”。那么,什么是新三中心呢?新三中心是20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与此相应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线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育主张。与赫尔巴特和杜威不同,钱梦龙先生把教师和学生同等看待,认为二者同等重要而各有侧重。但不管怎么样,人们把200年前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视为传统、视为“旧”的东西。

问题来了: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育主张过时了吗?无用了吗?

我们的回答是鲜明的:不过时,仍有用,甚至更重要!

第一,学生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在赫尔巴特那里,他并没有忽视学生的存在,恰恰相反,他实质上把学生看作教育的核心。他所说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这三个中心都围绕着学生这一个核心而存在而运转。教师因学生而存在,课堂因学生而存在,教材因学生而存在。反之,这三个中心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课堂上真正的中心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就学生的教育和培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教育主张,所有这些主张都指向于学生。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赫尔巴特那里,学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恰恰相反,在赫尔巴特那里,他比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重视核心素养教育,重视综合素质教育。

第二,教育的第一任务是教育学生的思想。

赫尔巴特旗帜鲜明、不厌其烦地强调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第一重要性。他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所有工作都可以概括为道德。”在赫尔巴特这里,把道德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为此,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性教学”,他说:“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育一定在教学中实施,教学一定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的这一真知灼见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新鲜,依然有力。

不难看出,正因为学生在赫尔巴特的教育世界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他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如此之重视,对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如此之重视。虽然赫尔巴特的德育内容与我们不尽相同,但是对人的培养而言,重视德育,立德树人,这是教育永恒的追求。

第三,教学要有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科学依据。

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育主张建立在他所提出的伦理学与心理学的科学基础之上。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站在19世纪初叶人类教育的高峰,为教育学注入了科学性,也为教育学立下了科学的规范。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主张服务于儿童的成才,服务于儿童的德育。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教学依据第一次初步科学地界定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性、阶段性。相比于后世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如皮亚杰的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说,赫尔巴特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有些粗糙,但是,它的理论具有奠基性,而其科学性至今依然闪耀光芒。

第四,课堂教学的四个阶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赫尔巴特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我们之所以说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学主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的主张至今实际上依然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

1.明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明了”也可以翻译为明晰、明确、明白。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学生这个核心教师中心作用发挥的表现。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为主导的体现。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对当下的学习内容有明白无误清楚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虽然我们反对课堂上的“满堂灌”,但是,我们仍要说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

2.联想:学生的学习构建。

联想也可以翻译为联合、联系、联结。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促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关联,这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记忆还是对于学生的理解,或者对于学生的积累而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俗地来讲,这就是“滚雪球”式的学习方法,用皮亚杰的话来讲,这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

3.系统:学生学习的体系化。

系统也可以翻译为序列、系列、体系。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赫尔巴特认识到孤立地掌握一个个知识是困难的,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进而通过若干概念的点构织成学科学习的线、面、体。这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

4.方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赫尔巴特没有把学生仅仅作为学习的容器、知识的储存器。他高度重视学以致用,重视实践操作。这本质上仍然是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学习的这四个阶段也就是赫尔巴特所说的“统觉“,它们构成了学习的完整闭环。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赫尔巴特实质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是教师的”灌输“所能够替代的。因此,我们要说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学理论骨子里是围绕着学生这个核心来生发的。

第五,重视管控儿童才能保障教学

赫尔巴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管控儿童的教学主张。管控儿童包括监督、威胁、惩罚,权威与爱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实施是对良好教学的有效保障,是对儿童成长的真正负责,也是符合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科学要求。

1.监督:教师要留心监督儿童的言行表现。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有卑劣的一面,有自我放任放纵的一面,作为教育者,必须对儿童的不良言行及时发现,有效矫正,不能任其发展。儿童正如一颗小树苗,教师正如园丁,必须对树干、树枝进行监督,不能让它长斜了。

2.威胁:要让儿童对教师和教育有基本的敬畏。

通过监督发现儿童的不良言行时,教师有责任对儿童作出必要的威胁。威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它要让儿童懂得言有规矩,行有准则,它要让儿童感受教育的神圣性,对学校教育怀有必要的、基本的敬畏之情。

当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也明确强调反对教师滥用威胁的手段。威胁是也仅仅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师绝不能以此来在教学中制造自己威权与专权的地位。

3.惩罚:纠正儿童错误的有效手段。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200多年前赫尔巴特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200多年后的今天,在走过了很多弯路之后,我们也终于出台了《教育惩戒条例》,这可以看作是对200多年前赫尔巴特教育主张的回应。

4.权威:给儿童树立可以学习和敬仰的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儿童树立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权威,这个权威可以是道德方面的,可以是能力方面的,可以是学识方面的。这个权威不是高高凌驾于儿童之上的压迫儿童的存在,恰恰相反,它是儿童的火炬和灯塔,是照耀和引领儿童健康成长的示范与力量。

5.爱:爱是教育的本质。

监督、威胁,惩罚、权威,这四种教育手段都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正因为对学生有爱,才会严格地要求学生,才会科学而艺术地严格要求。

爱学生就不能放纵学生,在严格要求学生的过程中,必须真心地关爱学生。对此,赫尔巴特这样说:“在经常监督的压力之下成长的人们,不能希望他们多才多艺,不能希望他们有创造的能力,不能希望他们有果敢的精神,不能希望他们有自信的行为。”这正是赫尔巴特对严厉要求学生的警觉与反思,而这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真正关爱。爱而有度,爱而有法,这正是体现了赫尔巴特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

赫尔巴特的主张是讲给学校的教师听的,但是它更适合讲给中国的家长们。我们已经在太长的时间内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迷失了方向。传统家庭教育中良好的家教正在被年轻一代葬送,我们有太多的儿童已经养成了好逸恶劳、无法无天、没有教养、不讲规矩、没有责任意识的不良行为,这根源就在于儿童成长的早期缺少家庭教育的强制性管控。从这个角度来说,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不但没有过时,相反,于今更显时髦。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三个中心围绕着学生这个核心展开。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和学识的楷模,有效地运用教学管控的手段,按照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实施教育,所谓的“旧三中心”其实一点不老旧,本质上和所谓的“新三中心”“三主论”是一致的。无论教育技术多么发达,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儿童教育而言,我们坚信,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具有永恒的价值和不朽的魅力。

2022.12.9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