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舰的诞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赤城号航空母舰装甲结构 巨舰的诞生

巨舰的诞生

2024-05-26 06: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主体部分出自永村清著书『造艦回想』(出版協同社刊),也有加入本人补充的内容或修正,以及将英制数据换算成公制、将日本年号纪年改为公历纪年,以方便读者理解。请注意:本文由永村清撰写而成,仅用作研究参考资料,不代表译者的观点。另前文CV14873374已经讲到天城级航空母舰设计过程(当然内容有待补充)。附图出处:出版物

ダイヤモンド社-日本海軍艦艇写真集 航空母艦・水上機母艦

学習研究社-「歴史群像シリーズ」 八八艦隊計画

平賀譲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https://iiif.dl.itc.u-tokyo.ac.jp/repo/s/hiraga/page/home)

ID93270101 赤城(写真)1枚 送状 一通

ID21820501 航空母艦天城級全体図

作者简历

1878年10月 出生于熊本市

1904年6月 从东京大学工科大学造船科毕业。当日任海军造船中技士。其后在佐世保、旅顺、吴等海军工厂工作。

1914年4月 作为造船监督官前往英国出差,一战期间在伦敦工作。

1917年1月 经美国归国

1919年1月 作为造船监督官,到1922年9月为止,在长崎工作

1923年8月 担任吴海军工厂造船部长

1927年12月 担任横须贺海军工厂造船部长

1928年5月 担任海军舰政本部第三部部长

1929年11月 晋升海军造船中将

1931年3月 编入预备役其后数年间,担任浦贺船坞株式会社顾问

二战时期,担任渡边制钢所及帝国活塞环株式会社的社长,战争结束的同时辞职

著作:『航空母艦』1942年刊

‍‍

航空母舰「赤城」

一、改造~下水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完成想象图(译者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完成想象图(译者附)

1923年11月19日,赤城号战列巡洋舰被下令改造为航空母舰。赤城号于1920年12月6日在吴工厂造船船坞内开工,当时防御甲板以下的大部分已经完成了组装,改造工程主要在上部。舰政本部的计划主任是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吴造船部的计划主任是铃木格司造船大佐,两位都对完成这艘既无经验又无参考资料的全新巨舰倾注了极大的苦心与努力,为我的业绩贡献很大,至今仍十分感激。

藤本喜久雄先生(1930年摄)

着手改造17个月后,赤城号于1925年4月22日顺利下水。因为有十年前扶桑号战列舰第一次从船坞下水的经验,所以这次下水可以轻松地进行。当时我对报社记者说的话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这些技术官员自不必说,就连直接参与现场作业的工人们,对自己做的工作都是尽心尽力的,所以他们的表现,无论好坏,我都记得……所以,这么大的建造物,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件艺术品。

当时的镇守府主计长柏木正文主计中将嘲笑我说:

非常赞赏造船部长的军舰艺术论

ID93270101:1925年4月6日,在吴海军工厂船坞注水浮起之后的赤城号航空母舰二、摄政宫台览

赤城号在下水后正好一年的1926年5月27日,沐浴了摄政官殿下(后12月即位为昭和天皇)视察的荣光。我根据模型和图纸说明了赤城号的全貌,并介绍了当时还在建造中的杂乱的舰内。为了留作纪念,把当时的说明要领记录了下来。

在赤城号舰上说明的作者

谨就赤城号航空母舰进行说明。本舰原作为战列巡洋舰在1920年12月开工,但是根据华盛顿会议的结果暂时中止了工事,之后改造为航空母舰,在1923年11月再次开工。当时水线下的部分已经大致完成,改造主要是针对水线以上的部分进行。其主要的一点是,由于特殊的甲板构造和排水量的限制,吃水发生了变化,武备和防御也变轻了。而推进系统完全采用原本战列巡洋舰状态的。

本模型相当于实舰长宽高的1/48,即体积的约1/110,600。赤城全长260.60米,宽28.64米,吃水6.40米,排水量26900长吨。侧舷高度达到水线上约19.51米,可达吃水的三倍。

推进系统中的锅炉是11座重油专烧锅炉,8座油煤混烧锅炉,合计19座锅炉,均是我海军的设计。轮机是四座齿轮蒸汽轮机,计划出力131200马力。因此本舰航速预计在31节以上。续航力为14节-8000海里。

主炮为10门20cm炮,其中4门作为舰桥两侧的炮塔装备,其余6门作为单装炮装备在后部中甲板上,单侧3门。另外还有6门12cm炮,同样在后部中甲板。这6门在战时换装成20cm炮。作为应对敌机的对空防御的高炮,装备了12门12cm炮。

作为本舰主要武器的飞机,平时常用的是战斗机、侦察机和攻击机各12架,备用机各4架,合计48架。战时战斗机和侦察机与平时一样是12架,攻击机24架,备用机各4架,合计60架。

本舰的形状与普通舰型不同,是为了得到适合飞机起降的气流而经过风洞试验计划的。作为飞机起飞的飞行甲板,以上甲板前方约48.77米的区域为主,可以并列起飞三架攻击机。舰桥前方约15.24米地方,以及最上降落甲板的前部也可根据需要作为飞机起飞的场地使用。

最上甲板,也就是所谓的降落甲板,宽约27.43米,全长190.20米,其中央部97.54米之间,为了制动降落的飞机,以152mm的间隔设置钢索,纵向张设。在飞机的轮轴上附加特殊的钩,以挂上这些钢索。

飞机的收容位置主要是上甲板,从此处到降落甲板的升降,前后都配备有电动升降机。

由于气流的关系,降落甲板沿舰艉方向逐渐降低。信号桅和收入飞机用的起重机通常直立在甲板上,但在飞机降落的时候常常会放倒。另外舰桥也会在运用上产生很大的不便,所以设置在降落甲板上。

外观最特异的是烟囱,重油专烧锅炉的烟囱在飞行甲板下,朝向下方,油煤混烧锅炉的烟囱采用普通的直立型,但在甲板上仅突出0.61米。

工事的现状是约70%的进度,还没安上降落甲板。接下来的10月,将向横须贺回航并入坞,在舰底涂上涂料,11月时我方完成公试运行,预计明年3月内引渡完毕。

以上就是概要说明,通过上甲板飞机机库内部,来到前方起飞甲板,再登上舰桥,观察烟囱安装部分构造,并朝舰艉方向向您做介绍。(终)

ID21820501 航空母艦天城級全体図(译者附)

译者注:

(一)和20cm炮一同装备于中甲板的12cm炮是平射炮,与后文的高炮不同,这在上面这张天城级的设计图上有画出,但实际没有装备。采用12cm平射炮是因为条约限制了航空母舰最多搭载10门20cm炮,所以等到条约失效时才能再装备更多的20cm炮。后来,加贺号在全通式飞行甲板改造后新增了4门炮。

20cm和12cm炮装备计划(译者附)

(二)关于中部飞行甲板,传统说法认为后来新设的20cm炮塔和罗经舰桥是导致无法起飞的罪魁祸首,但从天城级设计图的发展来看,实际上罗经舰桥和炮塔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该层机库出现的时间。而事实上,参考上面那张图纸,在舰体侧面设置有吊机,这是用于吊起飞机,并将其放置在中段甲板上。对于起飞距离短的早期飞机,这种方式确实可行。

天城级航空母舰的吊机(译者附)

(三)关于纵索降落,原理是在飞行甲板艏艉方向张设大量钢索,由飞机轮轴上的小锚勾住钢索并减速。日本海军学习的英国海军,所以也引入了这种技术。到后来,日本海军又采用了法国海军发明的横索降落。纵索和飞机的小锚图示如下:

纵索张设方式(译者附)

飞机轮轴上的小锚(译者附)

这天天气晴朗,没有发生任何事故,顺利地完成了向导的任务。另外,当天为了庆祝海军纪念日,吴水交社向部内外各个官员分发陛下赐予的食物。这一天,我个人最高兴的是事是遇到了小学时代的好友坂口镇雄先生,他担任殿下警卫的特殊任务,一直跟随在殿下身边,我们两人都为这意外的相遇而高兴。

三、回航横须贺

赤城号的舾装工事基本完成后,不久作为公试运行的准备,为清理舰底,决定回航横须贺工厂,1926年10月某日向横须贺出航。第二天突然遇到暴风雨,强风再加上下雨,航行难度不小。在骏河湾御前崎附近航行时,右前方出现了一艘相当大的轮船。舰长海津良太郎大佐发现那是美国的总统级。但是,那艘轮船突然改变航向,朝着赤城号前进,所以赤城号也被迫改变航向,并施放烟幕等,注意不让对面看到舰体,但我想在几个美国人的相机中,应该拍摄到了赤城号的舰影。我想这个地点,应该和在战争即将结束时,我国最新最大的信浓号航空母舰因美国潜艇攻击而在完工没几天就沉入海底的地点相近,令人感慨万千。

(全文终)

在赤城号飞行甲板一个区域观看起降训练。从左开始分别是竹下大将、冈田大将、财部大将、田中总理,之后一位是东乡元帅,另一位是吉川中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