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淮河文化传承创新!这个联盟成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赣榆红色文化介绍 共商淮河文化传承创新!这个联盟成立

共商淮河文化传承创新!这个联盟成立

2023-03-24 11: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共商淮河文化传承创新

这个联盟成立

3月21日下午, 蚌埠市淮河文化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蚌埠学院举行,25家成员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分享经验、谋划发展。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鹏,蚌埠学院党委书记陈国龙、院长丁明出席成立大会。联盟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淮河文化研究会、大禹文化研究会部分专家参加会议。

蚌埠市淮河文化发展联盟由市委宣传部、蚌埠学院发起成立,首批成员单位还包括安徽财经大学、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市委党校、市社科联等23家单位。

共话淮河文化发展,共商传承创新之路。成立大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延之宣读了蚌埠市淮河文化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名单;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市社科联、市文体旅局三家成员单位分别发言,从各自职责角度畅谈想法和打算,表达了对联盟未来发展的共同期待。

“我们将主动作为,融入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为党和政府服务的智库作用。”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院长、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长法表示,联盟成立后将做好学术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让蚌埠淮河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淮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蚌埠孕育了以双墩文化和大禹文化为代表的淮河文化,赋予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品位。”

市社科联主席胡凤芝说,社科界将加强淮河文化研究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坚持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充分展示淮河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充分化解淮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市文体旅局副局长吴延武说,要做好淮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品牌。

“联”出新优势,“盟”生新动能。正如各成员单位所期盼,蚌埠市淮河文化发展联盟成立后将整合全市政、产、学、研、用各方面资源要素,通过搭建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文旅融合等载体平台,深入挖掘淮河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精神内涵,推动新时代淮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服务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成立大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鹏与大家座谈交流,深入探讨淮河文化研究发展事宜。他希望大家从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推动淮河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入思考如何在淮河文化传承中彰显蚌埠特色、打响蚌埠品牌;在“联”字上做好文章,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形成淮河文化研究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发展壮大联盟力量,加强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动淮河文化研究和应用取得更多成果,为打造淮畔明珠、幸福蚌埠贡献智慧力量。

当天下午,与会人员还参观了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展览馆。该展览馆设置有“淮河文化:出土文物展”“非遗魅力:安徽花鼓灯展”“文字起源:双墩陶器刻划符号展”“红色记忆:学生作品展”“服务社会:教师成果展”等多个展区,收集双墩遗址考古复原件、淮河流域出土文物复制件、花鼓灯演出实物、红色文化和地方文化原创作品等500余件展品。

参观中,大家驻足观看、细听讲解、相互交流,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无不展示着蚌埠的悠久历史和淮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据了解,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发布校级淮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48项,研究团队承担各级别淮河文化研究项目20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多部专著,在淮河中游古文明研究、淮河流域民间艺术研究、淮河流域文学研究等领域已形成一定的科研特色与优势。

蚌埠学院党委书记陈国龙表示,作为蚌埠市淮河文化发展联盟发起单位之一,蚌埠学院将与联盟成员单位一起群策群力、携手并进,把蚌埠淮河文化发展联盟打造成高水平的合作发展平台,促进成果产出和文化交流,努力为文化蚌埠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蚌埠日报社 记者:吴媛媛 图片:刘晨 陈昂 蚌埠日报社图库 编辑:周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