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笔记小结(资本论(纪念版)第1卷)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概括 《资本论·第一卷》笔记小结(资本论(纪念版)第1卷)书评

《资本论·第一卷》笔记小结(资本论(纪念版)第1卷)书评

2024-07-17 21: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家好,今天下午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马克思老先生的这本传世名著《资本论》。

在学习《资本论》之前呢,首先大概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本论》——即这本书的主要讲的是什么? 《资本论》一书如雷贯耳。其主要方向集中阐述马克思老先生主要学术思想,通过结合老先生在德国和英国当年生活工作经历,对于当时新型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工厂思考及大量历史档案的整理分析得出的集中展现。应该说,其中包含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跟政治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的思考,无论是从体量还是深度来说,都是一套不折不扣的著作。 这套书的整体分为三卷,其中第一卷公认是最难理解的,尤其是第一部分。因此本次分享主要集中在第一卷中的难点,进行集中剖析。其主要分为四部分: 一、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二、价值状态及商品的形成三、货币的形成 四、资本的形成 五、剩余价值及剥削

一、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首先,马克思老先生开宗名义。在序言中就提及“在分析经济状态时,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反应药,而必须使用抽象力”。后续内容中,老先生在每一章、每一节都在反复强调这句话。事实上,不论是在强调对于商品的分析,还是货物的认知,还是货币的使用。直到说后来的这个资本的分析,通通都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的话就是商品的二要素。那么即使用价值和它的交换价值。那么这边的话,我们这边的话注意到这个马克思老先生认为的话,每一种有用物都是多种性质的集合体。不能在种种方面进行有效使用。这个是实际的情况。那么我们现在要经常进行拆分,也就是从质和量的两个方向进行拆分。首先是质的方向,他们不论它的社会形态是怎样的,丰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通常表现为吃穿住行。甚至延伸至心理需求的实现满足。 在存在使用价值的前提下,物品之间因为各自使用需求的不同必然可以进行交换。即所谓“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属于其本身所具备的价值,但在交换中体现。 在“质”的纬度上来看,刀剑斧三者表面虽不相同,但均为铁原子构成,且均可切水果,其使用价值在“质”这一纬度上价值完全相同。 在“量”的纬度上看,三者有差异,这主要集中在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和相应时间长短将其从自然界改造出来。因此其价值量多少,取决于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平均劳动工时的长短。用时多价值量高,用时低价值量低。 二、价值状态及商品的形成 通过刚刚的质与量的分析,我们这边儿应该非常清楚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好,我们现在姑且将使用价值作为他这个商品本身的价值,将交换价值视为它现在所谓的交换价值。那我们现在发现物品本身的价值的话,事实上它的差异就在于我们人只能跟着自然来做。人去改变物质的形态,它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的话本质并没有变化。那么它的劳动时间量就决定了它的基本价值量。 而基本价值量通过普通的这个平均劳动工时时长进行区分了。但进行交换的时候,这边的话两边的话因为信息的不对称,现在无法确定两边的使用的平均工时时长是否一致。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引入一个中间物,然后确认的话中间可以进行交换。 (PS:读者也可以认为引入中介物,仅为了方便理解)引入这个中介物仅仅是为了方便理解,也是为块儿方便交换。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不用刀剑斧了,我们现在就是用马克思老先生举的例子,那么他现在指的话就是20码的麻布,可以去兑换一件上衣或者一件衬衫。这是在a这个地点,就是20码,二十码麻布可以兑换一件一件上衣,这个可以化为一个等式,即20码麻布等于一件上衣(这个等于是交换价值)。 那么在B这个地点,我们这边儿发现的话,15杯牛奶也可以换上一件上衣,那么现在我把我们把这个等式来这样连接,就是在A和B两个地方,如果两边打通之后的话,我们发现,20码麻布等一件上衣也等于15杯牛奶。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话,麻布和牛奶就可以进行兑换、交换了,这与之前我们说刀剑斧形交换逻辑相同,就这个时候他们在一个同样的水平,同样的等价物上进行交换。 我们仔细研究这个等式,这发现“上衣”在等式中间成为了一个显赫的存在,原先上衣作为等价中介物仅仅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第一性),但当这个等式建立之后,它的使用价值事实上已经被忽略了。 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人关心这个上衣能不能穿了,现在两边儿要考虑的是这边儿如何进行兑换,这个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上衣它本来最重要的价值是使用价值,这个时候已经被隐藏了。而他原先的第二价值——交换价值,这个时候慢慢开始凸显,作为他现在的第一价值,长久存在于在这个等式当中。 同理, 此时我们发现麻布和牛奶之间可以通过上衣进行兑换。上衣在这个兑换等式中使用价值已被忽略,在交换价值上成为了麻布与牛奶主人都能接受的交换中介,这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产生,货币也由此发端。 那么这个问题就算是表述比较清楚了。我们下一步现在要强调一个问题,就是在你这个等式形成之后,外部的一些变化。 原先等式中,20码麻布等于一件上衣,然后也等于15杯牛奶。这个等式是非常确定的。等式中三方使用价值都没有变化,比如说牛奶可以喝,麻布可以擦拭,衣服可以穿。但如果等式中生产麻布的生产时长,从原先可能只需要三个平均劳动工时,现在变成了1.5个平均劳动工时。那么等式中上衣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变成了二分之一件上衣。 这个等式充分说明了,在商品使用价值三方都没有变化的时候,因为平均劳动工时的变化导致交换价值缩水了一半,这一点极为关键。 (PS:这一点可以类比您去年买了一件羽绒服花了600,今年同样牌子同样款式只花了300,但不影响您继续穿) 三、货币的形成 在之前的提及中,我们突然发现的话就是上衣成为了抹布和牛奶中间的一般等价物。那么如果将这个等式逐渐推广延伸,将交流数量与交流的频率逐渐翻倍。我们进一步去分析,我们突然发现的话,这个时候在这场交换中的话,抹布的主人和牛奶的主人都能认可这样一个交换中介,那么实际上在这一场交换中的话。这个时候,上衣已经成为一个大家都能公认接受的交换中介,这个就是我们的一般等价物,产生这个上衣仅仅在这一个等式中出现,但是当这个数量足够大,交换频率足够高,那么这时候就会产生其他的一般等价物,这个时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般等价物,其实这个东西a商家、B商家、C商家、D商家全部都可以认可,我们都可以拿它进行交换。 中间逐渐形成一个市场各方都能接受的统一的中介等价物,马克思老先生称其为“一般等价物”。 在这一等式中,我们用上衣表示,在后来交换、认知中逐渐开始用一个大家都公认可以接受的物品来代替。 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因为金银本身一定的稀有性及通用价值,成为了新的一般等价物,最终成为地区货币,从而扩大为国家,甚至全球货币。当然,我也可以认为金银拥有无可争议的使用价值,从而直接导致了它成为了一般等价物。那么这个之后在之后的延伸中逐渐成为了货币。 在此时需要特别留意的是,货币在它确认自身地位后,逐渐不仅可以成为一个购买手段,其本身也逐渐成为了支付手段。 什么是支付手段呢?举个例子,原先我使用货币购买您的东西,但后来因为我个人货币量的增多以及交易量增长,信誉度也逐渐攀升,我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方式,不再第一时间给你货币,可以延迟或用其他方式进行替代支付。 请注意,此时你能接受我延迟,替代支付,是因为我有货币只不过没有第一时间支付给你。这个成为了信用和债务,这个就叫支付手段。 所以,原本货币在我手中本来只有一的情况下,现在可以当二使用(一用来支付,一用来延迟或替代,只要两者不针对同一对象,且对方可以接受)。所谓“有恃无恐”,这其中“恃”的是货币与信用,“无恐”就是我既可以使用货币,也可以用在货币加持下的另一种东西,一张纸来进行交易。 这便是货币的支付手段。 很明显,这是一个革命的变化,本是从等式延伸出来的结论开启他自身的时代,却因为延伸距离太长逐渐脱离原先的所有人的预料! 四、资本的形成 历经艰险终于步入本书核心,关于资本的判定,马克思老先生确立了核心问题: 一切究竟是为买而卖,还是为卖而买? 这在《资本论》中,是与“生存与毁灭”具备同样能量一个问题。 首先,解释一下 什么叫为买而卖呢?举一个例子,您现在的话是需要去吃东西的,那么现在为了要吃到这个东西的话,你是要付出一些劳动成本去购买食物。假设的话,您吃的是一个汉堡包,然后需要的话,你现在去小区巡逻半个小时,那么其中“巡逻”是算是你支出的体力劳动,算是你自愿卖出你的劳动力。 然后你要得到的是什么么,是要吃这个汉堡包,这个叫为买而卖,为了吃汉堡包去出卖劳动力去巡逻。你所买到的,是食物的使用价值,你是要为吃这个东西,这个属于正常的、基本的消费。 可是,将这一逻辑逆转,就非常恐怖了。 将等式翻转过来,如果你不是为吃东西,然后就付出你的体力了,甚至卖出去你想吃的汉堡包——这个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个时候你并不追求使用价值,而是尝试获得交换价值,因为你确认他会增值,这就是为卖而买了! 举个例子,现在的你,不是再去要吃这个东西,而是现在把这个东西卖出去,是卖给一个更需要吃这个东西的人,这个时候你吃到吗?没有,但是你卖出汉堡包时,突然发现的话,你这边儿的话,会给你开始进行劳动,将劳动力出卖给你。你灵机一动,可以让他去巡逻小区,此时你已不需要去巡逻了。 你发现了一条定理:可以通过卖出自身劳动力去买汉堡包,然后用汉堡包雇佣别人去帮你巡逻小区,中间不断产生余量,你甚至开始可以安心休息让别人去干活了。 这就是马克思老先生提出的惊人前景——为卖而买,就是你的目的,在市场不断交换是增值,而不是单纯为使用了,你现在话不是为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这个在这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量,被称为“资本”。 五、历经艰险,总算进入了正题,现在假设,我自身因为生活困顿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卖出,不再去巡逻小区,而是卖给工地老板(资本家)。他收购了我的劳动力,他是要干什么?是为了生产新建楼盘,很明显这么大的楼盘他自己无法使用居住,因此不可能是使用价值。 不是使用价值,只能是交换价值。 他的目的是要干什么呢?是要增值。 资本家雇佣我仅仅是为了增值! 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个交换等式里面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劳动者这边已经将他的这个劳动力已经提前支付给了商家。 但是,商家并没有同时交付货币报酬。如果细分的话,他是在工人干完活之后给钱,不仅远远晚于你的上班时间,甚至与楼盘出售时间也有较大出入。 即工人产生的价值是实时的,而楼盘出售的价格是实时的,但工人得到的报酬并非实时的,不仅滞后,而且存在巨大盲点。因此即使市场及时识到了你的价值,但是当他给你钱的时候。这个价值跟市场的价值必然是不等的,而且他还可以将这个给予你工资的时间往后拖,一直到市场价格波动到他绝对不赔本的时候,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为卖而买,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值。 老板的目的十分单纯。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于当时这个劳动者本身这边进行劳动时,他实际上是本身是有生产消费的,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物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正常的生活消费,需要进行吃喝住及合法娱乐消费,不仅如此,他还拥有正常的一些伤病支出,这点是跟物品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注意到最初的时候,工人劳动力是在提前支出之后,这个价格是非常固定的,假设我这边儿是为资本家干活,仅仅是十元,对吧,这个是假设是我昨天这边跟他定的价格。他可能到下周给我,那么事实上我产生的这个价值可能已经到20元,30元,40元波动逐渐这个价格始始终在市场波动中,但是我只能得到最初的十元,因为我这边儿是固定的。而且,到现在钱我还没有拿到,中间我需要先预贴我自己的生活费用,还有自己的伤病支出,这些资本家是完全不考虑的。结合之前货币可作为支付手段,于是此时,他本身并不需要直接给你钱。 他可以给你一个先代替了一些比如说支票之类的支付手段,这边儿告诉你,“我现在没有钱,可以下周给你,下个月给你,下下次给你,或者分几次给你……”这个所有的手段只有一点,就是为了增值。 如果故事仅仅发展到这一步的话,马克思老先生认为的话,这个交换是合理的。 但是,他发现事情开始起变化。 我们依旧以工地房屋建设为例,这个马克思老先生举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例子,工人建设一栋楼,在此过程中使用的平均时长是不一样的,而这平均难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前期,现在的话你需要挖地基,这边的话挖地基使用的话,比如说使用工时长的话,可能是三个小时,五个小时,这个是前期最辛苦的时候,当你把这个做完之后,每一步的话,实际上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巩固。也就是说,当你在建设第一层的时候,因为地基已经打了,你不用再处理地面,当你盖第二层的时候话,这边儿的话,你实际在第一层基础上直接覆盖,然后就可以去做了,那么中间事实上是少很多的,,你之前支付的劳动时长是固定的。 这个时候可操作空间非常巨大。 这个时候啊,工人干的工作跟他原先的工作难度相比不同,费用却是一样的。相较以前,你原先花费的劳动力跟现在是不成比例的,而这仅仅只是剥削的第一个点,第二点的话。 此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老板集中将你与其余工人进行共同生产,效率更高。他不仅让你一个人过来干,让更多人过来干,而且是集中在干,一个人和十个人干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而你们集中在对一个点进行作用的时候,它产生的作用效果甚至几何式的,这个是它产生价值量的第二点。 第三点在于,原先我们设立的话是一个平均劳动时长,就相当于是你每天固定的干几个小时,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发现的话,你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它不是按时长走的,是按你是否完成这个任务。也就是说,当你干完这个任务,然后才能获取你原先所工作时长要的钱。 这个时候又出现一个问题,那么也就是说,今天老板比如说让你这个东西,假如说现在即将要下雨了,你赶紧要把这事儿办好,原先你可能是分三天,每天干八个小时,现在他告诉你今天的话就是从早干到晚上,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这个对他来说时长是一样的,对吧,但是对你来说不一样,因为你是人而不是物体,这个时候话,你身体会严重煎熬,你的工作效率会逐渐下降,下降的话,导致的话你拿到钱是很少,效率产生的价值量少。而且它还会损失你的健康,这个是不可修复的,而这个费用他并没有给你。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注意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本家这时候对待人,也就是劳动力的是劳动力的态度是仅仅将它看作物,而不是将它看作人——所以他在使用你的时候,它仅仅作为消耗品。 这个时候的话,你的生产价值是第一位的,你本身的身体健康是他不应该考虑的,那么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老先生明确的告诉这些人,告诉你,你产生的价值量可不只是那一点,但是,资本家给你的钱却只是最初给予的那一点,你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这个,而且你还损失你的身体健康,这就是工人的工资,还有这个假日产生的原点。 最后提及一点,之前给大家多次提及支付手段,事实上这个咱们预刚才提及的话,其实是初期的支付手段,这边的话,如果一个老板他们现在的话,在这个拥有钱和信誉,他告诉你“我可以给你钱”的时候,但是不给你,延迟给你,这个都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 仔细观察,原先你本来是一个劳动力,是一个人正常在一个广阔天地下进行干活,他此时将你一个圈养一个狭小空间中中进行连续。不断的有害身体的工作,此时你和他的关系就从就从平等的交换关系突然变为了主人和奴仆的关系了,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权力的问题。 即我本来跟你签订的契约是,我是要将我的劳动力出卖给你,而你支付我工资,现在不仅损失了我的健康,而且的话,这个我产生的价值和你给予我的薪水完全不一致,甚至我还成为了你的奴仆。咱们之间的地位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马克思老先生认为这个是绝对、绝对、绝对不能被接受的! 这就是后来所谓什么产生剩余价值剥削,剩余价值剥削一词就出于此。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你使用三天的劳动力,只付给我一天的代价。这是违反我们的契约和商品交换规律的。因此,我要求正常长度的工作日,我这样要求,并不是向你求情,因为在金钱问题上是没有情面可讲的。” ——«资本论·第一卷»

书不尽言,以上为第一卷难点、晚点小结🙏🏻。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