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贾谊论教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贾谊的太子教育思想 【文化商丘】贾谊论教师

【文化商丘】贾谊论教师

2024-01-28 06: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文化商丘】贾谊论教师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五十五

贾谊论教师

讲述人:陈功文

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商丘师范学院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骨干,主要从事传统学术文化研究,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资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主持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一项,主持省厅级项目多项。目前主要从事贾谊研究,目前已著成《汉初贤才贾谊》一书,交大象出版社待出版。

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教育实施方教师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提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这一标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贾谊已提出了自己的教师标准,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和地位。这次,陈功文教授将为我们讲述贾谊眼中的教师。

教师很重要

贾谊认为,作为教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职责,那就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太子以圣人之德者也”。由于对太子的教育始于胎教,因此,在王后怀胎七月搬进蒌室后,负责教化的太师、太宰诸官都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贾谊说:“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持蓍龟而御堂下,诸官皆以其职御于门内。”此时,太师、太宰、太卜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为王后胎教作好准备。

太子在婴儿时期,对其进行教育的主要是“三公”“三少”诸师。他们在太子教育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公”“三少”在对太子的教育中,承担了很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在体、德、智方面致力于太子的全面教育,而且“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通过“三公”“三少”的教育,让太子从小就能明正礼,远离邪恶,养成正直的品格。在教育的过程中,“三公”“三少”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完成对太子的培养,努力打造太子,使之“明道、明志、明信、明义、明礼、明孝、明敬戒、明慈爱、明恭俭、明惠施、明数量等,一句话即深谙帝王驭官治民的统治术”,使太子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三公”各有其责

贾谊认为,周成王在襁褓之中,以太公为太师。太师的职责是“道之教训”。贾谊在《傅职》中又说:太师主要教导太子能明晓先圣之品德,懂得治理国家管理民众的方法,明了礼义匡正之事,明察处理事情的方法,通晓古代典籍,通晓威仪之数,学习《诗》《书》《礼》《乐》能守先王之义,让太子知道学习知识没有常规。

周成王在襁褓之中,以周公为太傅。贾谊认为,太傅职责为“傅之德义”。贾谊在《傅职》中认为:“太傅主要教导太子对父母亲属施以恩德,对百姓施以恩惠,礼遇大臣,判断刑狱要竭心尽力;学习管理百官之事,哀痛丧事,虔敬祭祀;对于战争要有戒备之心,对诸侯讲信义,对赏罚要言出必行;德行高尚,行动果敢有力,奖赏左右近臣与疏远卑贱的大臣要一视同仁;能够抑制愤怒的情绪、消除欲望,在大行、大礼、大义、大道等方面,能听从太傅的教诲。

关于太保的职责,贾谊认为,周成王在襁褓之中,以召公为太保,其职责为“保其身体”。贾谊在《傅职》中同样有论述:太保主要教导太子处位端正,受业恭敬;受教诲而诵读《诗》《书》《礼》《乐》合于常规、合于古法,言语有序,音声中律;学退让、进退即席按照礼节规定行事;接待客人有尊卑贵贱之仪容,观瞻俯仰、与人交往有节度,咳唾不随意,行走合规矩,脸色亲切和顺。

展开全文

“三少”各有其位

关于少师的职责,贾谊说:“天子燕辟废其学,左右之习诡其师;答远方诸侯、遇贵大人,不知大雅之辞;答左右近臣,不知已诺之适;僩问小诵之不博不习:凡此其属,少师之任也。”意思是说,少师教导太子,不贪图安逸而荒废学业,不与左右陪读者相狎违背老师;回复远方诸侯、接待贵人官员时,知道使用文雅的言辞,回复左右侍臣时知道如何许诺才合适;不仅能诵读简单的内容,也能诵读博大精深的内容。

贾谊认为,少傅的职责是教导太子,闲居与出入都要依据礼法,要按照礼制规定穿戴衣服,使用器具要合乎规章,饰物颜色纯正、华美合乎章法,愤怒、喜悦合乎礼义,给予与责备合乎礼节,在小行、小礼、小义、小道等方面,能够遵从少傅的教诲。

贾谊看来,少保的职责是教导太子,闲居与饮宴均要合礼法,饮食、娱乐要有所节制;陪在皇帝身边,要保护皇帝的安全,不能损伤、毁坏皇帝的玩好之器。

要重视教师

贾谊明晰了教师的职责,必然清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很重视教师,把尊师重教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认为“与师为国者帝”,意思是说与师一起治理国家就可以称帝。另处,贾谊把“师”与人君并列,视“师”与人君处于同等地位。

在《官人》篇中,贾谊将“师”置于王者官人之首,他说:“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贾谊在《官人》篇中所分的王者官人6等,不是爵位上的等级,而是随才能品格而来的所能尽的责任上的等级。在王者官人之中,贾谊认为“师”所能尽的责任是首要的,即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贾谊说过:“知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表仪;问焉则应,求焉则得;入人之家足以重人之家,入人之国足以重人之国者,谓之师。”这句话中包含了贾谊对教师作用的认知。他认为,作为教师,智慧足以成为源泉,行为足以成为准则和表率;向他请教问题能得到解答,向他所求则能得到满足;此人进入他人之家则足以使之受尊崇,进入他国会使他国受尊崇。这样重要的人应该受到尊敬和礼遇,所以贾谊说:“取师之礼,黜位而朝之。取友之礼,以身先焉。取大臣之礼,以皮币先焉。取左右之礼,使使者先焉。取侍御之礼,以令至焉。取厮役之礼,以令召矣。”

在贾谊看来,国君可以抚慰友人,拿礼物赐予大臣,可以派遣使者聘问左右,可以用诏令把侍御、厮役召来,但对于“师”,国君必须“取师之礼,黜位而朝之”,即国君要按照见师的礼节,走下帝位去拜见老师。可见师的地位之尊崇。贾谊还认为,如果“师”与帝王议事,“师至,则清朝而侍,小事不进”,此时满朝文武都要告退,而国君要恭敬地接待“师”,师与国君议事时不准禀告其他事。贾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整个社会把师摆在同天、地、君、亲相等的至尊地位,这种尊师以礼的思想对汉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礼俗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贾谊死后76年,司马迁著成的《史记》中专有《礼书》一篇,其中这样写道:“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君师恶治?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此后,历代帝王对孔子封号的逐步升级,使其由“褒成宣尼公”进而为“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再进而成“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说明尊师以礼,并视之为礼的根本之一,与贾谊尊师以礼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来源:京九晚报

文/记者 贾若晨

策划:刘玉杰

编辑:田笑歌 审核:刘芳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