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认识时代的最好方式(文学的故乡)剧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贾平凹阿吉是什么意思 文学是认识时代的最好方式(文学的故乡)剧评

文学是认识时代的最好方式(文学的故乡)剧评

2024-06-15 22: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学是认识时代的最好方式

——《文学的故乡》观后札记

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选取了当代文坛6位有影响力的作家,用7集(莫言独占两集)短片讲述他们的创作之路。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莫言,6人共同的特点是均获得过国内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此片以“文学的故乡”为题,镜头跟随作家回到他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听他们讲述各自的文学创作之路,穿插评论家、编辑、友人、乡亲等与作家密切关系者的回忆、评价,带领读者、观众进入到作家部分作品中的场景,极具现场感,立体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

用影像来让大众读者走近作家、了解作家,这种做法和尝试在今天这个媒体、影像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显得很有必要。一方面,这能让读者、研究者更具像地了解作家,消除作家身上的神秘感、距离感,让作家更能亲近读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以后的时代留存文学档案,储存宝贵的文史影像资料,这些作家都已被写入了当代文学史。对作家的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读懂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家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出一部高质量甚至是伟大的作品,作家是如何在作品中思考时代、设定人物、选择叙事,创作背后的考量是什么……等等。一切读者感兴趣、想要了解的事情,通过影像的方式,让作家自己说出来,就如同直接面对读者的交流,能够起到答疑解惑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去阅读作家的作品,可能会有一番别样的认知与感受。

受制于时长的限制,每集只有短短的40多分钟,大概一堂简短的文学课,不可能很详尽的展示作家的全部。但聚焦于“故乡”这个概念,我们通过影片能清晰地感受到作家深受故乡的影响。每个作家都在写家乡,作品中都有浓郁的家乡地域特色。故乡给予作家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依托,还有精神的塑造、性情的熏染、创作的灵感、写作的源泉。可以说,故乡给予了一个作家最初的文学驱动力,也是一个作家最主要的文学印迹。故乡,于作家而言,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一方土地,也是精神层面的一处归宿。于前者而言,作家在这里成长,感受这里的高山大川、湖泊河流、森林草原,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镌刻在作家的记忆之中,这里发生的一切,作家经历的一切,都成为作家创作的重要素材;于后者而言,作家将故乡作为写作的一个中心、一个场域,故事中的人物都在这里悲喜过活、生老病死,作家编织了一个世界,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作家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个世界也推动着作家的思考与对真实世界的认识。

好的艺术作品大都有个共同点,内容要与形式做到有机统一。拍摄作家,拍摄有关文学的纪录片,当然要有文学的叙事,要有文学的艺术感。这部片子,很讲究摄影的艺术,贴合作家故乡的特色,紧扣作家作品中主要的文学场景来构图。紧紧围绕“作家与故乡”这一条主线,始终不离开“故乡”这一主题,基本上每个作家与故乡的关系都讲透了。比如,拍迟子建,就拍森林中的皑皑白雪,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踏雪而行,发出清脆的沙沙声响,这是最能代表和体现她的故乡的风景。再比如,拍摄毕飞宇,选取了他在河上划船的镜头,从桥上看他由远及近、慢慢划过,两岸植被苍翠,一舟轻荡河中,最能体现江南水乡的特点。又比如,拍摄贾平凹,无论是其本人还是乡亲们说的一口地地道道的陕西方言,立刻把观众拉入到他的作品之中,那种浓郁的方言特色,极具辨识度,同时,绵延的秦岭山脉和山涧河流,让读者想起他作品中那些熟悉的场景。

在这个阅读多元化的时代,用影像的方式讲述当代文坛最优秀作家群体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许能够引导大众读者去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毕竟文学鉴赏力需要一定的门槛,不是每个读者都能体味到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种听作家自陈往事、自述成长的安排,很大意义上给了读者一种选择的可能性,通过简短的自传去了解作家。对于已经读过这些作家主要作品的读者而言,可以与之前的阅读感受进行印证互照,以证阅读得失,检校评价偏颇;对于还未读过的读者而言,不啻为一次文学的导读,何不带着真实的影像画面一头扎入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来一次精神的旅行。任何时代都有好的作家,都有好的文学作品,错过一部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就错失了一种认识这个时代的可能性,也就错失了一次与这个时代共同进步的机会。

文学世界,丰富多彩,文学是生活的调味品,工作给予不了的,文学可以,财富给予不了的,文学可以,爱人给予不了的,文学可以。

阅读文学能让人活得通透,是为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