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二乐章曲 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

2023-10-11 04: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三首作品,Op.109、Op.110、Op.111,由于反复聆听得以走近这三座山峰,新感觉与旧感觉交缠,有些细节值得记录。贝多芬在三首奏鸣曲首乐章的末尾,建立起一个衔接段用以导入乐章的最后终止,这种包含着回顾和前瞻性的叙事线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三首奏鸣曲的每一首快板乐章里,主题对比从激烈快速到速度放缓,改变了先前的音乐特征,有着预示终曲乐章的重要功能;Op.109与Op.111中咏叹调式的乐章一样,贝多芬为这些变奏写下的手稿,反映出一种严密的选择过程。变奏,也挑战着演奏技巧和聆听的物理极限;晚期赋格广泛地,甚至彻底地采用倒影、密接合应、缩减和扩充等创作手法。

《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

▲ 贝多芬第30钢琴奏鸣曲(克劳迪奥·阿劳)

最初动笔可以追溯到1820年的首月,应邀所作,贝多芬同年4月将手头的《庄严弥撒》予以搁置,迅速创作出这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1821年上半年对于贝多芬而言,正是异常惨淡的时候,春天,他忍受着黄疸病的折磨,这是肝脏疾病的先兆,而正是这一疾病最终夺去作曲家的生命。尽管在这样恶劣的状态,贝多芬还是完成了Op.109。作品“显示了贝多芬的音乐逐渐转为追求个人内心的层面。”他一如既往的狂暴激情也在一种若有所思的空灵之境中化为如歌的感动。世事磨砺心灵,使之变粗粝坚硬,而音乐却能润泽心灵,使之柔软再柔软。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是一首“幻想曲”。它的非同寻常的设计呈现出一首被幻想性插段两次打断的小曲,这反映出贝多芬此时对于插入式结构的特殊兴趣,努力将音乐段落置于相互对比的部分之中。准确理解这个插入式结构显得格外重要。

第二乐章:最急板。采用6/8拍,采用奏鸣曲式创作而成,但却带有谐谑曲的特征。

第三乐章:如歌地,充满感情的行板。优美如歌的行板和六个华丽的变奏,是作者低诉内心的呼声,是最为核心与精彩的乐章,是晚年最甜美的乐章。有着令人着迷的瞬间,第6变奏段最初利用对萨拉班德舞曲在其原始音区的反复,给人带来周而复始的感觉。

▼ 蜜拉·海丝

作品题献给布伦塔诺小姐,贝多芬形容他同布伦塔诺家族的精神纽带“永远也无法被时间毁坏”,并说此曲并不是一般常见的东西能比拟的,这是精神,是把地球上高贵、杰出的人连结起来的精神,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其摧毁的作品。蜜拉·海丝(Myra Hess)在英国是英雄传奇般的钢琴家,她处理得极为巧妙与高雅,惊叹于她优秀的柔顺触键及纯然的音色美,然而她的奏鸣曲录音在网络上简直芳踪难寻。晚年海丝饱受关节炎、心脏病、中风等疾病之苦,她无比虔诚地以Op.109向亲友们道别,演奏完,在长长的沉默之后,她盖上她的史坦威琴盖,献上深情的一吻。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Op.110)

▲ 贝多芬第31钢琴奏鸣曲(里赫特/1991)

1821年9月,贝多芬在病情恢复后重新点燃了创造力,主动创作Op.110,并于1822年完成。这首奏鸣曲以优美雅致的旋律奏响,并在极快的快板里以世俗流行元素展现贝多芬的幽默和滑稽,在威廉·金德曼的《贝多芬》中,说其中暗示着两首流行歌曲《我们的猫已经有了小猫》和《我放浪,你风流》。有评论家论道:这种德国式的幽默提醒我们,作曲家的祖上必定同一帮农民无异,享受着“滑稽的勃鲁盖尔”绘画中所反映的那种粗俗的娱乐;Op.110独特的终曲乐章在表面上带有一种超验的,甚至宗教性的特征,同时伴随着一首具有很强烈的歌剧特征的“悲伤的咏叹调”和赋格曲。感人肺腑的“悲伤的咏叹调”,可见贝多芬深受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影响,展示一个狂暴男人无人知晓的内心故事,包含了他暮年所经历的烦恼、痛苦、忧虑和绝望,以及他为克服这一切苦难所做的艰难挣扎。钢琴演奏家肯普夫认为,这是贝多芬的自白曲。笼罩在这一层深沉的悲叹色彩中,诗意而忘我,美到你想起某些遥远或美好的记忆碎片。

▼ 威廉·肯普夫

以力气见称的里赫特在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的演奏让古典乐迷无不知晓,而他的贝多芬,乐句乐段那么清晰有层次,弱音也表现得晶莹无比的确让人惊讶,从中听到的是一个内在的、深沉的、高贵的心声,感受到的是一种向上的冲动、一种热力。1963年里赫特莱比锡演奏会,演绎得惊心动魄,是登峰造极之演,他把奏鸣曲中的潜力完全释放。更有比较意义的是,安妮·菲舍尔,这个上世纪六十个代,具有“独特的强烈程度”和“风格轻松自如的乐句”的刚毅女汉子在莫斯科上演此曲时,开头琶音灿烂、梦幻,贝多芬音符如石桥流水,琴声粒粒,其风头竟然盖过里赫特。现在视频常看到巴伦扎伊姆演奏的,赋格和柔版则展现了作曲家古典与浪漫两种创作风格的结合,也能让演奏家尽情投入,挥汗如雨,第三乐章让人欲泪,这慢板真是美不可言!

旅途尽头的怅然

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

封笔之作Op.111仅由两个乐章组成。赋格和变奏,体现了贝多芬的巴洛克情怀与时代创新,他的赋格并不完全是巴赫那种严谨,而是带有了自己的风格。越到暮年,越是怀念往昔,庄严肃穆的序奏与朴素而如歌的慢板,是贝多芬对自己一生的反思。结尾一段长长的装饰音,恍惚看到绵延天宇的星河灿烂,顿生《渔夫词》感慨,“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两个乐章形成尖锐的对比,压轴之作,里赫特弹得激情似年轻时的贝多芬,更喜欢晚年的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于此曲作了一个深刻有力的总结,经过漫长的挣扎才达到这收放自如的洒脱。

第一乐章:生机勃勃而充满激情的快板,奏鸣曲式中加进了对位手法。这乐章是贝多芬音乐中“C小调情感”的最后展现。C小调作品乐章中的巨大张力往往建立在充满不协和与狂暴语气的减七和弦上。人类,太多不如意,必须要用贝多芬的“C小调精神”武装,去抵御外界的纷扰与袭击。作品起始便与《悲怆奏鸣曲》那样拥有一个慢板引子,掷地有声的几声吼叫,其力可达星河。

第二乐章:采用了小咏叹调变奏曲,每一个变奏段都在节奏织体里动用缩减手法,却又不影响和缓的基本速度,这就是大道至简的最好例证。关于最后的小咏叹调为基础的变奏曲,引发很多层面的讨论,在变奏段落中,由32分音符三连音组成的颤音和阿拉伯风格音型,伴随右手奏出的切分和弦以及强烈的音区对比,创造出一种缥缈的氛围,仿佛音乐已经升上天国。小咏叹调乐章是贝多芬晚年创作的新型变奏曲的最为杰出的曲例,这样厚重感和终结感令后续乐章变得多余。

▲ 第32钢琴奏鸣曲 Op 111(丹尼尔·特里福诺夫)

▲ 晚期雨中行走的贝多芬

最后三首奏鸣曲写完,似乎还意犹未尽。再说说作曲家创作期间的事儿。1819年至1822年间,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并未减退,只是他本人设定了令人生畏的创作挑战,还连带着他就侄儿卡尔监护权展开的战斗,以及疾病的侵袭,让其作品深具自省的意味。1821年贝多芬曾被误认为流浪汉而遭逮捕。流传一幅贝多芬在维也纳雨中行走的速写,约1823年创作,贝多芬古怪的外形,他会时不时停下来在他的音乐笔记本上记下一个乐思,并用他跑调的嗓子哼着或吼着。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如此自适与超脱,就像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带着姗姗而来的温暖而感慨,让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也许尼采的话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位建造了新天堂的人,只有在他自己的地狱中得到力量。我们于心不忍,不愿以阿多诺定义的晚期风格“不妥协,不忍让,走到人生尽头还顽强到底”来形容贝多芬。晚期三首奏鸣曲,完全可见贝多芬清晰的思维,高贵的情绪,深沉的内心,不懈的努力,而不是初听时的苦涩难懂。比贝多芬小5岁的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说过,浪漫主义的一个主题,即在艺术中,创造作品的天才比被创造的作品更为重要。对浪漫主义音乐影响至深的贝多芬崇高艺术,可以令他的灵魂上天堂,享受福祉,而且永远微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op. 109, 110, 111(毛里奇奥·波利尼/1998)。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