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简介(概述,历史沿革,艺术特色,行当,伴奏版式,代表人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豫剧著名演员大全 豫剧简介(概述,历史沿革,艺术特色,行当,伴奏版式,代表人物)

豫剧简介(概述,历史沿革,艺术特色,行当,伴奏版式,代表人物)

2024-07-01 06: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3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

         知名演员李剑云、阎彩云、林黛云、时倩云、贾碧云并称五大乾旦。

        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辛亥革命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和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参加演出。

         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民国十九年(1930年),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别是知识分子改革家的参与,使之豫剧吸收各派之长相互学习竞争,开创了豫剧大繁荣时期。这种融合后的豫剧声腔随即又影响各地。这也为1950年豫剧在全国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樊粹庭在开封创办豫声剧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河南省教育厅推广部主任樊粹庭在开封组建豫声戏剧学社,对戏剧的科白、词句、腔调、做工、化装、行头进行改革,对豫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改革因行政力量的介入,戏剧改革形成了一定的声势;镶入时代思想,提高了剧目、唱词的文学品位,发挥了唱念做舞的综合优势,改革了旧曲,合流了唱调,创立了新腔新韵。樊粹庭还将同乐戏院改为豫声剧院,邀请豫剧皇后陈素真及赵义庭等人组成强大的演出班子在豫声剧院售票演出,改编后的豫剧颇受欢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4日)出版的《河南民报》载:“每晚座无隙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樊粹庭陪同陈素真从开封动身赴北平学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樊粹庭、陈素真二人动身返豫,开启了河南文艺界第一次抗战募捐义演的大幕。义演到商丘改名为狮吼剧团,并编写了《涤耻血》、《伉俪箭》、《克敌荣归》等抗战剧目。以宣传抗日、募捐演出,支援抗日战士,被称为热心救国之模范。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开封沦陷,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提,黄河泛滥,民众流离失所。有不少豫剧团体进入西安。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狮吼剧团迁到西安。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崔兰田在西安创办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等,西安成为豫剧的演出的重要阵地。还有一些演员进入安徽界首演出,如毛兰花、马金凤、阎立品等。在抗战中,各流派的演员为了谋生而到处流动,他们打破门户之见,相互搭班演出,使豫剧各流派有了更多的交流。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南京,国军将领黄杰率领近四万官兵撤往越南富国岛,这些官兵多为苏、鲁、皖、豫诸省人,部队中有一军官李久涛,其太太张岫云原是唱豫剧的红角。大家号召张岫云成立剧团(后命名为“中州豫剧团”),专门为官兵们表演,以慰藉乡情。

        19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职业演出团体,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导演杨兰春、作曲王基笑开辟了一条豫剧现代戏道路,创造了以《朝阳沟》为代表的反调唱法,被称做“现代戏流派”,是豫剧中的歌剧。《朝阳沟》成为一部不可复制的经典。但随之产生的大量豫剧现代戏,也令不少业内外人士担心,因优良传统唱腔在现代戏中的异化和丢失,以及选材审美、唱词设计艺术性的严重缺失,豫剧的雅和韵无法在豫剧现代戏中得到体现,致使豫剧的品位和品质严重下降,并且还造成万人一腔的局面。

       1951年,台湾空军成立以毛兰花为核心的业余豫剧团(大鹏豫剧队)。该业余豫剧团开办了台湾史上第1个豫剧科班:台湾地区空军业余豫剧团学生班(大鹏豫剧队学生班),招收第1期学生8人,第2期学生4人,第3期学生8人后停办。台湾地区陆军有黄龙豫剧队、虎贲豫剧队、捷豹豫剧队。

        1953年,黄杰的部队迁台,划为台湾海军陆战队,驻地高雄。迁台后的“中州豫剧团”在时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周雨寰及夫人的关心和时任职参谋长于豪章的支持下,改组为“飞马豫剧队”。同年4月初的一天,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在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的介寿堂观看了一场豫剧,在演出过程中,蒋介石连声称好,谢幕后,他脱去军帽,频频向台上招手,并对在座的政府要员说豫剧是最富教育之剧种。

          1956年3月,河南豫剧院成立,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有系统、有计划地培养戏曲艺术的新生力量为己任,以豫剧专业为主的河南省戏曲学校(今中原文化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同年9月8日,河南省文化局提出在全省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并决定在年底召开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12月举行的观摩大会上,共有23个剧种参加演出,豫剧剧目几乎占演出剧目的一半。

          1957年,随着反右斗争的不断扩大,全国各地有一批豫剧工作者如陈素真、阎立品都被打成右派,遭到批判。1962年整并成立陆光豫剧队。台湾海军陆战队有飞马豫剧队;联勤有四四豫剧团。

       从1940年到1960年,豫剧开始向全国更广的范围传播,四十年代西进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五十年代南下湖北、四川、贵州、台湾等地,北上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传播至全国二十多个省份。

         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这次汇演有着重大意义,从艺术和影力上确立了陈、常、崔、马、阎五大旦角以及唐喜成李斯忠等生净一些流派。

         1993年,两岸的豫剧交流由单向交流进入双向交流时期。         1994年,河南电视台开播的《梨园春》栏目以擂台赛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得到广泛好评。《梨园春》栏目组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国外各地演出,使豫剧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1996年,台湾军方决定不再经营戏曲剧队,1月1日,飞马豫剧队从台湾地区海军陆战队移到台湾地区教育事务主管部门下,改成“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它就是现在的“国营”台湾豫剧团。

          1998年4月,由国家一级演员虎美玲带领的郑州市豫剧团40人首次以整团的形式赴台湾演出。

            2000年,台湾豫剧团首次以意大利著名歌剧《杜兰朵公主》开创豫剧跨文化剧目,演出造成空前轰动。

           2001年之后,两岸豫剧交流进入合作时期。河南艺术家赴台排演了大批豫剧新剧目。

          2008年3月6日,台湾豫剧团脱离国光剧团独立,成为其对等机构。

          2009年,再度移植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为豫剧版《约束》,此两出跨文化新作,为豫剧在台之现代化与国际化之发展,开启创作新道路,演出获得很高评价。

          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首次从全国招收24名学生,组成2009豫剧本科班,豫剧首次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

         2011年,由中国文化部、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政府、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的豫剧盛会中国豫剧艺术节,河南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江苏、台湾等多个省(区)的豫剧团参与展演。开幕式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举行,洛阳牡丹马金凤、台湾豫剧皇太后张岫云两位大师荣获第二届中国豫剧节“豫剧终身成就奖”。

        2012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文化事务主管部门成立后,台湾豫剧团隶属于台湾地区文化事务主管部门“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豫剧团的演出风貌以“结合现代化与本土化,展现包容性与创新性”为发展标志,强调豫剧的本土化,深刻融入台湾内涵。同时,跨文化或跨界创作观念成为台湾二十一世纪创作风潮。

         2015年9月11日,河南豫剧院二团,由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领衔主演的新编大型爱国主义豫剧《苏武牧羊》亮相西安“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艺术特点: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

          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

          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行当:

四生即老生(须生,习称红脸,一般分为大红脸和二红脸)、小生(早期包括武生、小生、娃娃生;现已分开)、边生(二补生,即扫边老生,一般为次要角色,后逐渐并入老生行)

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包括花旦和闺门旦)、老旦、武旦(包括帅旦、刀马旦)、彩旦(丑婆)

四净是正净(也作铜锤、黑头;俗称大花脸)、副净(也作架子;俗称架子花脸)、武净(俗称武花脸;包括摔打花脸)、毛净(俗称毛花脸)

一丑是三花脸(丑)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算盘子】【娶嫁】、【油葫芦】、【呓怔】等;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

代表人物:

清朝双门:蒋门、许门

清末双绝:孙延德、许长庆

(民国初)三大须生:

陈玉亭、刘金亭、程玉亭

(民国初)五大乾旦:

李剑云、阎彩云、林黛云、时倩云、贾碧云

豫西十八家老国公:老生:老盛三、刘喜连、张姐、张庆员

旦行:张小无、列灿柔、老百合、纪喜来、大金城

花脸行:李合群、况膏云、老庆和、鲍公义、李留柱

丑角:老赵奶、唐诚、黄曹城

小生:郑金城

(民国)沙河三少:

李家玉,易湘山,王仲华

(民国)四大名旦:

坤旦:陈素真,王润枝,司凤英,马双枝

(民国)豫东五杆旗:大花旗:花桂荣大红旗:唐玉成杏黄旗:黄儒秀雪白旗:刘玉梅

小蓝旗:陈素花

(民国)三鼎甲:

1930年代:陈素真、司凤英、常香玉

(民国)十八兰:组一:毛兰花,崔兰田、王兰琴、郭兰仙、祁兰芳、李兰菊、罗兰梅、汪兰、秦兰花

组二:车兰玉、黄兰祥、范兰荣、司兰荣、张兰宝、冯兰青、刘兰玉、马兰凤、周兰凤

(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大名旦:

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

(新中国成立后)三鼎甲:

1950年代:陈素真、常香玉、桑振君

(新中国成立后)汴京三王:

王敬先、王秀兰、王素君

(新中国成立后)四小名旦:

宋桂玲、吴碧波、张桂花、李志贞

大陆个人荣誉称号:豫剧皇后:陈素真豫剧大王:陈素真民国豫剧小皇后:宋桂玲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逝世后国务院追封)

台湾个人荣誉称号:

豫剧皇太后:张岫云

豫剧皇后:王海玲

豫剧小天后:萧扬玲

豫剧六大名旦:

        “爱国艺人”常香玉,“豫剧皇后”陈素真,“豫剧兰花”崔兰田,“洛阳牡丹”马金凤,“雪中梅花”阎立品,“出水白莲”桑振君。

        这六大名旦中陈素真是年龄最大、从事豫剧最早、成名最早的豫剧大师。

        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为主,而陈素真则是边打边唱,边唱边舞,唱、念、做、打、舞综合运用,首创哑剧、豫剧混合运用,并把中国古典舞蹈融入豫剧中,她把只注重唱而不注重表演的土梆子(豫剧),变的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因此为中国豫剧六大名旦之首。

           中国戏剧评论家给六大名旦每人一个字的评价,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陈素真——“美”;常香玉——“劲”

崔兰田——“韵”;马金凤——“脆”

阎立品——“秀”;桑振君——“妙”

陈素真(1918年-1994年)

唱腔风格:飘逸秀美、精巧鲜活

—————8岁拜师,10岁登台,成为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13岁收徒,人称豫剧甘罗。

—————豫剧皇后,豫剧大王,豫剧三鼎甲之首,改良豫剧板胡之先河,开创豫剧陈门艺术,首创豫剧、哑剧混合运用,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获得者,河南省戏剧大赛,获特别导演奖,河南省首届戏曲大会,最高荣誉奖,中南区第一届戏曲会演,最高个人荣誉奖。

 —————代表作:三拂袖,宇宙锋,黄金婵,霄壤恨,龙凤令,三上轿,巾帼侠,梵王宫,涤耻血,春秋配,天国盛会。

主要传人:李金花、吴碧波、牛淑贤、关灵凤、张素玉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

唱腔风格:舒展奔放、行云流水

————豫剧常派创始人,豫剧六大名旦之一,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代表作品 :花木兰,拷红,人欢马叫,白蛇传,五世请缨

主要传人:李金枝、汪荃珍、孙玉菊、虎美玲、王惠

崔兰田

(1926年农历9月20日-2003年04月05日)

唱腔风格:哀怨凄苦、含而不露

————创立豫剧崔派艺术,豫剧六大名旦之一

——代表作:秦香莲,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对花枪

主要传人:张宝英、郭惠兰、崔小田、陈爱玲、张晓霞

马金凤(1922年——至今)

唱腔风格:流光溢彩、一气呵成

—————创立豫剧马派,国家特级演员

—————代表作品 :杨八姐游春,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

主要传人:王文慧、柏青、周桦、曾广兰、许青枝

阎立品(1921年2月7日~1996年8月11日)

唱腔风格:蕴秀隽永、旖旎妩媚

——中国剧协分会副主席,阎派唱腔 ,豫剧六大名旦之一

————代表作品: 西厢记,秦雪梅,碧玉簪,盘夫索夫,游龟山

主要传人:阎立仁、张美贞、赵玉英、白文芝、朱巧云

桑振君(1928年12月27日——2004年7月9日)唱腔风格:剔透玲珑、字乖韵巧

————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大师,豫剧三鼎甲之一,豫剧六大名旦之一,创立豫剧桑派艺术

————代表作:《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打金枝》,《下陈州》,《八件衣》,《投衙》,《白莲花》

主要传人:赵贞玉、丁巧玲、苗文华、徐玉琴、苗石玉

豫剧旦角其他流派:

台湾豫剧皇太后”张岫云(张派)

宋桂玲(宋派),王秀兰(王派)

安金凤(安派)

豫剧五大主演:(建国后的现代戏)

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

豫剧小生流派代表:

赵义庭、王素君、王希玲

豫剧须生流派代表:

唐玉成、唐喜成、刘忠河、刘新民和李树建

其他代表:

黑脸李斯忠的李派

丑角牛得草的牛派;金不换

豫剧的十大名旦(1993年评选):

张宝英、汪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凤、章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