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基本问题的思考(三)――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谷歌云盘无限容量申请 元宇宙基本问题的思考(三)――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

元宇宙基本问题的思考(三)――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

2023-06-06 19: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元宇宙基本问题的思考(三)――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作者:李志民

  近几个月来,ChatGPT的火爆,让人工智能持续成为科技热点话题。有人认为ChatGPT抢了元宇宙的风头,取而代之成为业界新宠。也有人认为,ChatGPT将助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而加速元宇宙的实现。笔者认为,ChatGPT是人人可用,行行有用的信息助理,其与元宇宙属于两个层面的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不断迭代的ChatGPT展示出了人工智能技术惊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元宇宙空间的无限想象,当然也更激发起科技界对于元宇宙空间里的人工智能、科技伦理和虚拟情感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人工智能与人类大脑,谁更聪明?

  关于人工智能,可以追溯到1956年8月,数十名来自数学、心理学、神经学、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等各个领域的学者聚集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讨论如何用计算机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

  参会的约翰•麦卡锡当时是该学院的一名年轻教授,他在为研讨会写提案时创造了“人工智能”(AI)一词,由此诞生了一门交叉学科。1956年也被定义为人工智能元年,达特茅斯会议被誉为“人工智能的起点”。

  自古以来,棋类游戏就是人类智力竞赛的重要舞台,自然就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施展领域。1959年,IBM的软件工程师阿瑟•萨缪尔(被誉为“机器学习之父”)研制的具有学习功能的跳棋程序,已经可以打败他本人,3年后又击败美国的一个州冠军。

  20世纪90年代,随着AI技术尤其是神经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人工智能研究瞄准了难度更高的围棋。1997年,IBM的计算机系统“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后,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研究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2016年,谷歌公司的AlphaGo(阿尔法围棋)赢了韩国棋手李世石。2017年,最新版本的AlphaGo  Zero从空白开始自学围棋,3天后便以100∶0横扫了第二版本“旧狗”,学习40天后又战胜了让人类高手望而生畏的第三个版本“大师”。要知道“大师”程序曾对战人类高手60连胜,并以3:0大胜国际围棋第一人柯洁。

  至此,人工智能在与人类大脑的博弈中,已成功跨越了跳棋、国际象棋和围棋这三级难度台阶,似乎站上了智力擂台的顶峰。但能由此证明人工智能比人类大脑更聪明吗?能证明人工智能具备或超过人的智能了吗?

  2014年Nature曾发表文章,有科学家对小白鼠的大脑研究发现,13个神经元结构的小白鼠大脑就用了将近1TB的数据。如果按成年人大脑内将近1000亿个神经元换算,那么人的大脑内存大约有7.6亿TB,相当于数千万个20T大容量硬盘。当然,很多指标不能简单类比,但人工智能要全面接近人类的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是真有智能,亦或只是被认为有智能?

  关于机器智能的测定,要追溯到1950年。英国数学家、计算机学家阿兰・图灵当时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计算机能思考吗?》,提出人类能够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为了说清楚什么是“机器的智能”,他在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判定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人与机器进行文字对话,如果机器的回答能够在一定比例上“欺骗”人类,让人类感觉到与自己对话的不是机器而是人,那就说明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人工智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通过图灵测试一直是个艰难的挑战。直到2014年,在英国雷丁大学举办的国际图灵测试挑战赛中,才有一个俄罗斯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尤金•古斯特曼通过图灵测试,成功地让33%的人类对话参与者认为,聊天的对方是一位13岁的乌克兰男孩,而不是计算机。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图灵测试侧重关注语言互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聊天机器人的进步,但图灵测试方案现在已经过时,用它来判断机器的智能已没有意义。

  以如今爆火的ChatGPT为例,尽管现在还没看到其通过图灵测试的正式官方消息,但当看到ChatGPT行云流水般回答我们的问题,为我们提供几乎滴水不漏的文案,我们很多时候不会意识到它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高水平的文案秘书。为此,乐观者根据互联网上大量的正面使用评价来判断,ChatGPT大概率能够通过图灵测试。

  那么,ChatGPT真的有智能吗?还是它所呈现的惊人结果让我们以为它有智能?

  客观上讲,ChatGPT只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使其具备了超强的信息综合能力。而从本质上说,图灵测试只是一个用来探索人类和人工智能便捷边界的参考基准,是从功能的角度来判定机器是否智能,但不是一个绝对客观、精准的测试。即使某个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也不意味着接近或具备了人类的智能。

  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能,不存在硅基人类生命

  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很多人也跟着喊,未来是硅基生命的,硅基生命如何超越碳基生命,如何可以前往宇宙各地,等等,自媒体为了流量讲讲也就算了,少数科学家也不过是在哗众取宠。因为人工智能只不过是自动控制,自动化的不断发展,是一个经验性的产物。人工智能是人经验的极限化,它超越人的部分在于它能够极限化,而不在于它出现了新的“认识形式”,没产生新的“先验设定”,也就没有所谓的“硅基生命”。

  从目前的研究层面来看,人工智能研究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在人工智能的基础层研究中,根据对自然人产生智能的路径猜想,研究路径分为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这三种学派都是在假设模型下,采用电信号传递模仿人类智能。

  那么,我们是否问问自己,人类智能是仅仅靠电信号传递吗?电信号传递所占比例有多大?或者说用电信号表达人类智能的出发点是否就有问题?电被发明前人类文明也是在不断进步,假设今天停电了,我们大家也不会变傻。

  大家都能熟背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同样是这样的哲学悖论。

  哲学上有很多著名悖论,其中之一就是“缸中之脑”悖论。

  缸中之脑假想: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这个人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那么问题来了: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上一篇:新时代人才工作与评价改革论坛致辞

下一篇:再说科研经费的法律属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