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老街:因水而生 因水而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谷城有几个医院啊 谷城县老街:因水而生 因水而兴

谷城县老街:因水而生 因水而兴

2024-07-18 0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谷城老街一角。宋身发 摄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 陈波 曹庆国)谷城位于汉江中游西岸,东临汉水,西偎武当,南接荆楚,北通宛洛,因炎帝神农在此植五谷而得名。自西周立谷伯、封谷国以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谷城是南北气候过渡带、东西地理分水岭,承东接西的优越区位,使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在境内交汇,由此也孕育了活跃的商业基因,缔造了谷城老街数百年的繁华。

水运要道托起商业重镇

“布帆秋饱筑阳风,古渡旌旗蔽日红。莫道袁曹争渡处,今来壤畔有田翁。”这是清代襄阳知府尹会一赞叹谷城古渡的诗歌,描绘出过去曾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古渡,变成了商旅往来的水运要道。民国版《谷城县志》曾记载:“襄郡七属谷城,疆域仅次于南漳、均州,较大于襄、枣、宜、光各属。盖谷城县境周六百九十里,广二百余里。北邻均光,东接襄阳,西近房、保,南盖南漳。冈岭蟠错,河水环绕,诚滨汉之重地,襄西之巨镇也。”

在现代交通兴盛以前,水运是长途运输的首选。汉江、南河、北河在谷城交汇,使这里具有水运的天然优势,加上水陆换乘的优越条件,谷城自古就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之称。上游的土特产要出山,下游的日用百货要进山,一来一往,吸引着本埠和外埠商人行走在汉江与南河、北河间采购运输,便有了谷城水运舟来船往、商贾连樯、白帆如云的繁荣景象。

为加强对水运的协调管理,明洪武三年(1370),朝廷在谷城县设置河泊所,配置漕丁漕船专司水运,加大物资调运,以满足朝廷及地方物资供应,由此促进了船只的建造革新与码头扩展。明末,县城滨河一带已有了上码头、中码头、下码头的雏形,其中运山货的船泊于上码头,运洋货的船泊于下码头,客船停靠中码头。保康一带的山货通过南河运下来,房县一带的山货通过北河运下来,“洋货”则顺着汉江呼啸而来。

由南河下来的小船或木排上的山货在码头卸载、交易后,换乘大船驶向襄阳、樊城,或直接驶向武汉。从汉水下游上来的大船卸下日用百货,交易后换乘小船逆水而上,抵达房县、保康、竹山等地。下水运输的多为茶叶、木耳、药材、桐油、火纸、烟叶、蜂蜜等农副土特产品;上水运输的多为粮食、食盐以及棉纱、煤油、布匹、瓷器等轻工产品。由中码头到汉口的水路,阴历四月至十月为丰水期,可通行吨位较大的船只,顺流而下最快可七日到达;其他季节只能通行吨位较小的木船,抵达需要半月左右。

中码头向外承接襄阳、樊城码头,并通过它们与武汉三镇相连。从房县、保康经中码头到武汉三镇,是汉江水运的繁忙航线之一。中码头日泊大小船只近两百艘。由于中码头最为繁忙,人们也习惯用中码头统称上中下三个码头。

在机动船舶出现以前,谷城水运工具全是木船,用楸、槐、杉、榆、栎等木材做成,船身涂刷桐油。其中,楸子船是汉江航运的主力,船身轻,吃水浅,排水量小,承载量大,船速较快。南河楸子船身长18米,宽2.7米,是谷城别具一格的船型,它是根据南河水流湍急、滩浅湾多的特点,采用尖头无舵、前后用两片大棹控制的构造,逆水而行时阻力小,方便分水破浪;经过险滩急流时,则转弯方便。

据1936年《平汉铁路老河口支线经济调查》记载:航行于襄樊的帆船共有5万只左右,分为十一个帮,其中谷城帮有楸子船2000只,船工及家属加起来的人数相当可观。水运带动了造船业和搬运业的发展,熟谙市场行情的经纪人走俏,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吃香,经营水运商品的“汉庄”(即商店)门前,每天都是熙熙攘攘。

奔腾的波涛运来滚滚财富,饱受水运恩泽的人们便称满河的船帆为“金船银桨”。

“金船银桨”划出街巷繁荣

谷城老街始建于明初,清代和民国是其鼎盛期,上世纪70年代末逐渐衰落,这与码头水运的兴起与发展走向一致。明洪武二年(1369),谷城知县方文俊创建谷城土城时,靠近南河的城东已形成街市。至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老街已发展为七街一巷,并逐渐成为谷城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名闻荆楚的商品集散地。

到了清代,外地商人大量涌入谷城。为便于抱团发展,他们在老街竞相建造会馆。承接码头的陆地由集市迅速发展成经纬交错的街市。老街、河街、中码头街尤其热闹。白天,货从水上运来,脚夫们蜂拥而上将货搬到货栈,每扛一包货随手领一个“欢喜”(一种竹签,清货领钱的凭证)。晚上,汽灯和玻璃罩子灯将码头和老街照得通明,说书声、唱曲声、划拳声此起彼伏,俨然一幅谷城版的“清明上河图”。

鼎盛时期的老街由“七街两巷”组成,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古建筑214座。“七街”即老街、五发街、五福街、中码头街、米粮街、河街、新街,“两巷”即三神殿巷子、徽州馆巷子。其古建面积之大、街巷之多、风貌格局保存之好,为湖北省县治治所之首,在全国也屈指可数。2002年11月,谷城老街明清古建筑群被确定为湖北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元文化助推老街发展

建筑是形,文化是魂。谷城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东西融合、南北杂糅、多元开放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受神农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谷城老街亦是如此。

五千年前,神农出烈山,寻找适宜种植五谷的宝地,见谷城山环水绕、水土丰美,便带领先民在此种植五谷获得成功,遂把农耕文明推而广之。在兴修襄渝铁路过程中,谷城出土的远古时期的陶瓮、陶罐中尚贮存有水稻颗粒和稻壳,证明了谷城在炎帝神农时代的辉煌。神农文化孕育了谷城人吃苦耐劳、勤耕细作的性格基因,这是谷城老街发展兴旺的精神动因。

荆楚文化则培育出谷城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气质,这是老街发展兴旺的重要推力。谷城是荆楚文化核心区之一,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谷城人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谷城人多以耕读传家,能吃非常之苦、出非常之力、成非常之事。谷城人还有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精神,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善于学习借鉴,不墨守成规,性情又朴实厚道、热情好客,不欺生排外。

此外,在老街流传百年的高台故事,与凤阳花鼓融合而成的祭祀歌舞《滚灯谣》,与秦腔融合而成的湖北大越调,以及四季轮番上演的曲剧、豫剧、皮影戏等,都与楚文化的善歌乐舞不谋而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