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一日行》:访谈类节目的创新之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谢霆锋访谈节目视频鲁豫 《鲁豫有约一日行》:访谈类节目的创新之道

《鲁豫有约一日行》:访谈类节目的创新之道

2024-05-10 10: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访谈类节目一直是荧屏上重要的节目类型,但随着综艺节目形态日益丰富,传统的访谈节目面临着创新升级的挑战,否则便会面临观众流失乃至被市场淘汰的困局。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少数“常青树”访谈节目凭借积极的创新突出了重围,即将在东南卫视迎来收官的《鲁豫有约一日行》第九季,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

  多维度挖掘,坚守深度访谈阵地

  今年,《鲁豫有约一日行》已经成功地走到了第九季,节目在延续此前“纪实真人秀+互动访谈”的组合创新手法的基础上,围绕东南卫视“家国情怀、人间烟火、青春表达”的频道定位,在制作品质上进一步突破升级,多维度、多视角挖掘和展现受访嘉宾的故事。

  一方面,对访谈节目来说,发现嘉宾鲜为人知的一面是节目重要的突破口之一。新一季《鲁豫有约一日行》在邀请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嘉宾来分享他们高光时刻的同时,还深入到嘉宾的家庭生活场景中,对受访嘉宾的家人、朋友进行采访,丰富了节目的视野,也让观众看到嘉宾“接地气”的一面。

  为了让观众看到奥运冠军普通人的一面,鲁豫对话中国男子举重队主教练于杰,听他讲述谌利军从情绪低落到克服困难、走出阴影的心路历程;为了解开Twins组合携手20年仍相伴如初的秘密,鲁豫对话了经纪人霍汶希,听她分享两个人经历了事业浮沉与人生低谷、相互依靠形影不离的故事。

  另一方面,在访谈话题之后鲁豫复盘的环节,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新角度。在大多数观众的印象中,访谈节目多采用嘉宾说、观众看这两个视角,主持人更多是替他们问问题的人,而节目通过主持人视角的补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嘉宾的全新维度。

  新一季《鲁豫有约一日行》以更加立体的视角、更多元的视野挖掘嘉宾们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正能量故事,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正如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副主任王丽明所说:“《鲁豫有约一日行》更多地是在展现嘉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奋发有为的人生故事。”

  聚焦众生相,让故事与时代共振

  对一档访谈类节目而言,受访嘉宾阵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节目的品质。而历经九季的创新迭代,《鲁豫有约一日行》在邀请嘉宾方面紧扣东南卫视频道定位,并始终坚持寻求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人物。

  复盘整季内容,节目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元的嘉宾阵容。今年恰逢奥运年,节目适时邀约到了谌利军、吕小军、陈露等体坛名将,以运动员拼搏、爱国的精神展现“中国力量”。同时,节目走进了王楠、吴静钰的家庭,让观众看到了冠军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状态。吴越、谢霆锋等艺人,央视前主播徐俐等热点人物也在节目中展现了他们荧屏之外真实的一面。在王丽明看来,“节目的嘉宾选择并非是脸谱式、标签式的,而是能够体现同一个群体的个性化、多样性和包容度。节目中的嘉宾代表了时代的浪潮,给观众一种在与时代进行对话的感觉。”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跨越不同年龄层的嘉宾,为节目带来了更开阔、更丰富的视野,同时也吸引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关注。节目播出后,无论是陈露最后一场比赛要用中国音乐、吴静钰说奥运失利后被网友感动,还是Twins交社保攒积分想在上海买房等话题,都在社交网络平台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讨论,影响力可见一斑。

  节目之所以能够与观众产生这样的默契,重要的原因在于,节目的落点并非挖掘出明星的猛料,而是从嘉宾鲜活的日常切入,来展现他们的境遇和思考,并以此折射出新时代人们不断拼搏的精神风貌,让观众能够从日常中体悟人生百态的启示,在对话中感受到坚定的力量,就如节目的口号一样,带领观众探寻“在自己和世界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与此同时,平台赋能、合作共赢也是《鲁豫有约一日行》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有文化功底的、有创新能力的平台,东南卫视始终坚持自己的定位,在精准抓住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一直走在创新的前沿,坚持做有价值的传播。而第九季《鲁豫有约一日行》也持续贯彻平台精神,立体真实地聆听嘉宾的成长故事,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王丽明看来,“《鲁豫有约一日行》作为一档深度人物访谈节目,坚持有价值的观点输出。东南卫视也始终秉承着‘家国情怀、人间烟火、青春表达’的定位,两个品牌的诉求可以说是完全契合。”

  走到第九季的《鲁豫有约一日行》始终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通过紧跟时代性、话题性的青春化表达,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升级迭代,展现出了绵长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给观众带来一种细水长流的陪伴,也为传统访谈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者 张建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国际在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