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八成受访家长给孩子增报兴趣班,师资水平受关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课改班是好班还是不好班 “双减”后八成受访家长给孩子增报兴趣班,师资水平受关注

“双减”后八成受访家长给孩子增报兴趣班,师资水平受关注

2023-08-21 09: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扫码阅读全文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新东方、学大教育、学而思等纷纷宣告终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业务,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涌入素质教育领域,尤其是非学科类培训,而且随着学生的作业以及课外学科辅导负担双双减少,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报非学科类培训班,以致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迅速升温。但不少家长开始察觉到,兴趣班火热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一些问题,新冒出来的机构良莠不齐,课程开始涨价,还有机构把学科类培训包装为非学科类培训等等。

“双减”之下,家长有没有给孩子增报非学科类培训班?他们对兴趣班又有哪些担忧和意见?南都民调中心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于11月上旬发起相关问卷调查,并与今年七月份发起的校外教育培训行业治理公众意见调查作比较,于近日发布《非学科类培训消费情况调查报告(2021)》。

报告显示:目前参加校外兴趣班的现象呈现普遍化、低龄化的趋势,六成受访家长表示报班基于孩子兴趣,但也有三成是受升学影响。自“双减”实施后,超八成受访家长选择给孩子增报兴趣班,报两门课程的居多。但不少受访家长认为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和师资水平低等问题突出。对此,64.71%的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引进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53.52%认为强化监管更重要,非学科类培训收费应纳入指导价管理。

兴趣班普遍化低龄化,超半数受访孩子4-6岁开始上

从调查结果来看,孩子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班的现象较为普遍。“双减”政策出台前,95.27%的家长有给孩子报非学科类培训班,其中舞蹈、音乐、书法、美术、语言等项目的选择人数较多,分别占比35.38%、33.85%、33.25%、28.52%、21.07%,每个孩子平均参加2个非学科类培训班。具体到不同教育阶段,目前处在学前及小学阶段的孩子更多是学习音乐、舞蹈类,但在升学的需求下,选择研学、体育项目的初中、高中学生居多。

问及孩子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参加非学科类培训班的,50.68%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首次参加非学科类培训班是在4-6岁,从7-9岁开始参加非学科类培训班的占30.93%,也有8.7%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3岁前就开始报班了。总体而言,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班呈现低龄化趋势。

六成受访家长报班基于孩子兴趣,三成为升学报班

“双减”政策落地前,家长选择非学科类培训班主要是出于哪些考虑?64.38%的受访家长认为孩子的兴趣、特长是最为重要的。和女士给9岁的儿子报了一个轮滑班,初衷是自家附近的轮滑班经常在室外带着学生练习,儿子看到就说想学,出于孩子的兴趣,和女士就报了。而居住在广州的何女士则是有着让孩子培养一两个特长的打算,因此在孩子5岁左右的时候,就给孩子报了美术和舞蹈培训班。

有42.01%的受访家长认为非学科类培训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影响。80后家长任女士给自己孩子报过游泳、书法等项目,她认为游泳等体育项目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书法则可以培养孩子的耐性和专注力。和女士坦言,上轮滑班不仅让孩子多运动、学了一项技能,也让他认识了更多朋友,变得更加活泼开朗。

另外,升学需求也是一大影响,占34.2%。体育、美育等逐步纳入中考综合评价体系,而且11月初公布的《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一要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提高分值占比;二要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为此,在相应政策的影响下,有家长开始从小抓孩子的兴趣学习。90后柳女士在孩子3岁时就开始报非学科类培训班,在她看来,孩子从小开始接触、学习校外拓展内容,这都是为了以后的中高考提前做准备,是必须的。所以柳女士平时会给孩子安排满当当的课程,包括体育、手工、天文、书法等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不少家长是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跟风报班。如广州苏女士在女儿学前阶段就已经带她去学习舞蹈、钢琴等课程,她表示:“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培养孩子的,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兴趣班开销不及学科类培训

家长每年给孩子花费多少培训费用?调查显示,76.64%的家长每年在孩子非学科培训班上花费1万元以内,其中每年兴趣班费用在5001-7000元的最多,占23.37%,花费3001-5000元的占20.76%,花费7001-1万元的占13.76%,更有23.36%的受访家长每年花费1万元以上。不过这与家长所报的课程数量、课程等级、师资水平、机构品牌等因素有关。如和女士只给孩子报了一门轮滑基础班,只花了700元/年左右;而任女士给孩子报的书法班,她认为师资、学习内容颇佳,因此价格约5000元/年,平均150-200/节课,在可接受范围内;谢女士则给女儿报了4门课程,每年花费超过2万多元,其中钢琴9800元/年、舞蹈4800元/年、书法3840元/年、画画3812元/年。

本次调查也了解了受访者的家庭年收入。83.67%的家庭年收入在5万-50万元(含),其中家庭年收入10万-20万元(含)的占40.12%,家庭年收入在20万-50万元(含)的占23.43%,家庭年收入5万-10万元(含)的占20.12%。汇总分析发现,每年非学科类报班费用约占受访者家庭年收入的2%-10%。

对比非学科类培训班与学科类培训班的开销,发现家长更舍得在学科类培训班方面花钱,更为重视学科类培训。课题组曾在七月份发起校外教育培训行业治理公众意见调查,调查发现,在学科类培训班方面,52.88%的受访家长每年花费万元以上,其中每年补课费用在1万-3万元(含)的受访者占33.33%,费用3万-5万元(含)的占13.39%,甚至有6.16%的家长每年会花费5万元以上给孩子补课。另外,每年学科类培训班费用约占受访者家庭年收入的10%-20%。

超八成受访家长“双减”后给孩子增报兴趣班

不少家长谈到,“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课业减少,时间一下子空出来不少,为了不让孩子浪费时间,很多家长选择给孩子增报非学科类培训班。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有给孩子增报非学科类培训班,年收入越高的家庭,增报的比例也就越高。其中,增报的课程仍然集中在舞蹈、音乐、书法和美术,分别占28.88%、28.64%、27.46%、22.6%。不过相比语言类项目,选择增报体育类项目的受访家长更多,占22.47%。

从增报数量来看,增报一至三门课程的受访家长最多,其中增报两门课程的占30.22%,增报一门课程的占24.57%,还有20.07%的受访家长增报了三门课程。

分析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增报需求,目前孩子处于学前及小学阶段的,增报比例更高;而孩子处于初高中阶段,尤其是初二、初三、高一,增报比例更低。在增报的项目中,初二、初三、高二、高三学生主要是选择体育项目;选择思维项目兴趣课程的,高中学生占大多数。

谈及增报的原因,68.45%的受访家长反映“双减”后孩子学业减少,需要丰富课余生活。任女士表示,“‘双减’后,我感到身边的家长有点彷徨,时间突然多出来,但他们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或者说填补空余时间,就只好把孩子送出去学多点东西。”简女士读四年级的女儿课后时间多了,她不想让女儿无聊在家,加上她和丈夫工作繁忙,于是结合女儿的兴趣爱好,一口气给她报了舞蹈、绘画、音乐、主持等诸多项目,把一周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在简女士看来,美育课程将会成为课外补习的主流。

除此之外,还有58.44%的受访家长是因为体育、美育等要纳入中考,需要培养孩子综合素质,所以选择增报;29.08%的受访家长则是因为学校课后服务增设了非学科类培训课程,价格适宜;还有17.56%坦言孩子还小,学习重心不在学科类,因此需要增报非学科类培训。

不增报的受访家长中,近四成仍以学科类培训为主

不过,也有一定比例的受访家长认为“双减”与增报兴趣班没有必要的联系,因此有13.02%的家长不打算给孩子增报非学科类培训课程,3.31%减少了非学科类培训课程。

追问具体原因,有48.89%的家长表示孩子学业压力大,不想加重其负担;37.04%则认为升学仍以学科类为主,非学科类培训不必占如此多的时间。80后谢女士的女儿目前就读幼儿园,所学的非学科类培训课程有钢琴、舞蹈、书法、画画,但谢女士表示女儿上小学后应该会缩减课程,只留下一门即可,“上小学后她的课后时间不会像现在这样多,要做作业,文化课才是重点。”

任女士也告诉研究员,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参加书法、绘画、游泳、武术、羽毛球等兴趣班,但进入更高的教育阶段后,她开始缩减孩子的非学科类课程,除了书法、羽毛球,其他科目都没有继续学习。即便如此,由于学科学习压力大,她家小孩的书法学习频率也从以前的一周一次减至每两周一次或者有时间再去,后来报的羽毛球也只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现在课外学习要以学科类为主,我每年花10万-15万元在这上面,”她表示,虽然放弃部分兴趣班的确有些可惜,但是孩子的兴趣培养是要在保证主科学习成绩的前提下进行的。

机构良莠不齐和师资水平低等问题突出

谈及当前非学科类培训领域的主要问题,不少受访者反映机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较为突出,选择比例达48.72%。如90后沈女士给女儿报了舞蹈和书法班,最近打算换更好的机构,但她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与以往相比,“双减”后冒出了很多非学科类培训班,质量良莠不齐,让她有点“挑花眼”。

48.51%的受访者则反映非学科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课程质量偏低。居住在深圳的陈女士在给女儿报班的过程中,发现当前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较为功利,比起提升教学质量,它们更喜欢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比如诱导家长孩子不断考级、参加比赛等,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里面。

还有42.43%的受访者表示机构拖延教学内容,诱导消费。如谢女士给女儿同时报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跟社区组织引进的幼儿舞蹈班,但她发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会拖课时,比如一些简单的动作其实一节课可以教完,但他们会用三四节课去上,说是巩固基础,一年下来依旧在学简单的基本功,也不考级。家长提出意见,机构就会说小孩未必接受得了如此快的进度,希望家长继续缴下一年的费用。而社区组织引进的舞蹈班,一学期就教完培训机构一年的课程并考级,费用也比机构低了一半多。

对比受访家长和非家长受访者,受访家长认为师资水平、课程质量低和机构整体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更为明显,分别占比65.09%、64.26%。而在非家长受访者看来,他们更敏锐感受到价格问题,认为行业费用过高,收费标准不统一,选择比例达69.89%。比起受访家长,非家长受访者认为行业焦虑营销严重,增加家长学生精神压力,选择比例高出受访家长约10%。

近六成受访家长报班会签正规合同

虽然行业问题多多,但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会理性选择。数据显示,“双减”实施后,59.34%的受访家长在与机构签合同时,尽量签正规合同,并会看清条款;56.19%的受访家长则会货比三家,看机构是否违规教学学科类内容等;还有43.43%的受访家长会看机构教学资质和经营业务,36.36%的受访家长表示会拒绝一次性支付过高的超期费用。

自“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有关部门也进一步完善了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监管措施。如10月12日,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修订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旨在化解校外培训收退费纠纷,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培训机构资质和经营范围方面,11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鉴别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项目有了“国标”。而收费方面,10月底,为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教育部等六部门公布《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实施预收费监管等,包括实行预收费银行托管、设立预收费风险保证金等。

超六成受访者望学校或社区引进校外机构参与课后服务

虽然监管措施正在不断完善,但公众仍希望在“双减”背景下进一步强化行业治理。在本次调查中,64.71%的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引进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60.13%期待进一步明确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的界定,细化标准;53.52%认为强化监管更重要,非学科类培训收费应纳入指导价管理。46.06%期待提高非学科类培训师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28.04%则希望加强机构广告宣传管理,减少虚假宣传和焦虑营销。

纵观调查结果,“双减”政策让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但也让很多家长感到不适应,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受相应政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参加非学科类培训班,非学科类项目迎来发展机遇。但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于非学科类的重视程度不如学科类,即使增报了非学科类培训班,但等到孩子进入一定的教育阶段,家长会选择放弃这些项目,只为腾出空间和时间给学科类,加上行业现存的一系列问题,也让家长觉得“不值得花如此多的精力在这上面”。接下来,教育行业在落实“双减”的同时,也可能需要更进一步探索推动“双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调查概述:

本次调查时间为2021年11月1日至11月16日,通过网络分发和线下采集共回收938份有效问卷,其中家长受访者填答问卷有845份,占90.09%;非家长受访者填答问卷有93份,占9.91%。

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

消费生活监测榜第104期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主持:谢小清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谢小清 文轶然 涂长芳 麦洁莹 实习生 温依庭 翁婉婷 向子欣 杜美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