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是这么回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请问一下诸葛亮 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是这么回事

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是这么回事

2023-12-13 09: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肃曰:"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保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前人有篇《大雾垂江赋》曰 :"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蒙,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吴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上,排满箭支。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寨内报知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教我十日,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

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人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

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小计,。"

【故事译文】

周瑜提出让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士,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十万支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还命令士卒齐声大喊:"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时,诸葛亮取箭船队因顺风顺水,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理,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

别被《三国演义》骗了,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原来是这么回事

相信很多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绝大多数源于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成功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小说英雄,因刻画的比较真实,所以很多人误以为那就是史实。然而,由于小说的局限性,为了刻画一个角色,需要讲道理、摆事实,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比如在《三国演义》中莫名其妙被诛杀的华雄,其实是死于孙坚之手,类似这样的事件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今天小编就来给您说说另一个在演义中“张冠李戴”的事件。

华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要“草船借箭”,是因为东吴的大都督周瑜要暗害诸葛亮,想了一个损主意,他要诸葛亮三天之内制造出10万支箭,否则便军法从事。于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趁着大雾天,演了一出“草船借箭”的好戏。

诸葛亮

众所周知,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智“近于妖”,舌战群儒、巧借东风、草船借箭、木牛流马等等。然而我们翻阅史料就会发现,这几件事在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也就是说这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桥段,并非真实历史。而罗贯中如此安排,无非是体现小说的主旨“尊刘贬曹”,和突出刘备集团的正统。

诸葛亮

不过,“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只不过主角也不是诸葛亮,情节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故事的原型,一个是三国时期孙权的乘船借箭,还有一个是唐朝中期名将张巡的草人借箭。下面小编就给你详细说一下这两个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在赤壁大战五年之后,曹操率大军进攻东吴,在濡须这个地方,曹操首战就遭到了失利,便一直龟缩不出。根据《魏略》记载,孙权乘坐大船来观察曹操营寨的情况。曹操看到后并没有出军迎击,因为曹军善于陆战,不善于水战,贸然出击会使自己陷于被动。于是曹操下令弓弩其发,射向孙权的船,结果箭全插在孙权的船上,因为箭的数量极大,射得船都要倾斜了,有翻船的危险。于是孙权急中生智,下令调转船头,让船的另一面受箭,才逃过了船毁人亡的下场,船身平稳后,孙权得以安全返航。回去之后,孙权派人把箭全部取下来,发现还能循环使用。

探敌得箭

这个故事显然是以船身借箭,并没有草人,所以历史上也称之为“探敌得箭”,而这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差的很远。而且我们通过《魏略》中的描述可以发现,当时孙权完全是无意而为之,或者说是被逼无奈。因为这件事对于孙权一方来说难度系数极大,一旦失误就会被曹操全歼,孙权事后应该也是后怕的。试想一下,万一当时曹操射的是火箭呢,孙权岂不是没命了?

孙权

而罗贯中编出“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其实还参考了另一个原型,那就是张巡的“草人借箭”。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张巡组织军队先后死守雍丘、宁陵和睢阳等地,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极大地消耗了叛军的力量,最终因为粮草枯竭,士兵死亡殆尽而城破。但是他的努力使得处于东南之地的江淮得以保全,为大唐最终得以剿灭叛军坐了很大的贡献。

张巡

而“草人借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守雍丘的时候。当时令狐潮派人攻打雍丘,城内已经弹尽粮绝,于是张巡便命士兵扎了一千多个稻草人,套上黑色的衣服,到了晚上的时候用绳子吊在城头,慢慢地放下。由于是晚上,叛军的主帅令狐潮认为这是唐军派兵来偷袭,于是下令向城头放箭。于是一时间“潮兵争射之”,一直放到天亮,这时叛军才发现城墙上挂的都是草人。张巡把插满了箭的草人拉上来,得到了10万支箭。而这件事情也是真实记录在《新唐书·张巡传》中。

草船借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罗贯中的“草船借箭”是将这两个故事糅合在一起后改编的,而“草船借箭”也成为了《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