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说木叶全文结构 2021

2021

2024-06-12 13: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输入你的题目说木叶任务一1.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2.根据思维导图判断文章的思路结构用《九歌》中的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木叶”是什么呢?……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木叶”和“树叶”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到底有何差别 木叶VS树叶叶饱满翠绿湿润空阔微黄干燥“木”的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语言的暗示性使我们联想到疏朗的树干形象。语言的暗示性使我们联想到秋天的颜色和触觉。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拓展延伸:只要提到“木叶”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味。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月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酒关于“梅”的意象讨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其它常见意象云:飘忽不定。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篱笆:山村所用。以“东篱”表现隐逸生活“采菊东篱下”或者表现词人闲雅的情致,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鸿鹄:飞得高远。以“鸿浩”寄托高远志向,如“矫首看鸿浩,远举高飞”等。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钱钟书《谈中国诗》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南北朝·陈叔宝《玉树后庭花》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唐·戴叔伦《相思曲》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唐·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宋·辛弃疾《摸鱼儿》看取落红阵阵。——宋·刘辰翁《谒金门》“落红”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南北朝·陈叔宝《玉树后庭花》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唐·戴叔伦《相思曲》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唐·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宋·辛弃疾《摸鱼儿》看取落红阵阵。——宋·刘辰翁《谒金门》“木”的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语言的暗示性使我们联想到疏朗的树干形象。语言的暗示性使我们联想到秋天的颜色和触觉。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夏木阴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周敦颐《爱莲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不包含落叶的因素,也不暗示疏朗、空阔、微黄、干燥。树木成荫,枝繁叶茂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 “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 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 “木” 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李睿《也说“木叶”》《全唐诗》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共用“木叶”18次, 用“树叶”1次。《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10次,用“落叶”47次。 《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 “落木”50次,“落叶93次”。——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秋蝇戴望舒木叶的红色,木叶的黄色,木叶的土灰色:窗外的下午!用一双无数的眼睛,衰弱的苍蝇望得昏眩。这样窒息的下午啊!它无奈地搔着头搔着肚子。木叶,木叶,木叶,无边木叶萧萧下。……没有人知道这些树叶是何时掉下来的,世界上有无数关于树和森林的书,但没有一本描述过片叶子的落下。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每个人都看见过这些树叶,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然而永远不会有人听见一片树叶撞到风的时候的那一次响声,就像在深夜的大街上发生的车祸,没有目击者,永远没有。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林庚先生的作品是艺术(诗歌)精微的体现,但不是科学毫无例外的规则。课后作业1.学完本文对我们的诗歌鉴赏有何好处?2.写一篇说理文/文艺评论《说“月”》《说“落红”》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