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演员李桐森:浅谈评书的几种手法(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说书先生拍的那个叫什么 评书演员李桐森:浅谈评书的几种手法(上)

评书演员李桐森:浅谈评书的几种手法(上)

2024-07-17 03: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例如:说《包公案》这部书,下边该说“ 铡包勉” 这一段的时候,说书人立即吟诗:

铁面无私包青天,陈州放粮审奇冤。

铜侧销死小包勉,留下美名万古传。

由这四句诗里引出一场铁面无私,叔测亲侄的生动感人放事,群众不仅从诗中摸清了本段的故事梗概,也可以慨括了全段情节的结局,又可以体会出本段的中心意思。

再例如:明太祖送刘伯温將军南征的一段故事,开头说书人“ 醒木” 一敲吟诗道: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无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大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故事中心,也播绘了送别的场面,送行人的心情以及对行者的祝愿和希望。诵了这首诗对你所要讲的故事起到了不可缺少的点题、解题和概括主题的作用。

由上两个例子来看,足以证明:选引场诗必须与本书和本段故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不是那种“ 信手拈来” ,或自己对哪首诗背得熟,自己爱吟哪首就旁征博引,来乱吟一通。那就等于画蛇添足,必然失败。把“ 引场诗” 用来卖弄自己知识渊博,オ华横溢的人,东一首、西一首吟诵一气,结果一首也扣不上故事和所要说的书,费力吃苦,后果必糟。这样的例子不是没发生过的。因为一般评书演员传统的习惯都是:上场必有诗。上场不吟诗,人家叫他是“ 欺师灭祖” 。可是又有些演员不知怎样选诗,为了应付场面,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灵机一动,碰上哪首吟哪首,全忘了自己所要讲的书里的情节和人物,随随便便吟两首与书里无关的诗以免别人说他“ 欺师灭祖” ,就闹出了风马牛不相及的笑话。因此,“ 引场诗” 的意义和用途万万小瞧不得。

啥叫喷口?

“ 喷口” 就是指评书演员在表演评书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一长句话说得怎样?流畅不?吐字清不清?咬字准不准?每句话之间的接连顺畅不?每个词、字的前律、音调都合不合乎情理和人物性格?抑、扬、顿、挫在每句话,每个字中运用得怎样等等。

如果上述要求做的很出色,听的爱听,学的爱学,不说瞎书,不漏字句,效果好,水平高,那么管这样的说书人叫做“ 喷口” 好。反之群众管这样的说书人叫做“ 喷口” 差些或者“ 喷口” 不好。

那么怎样才能练成好“ 喷口” 呢?

必须字斟句酌。在说书时对毎个字,每句话,每段书都应极端负责,认真琢磨,好好斟酌,把字用准,把话说稳,不使它顺嘴自流,随舌而出,信口而讲。这首先在言谈中就得严格要求自己。古人作诗那种为求一字准,拈断数根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平时说话不认真都说不好,何况说书了。因此从背书时就得下功夫。先朗读,把要说的书吃到肚里,熟能生巧。有些人“ 喷口” 不好,有时和自己说的书不熟也有关系。因此必须把要说的书背得滚瓜烂熟,然后自讲自听,把自己听得不顺耳或刺耳的字句挑出来反复练习,说好为止。然后再给别人朗读,叫人找毛病,人家指出的要努力改掉。然后再给更多的人去讲,叫人家批评。这首先得虚心,毛病不克服掉,必然带到书台上去,那就悔之晚矣。丑媳难免见公婆,听众的意见要常听,然后以此为借鉴,下狠心改掉坏毛病,平时多去听“ 喷口” 好的人说书,吸取经验,取长补短。甚至有些并非说书的人但也很有讲话本领,也可以“ 择其善者而从之” ,就连收音机里的好广播员也是我们不见而的老师,也要向他们学习语言艺术和表达能力,总之抓紧一切机会把“ 喷口” 练出高水平,扭转自己劣势,弥补不足。世上无难事,就怕心不专。经过刻苦的勤学苦练,都可以成为被称赞的好“ 喷口” 的说书人。

说评书时,不许“ 吃字” 。“ 吃字” 是说书人一大忌。什么叫“ 吃字” 呢?比如说:我的电话号码是19695 ,最末尾这个字最重要。假如这位说话人说:我的电话号码是19695, 这个“5” 字没念清楚,这就使前几个字都要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最后这个“5” 字能够听得清楚,就很可能把前而的儿个字都托出来了。我们平时打电话向查号台问某某单位电话号,往往因为工作人员吃了个“ 尾号” 叫我们打差电话,有时还得硬着头皮去再问那已经不耐烦了的査号员,就是这个道理。说评书的人讲毎句话,每段书,一定做到别“ 吃字” 。因为有时你吃了一个字,听众丢了几个字,有时连这句话都没听懂,往往由于这句很关键的话没听懂,对这段书也没听透,所以“ 吃字” 一事不可忽视。

注意克服“ 戛字行” 。“ 戛字行” 就是语病的一种,在语言中加不必要的字、词。如刚说了几个字,就加了不少废字:“ 我今天来作报告,这个这个,大家得好好听!这个这个,如果这个这个……… 。” 有的人一旬话没说完加了不少嗯,吗、呀、哈等等花点,说书人管它就叫“ 戛字行” (这并不是指‘ 口吃病’ 而言)。

“ 嘎字行” 不仅听众烦透心,而且能破坏紧张的情节,丑化完美的人物性格和艺术形象。例如:你正说《包公案》包公这人物本来在人心目中是个公正无私,正气凛然的人物。所以评书艺人在学他说话时必须一字一板,声音宏亮,思维机敏而沉着。在表演这样的人物时,还要睁大双眼,气贯长虹,威震全场。如果你说话中有“ 嘎字行” 的毛病,就必然把这个高大人物说成小丑了,那样一下就把听众说冷场了。如果在动作上小里小气,话音低里低气,再加上眯缝小眼睛一配,这还那里是人民敬傾的包拯了呢?不信请试试。包公问:“ 赵虎,下而跪的什么人?” 如果说书人的口语有病并加在包公的话里,就成了这样的话了:“ 这个这个,赵虎,这个这个下边跪的什么人?这个这个·……” 这不得把听众话气跑了才怪呢。

说书时必须用好:惊、炸、脆、快。说评书的艺人除了去掉“ 戛字行” 的毛病外,还必须用好:惊、炸、脆、快才能把书说好。

惊:比如说,刘备马跳檀溪吧。刘备身后有蔡瑁、张允紧追上来,刘备急于逃命,马正往前狂奔,忽然见前而有大河拦住去路。这时马己陷下前蹄,刘备的征袍已湿。就在这一发千钩之际,刘备一提马缰,“ 吁” 的一声。这时的“ 吁!” 声音就得比一般的声音高上去好多オ成,再配合上说书人瞪大圖眼,满脸惊骇,使听众好象真地听到看到刘备的惊叫和惶恐的样子,才能起到惊心动魄的作用。这时你“ 喷口” 好,就感人肺腑,叩人心弦,如果在这关键地方上不去,就错过了良机。

炸:例如正在书中主要人物匆忙赶路的时候,忽然路旁跑出来一个刺客或是跳出来一只猛虎,这时,说书人必要猛然大炸﹣一表演:人躲马闪。此刻,说书人感情必须跟上,动作配合好,声音惊诧高叫的语调都得活灵活现,非常逍真才成。如果不把这惊份的声音大于平时说书声调的几倍,依旧平铺直叙,绝不会引起听众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觉。

脆:就是要求说书人语言利索,声音宏亮清脆。例如岳飞大战朱仙镇,开战前叫阵,声调必须高昂响亮干脆!再如牛皋率人去救岳飞,忽见岳飞被秦桧派人押着出现在城门楼上。多日不见的亲人猛然异地重逢,感慨万端,而又相距很远,这时粗犷豪放性格的牛皋悲喜交加在城下高喊:“ 大哥!……” 这一席话,都该是亮清脆,来不得半点含混。下面说到岳飞不仅不让他们进城救自己,反両喝令他们退兵,于是牛皋决定带兄弟们到金顶太行去占山为王,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两个地方必须用好脆字呢?前者,岳飞大破朱仙镇,作为三军之帅出阵,必须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满怀信心,决胜在望。这个地方用好脆字,就把气字轩昂的主帅岳飞的神态显示出来了,再配上岳飞兵马列队的整齐的阵容,一一描叙,就使敌方深感“ 據山易,撼岳家军难” 。如果不是把岳飞叫阵绘声绘色地通过语音语调送到听众耳里,你吭哧嘟哝地把岳飞叫阵情况叙述下来,那岳飞叫阵的声调也和一般人一样,那怎么能把民族英雄,大军主帅那气吞山河、威震敌胆的神态表现得淋滴尽致呢?后者,牛泉不远千里来救岳飞,而岳飞又表现了愚忠,牛皋怎不激怒呢?本来牛皋向来就对南宋小朝庭的昏君切齿痛恨,如今他们无能战胜外敌,反而加罪迫害有功的岳元帅,怎不增加牛皋的旧仇新恨。而在岳飞的而前又不能放肆,只好造反上山不为昏君奸臣去卖命了。出自这种刚直不阿,性情坦率的明快人的嘴里的语言,定是有如金玉相击,声音必铿锵有力,说书人不把他去太行前告别岳飞一﹣一他岳大哥的一席话说得脆脆铮铮怎么能刻划好牛皋的性格,使牛皋其人如立于听众面前,久久不忘呢。

快:就是说书人在遇到紧张、惊险场面时讲述的一种语言技巧。如报马向将帅报敌情,或者几个人打嘴架互不相让,面且越吵越历害,这都得要求说书人用快速度的语育来表演叙述。这样例子很多:如岳飞枪挑小梁王后,张邦昌迢供,岳飞就对答如流。如果不,用好这个快字,就大减声色。《林海雪原》中杨子荣舌战小炉匠,杨子荣初进威虎厅,座山雕对他的盘问追查等等都是滔滔不断,一气呵成,说得你简直都来不及琢磨,这就是因为把快字用得巧的结果。这不仅显示出杨子荣机智勇敢,面且具有超人的口オ,否则座山雕就要生疑心。如果说书人在这里语言迟钝,舌头挽不过弯,口齿不受使,势必把杨子荣英雄本色给减去几分呀!因此,必须在强调脆的后边还得强调一下快字。实际把脆快合在一块也不是不可以,就是因为在某些地方又各有所用オ分开的。

这里提醒一点就是:快,容易乱,快,也容易字音吐不清咬不准。所以得特别注意,一定达到:快而不乱,快而清晰,有如玉盘滚珠那样清脆才成。

只有把前而的几项要求都做得好,再把惊、炸、脆、快用得准确适度,那才堪称好“ 喷口”哩。

跳沟

讲评书的人是容易“ 跳沟” 的,而听众最怕说书人“ 跳沟” ,你一“ 跳沟” ,他们就心散思动,因为他们正听在兴头上,你却把书讲完了。这样相继几次,你就自己给自己降低了艺术威望。

什么叫“ 跳沟” 呢?以《三国》里东昊招亲为例一一刘备到东昊入赘孙尚香。假如这段书你计划说两小时。可是当你说到一小时,时间才过去一半,但故事已将近声,空了一半时间没书说,说书人管这就叫“ 跳沟” 。为了充填那一小时的故事,你又往下跳到“ 取西川” ,又讲一小时,才到收场时间。这是说书人一大忌。本来光东昊招亲就足足可以说两小时,第二天再另说下一个情节。而你今天的没够吃又吃了下一天的粮,如果第一天把东吴娶亲说完时间正满,第二天书接取西川,这样就避免“ 跳沟” 。“ 跳沟” ,实际是说书人心中无计划,该倒叙的没倒叙,该发挥的没发挥。反把重点压缩了,把该补说的欣掉了,所以越说越少。这样势必打乱完整的结构和全书的布局。尤其新学说书人容易犯这种“ 跳沟” 的毛病。如果这么三跳两跳把一部大书就给跳短了,短的本身就标志着给说丢了书。因此在研究连“ 坨子” 的时候,就得把时问分配好,以免“ 跳沟” 。因此要避免两种情况:说过了时间不行;相反说不到时间也不行。一旦发生了“ 跳沟” 的现象,要赶快纠正。然后认真总结,找出“ 跳沟” 的原因:是丢了小坨子了呢?还是把故事讲于巴了?找出教训,求得旧病不犯,这样对提高说书技巧大有好处。

发头卖像

仆么叫作“ 发头卖像” 呢?就以关公单刀赴会为例子吧;关公知道东吴有诈,就自己假装喝醉酒,用右手提刀,左手抓住鲁肃的于,然后关公甩辫睁眼紧皱卧蚕眉,右手紧握着“ 青龙刀” 。这时诸将在一旁都替鲁肃万分担心。在这个地方,说书人既要表演关公的神俊威武的气概,同时又要表演鲁肃惊恐万状的神态。怎样表演和说呢?在这里,说书人不必用嘴叙述,只用关公和鲁肃两个人的动作表情一一大约三分钟,都是评书演员靠自已的面部、眼神、手势、形体的姿势等,维妙维肖地通过自己的表情把关公和鲁肃两个人的心里状态和精神面貌都再现于听众眼前。就象领着听众亲跟看见:关公单刀赴会时所遇见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才算达到应有的要求。若想把这个“ 发头卖像” 做得活灵活现,在“ 备书” 时就得下一香苦功才成。我以前说这场书前,自己先对着镜子,先表演关公的表情与动作,然后再表演鲁肃的表情与动作。把他俩的表情与动作都表演得很逼真了,然后,我再一个人同时先后扮演两个人斗心劲,斗智谋时的交替轮换表演,有时几乎问时表演,一直到自己感到满意为止。第二天一登台说书,就博得观众喝采,鼓掌。要想能够做到亮相叫听众打满分,就得下苦功学,常练功,不然是不成的。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 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

“ 发头卖像” 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特点的地方,效果才显著。还是以单刀赴会的关公来说吧。关公是美髯公,那么表演时别忘记他的长而美的髯。如关公右手提刀,刀头冲下(合上扇子当刀,大头冲下,立在右后边), 左手抓住鲁肃的右腕,圆睁丹凤眼,倒竖卧蚕眉,长髯一甩(这个地方的动作要真),听众就会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身临其境一样真真切切。于是听众嗡的一声赞许而笑,这就是悦人耳目之作,必然博得掌声和喝采。在这里再补说一句,评书演员真得一身多艺オ成,否则完成不好评书刻划人物,描绘情节的需要。

什么叫串口?

我在初学说书的时候,光凭自己的嘴把书中的故事从头到尾地讲解和叙述,结果干于巴巴,讲的不项嘴,听众不大能引起兴趣。后来,去请教了老艺人,他们教给我一种会说“ 串口” 的技艺。我学会了以后,在实践中运用,效果很好。啥“ 串口” 呢?比如说,书中的主要人物丢失了,派了一个丑角去寻找,找了很久,到了很多地方,结果没找着,这丑角回来便向他主人交待找人的经过,他学说道:“ 我找遍了两广、两湖、三江,广东、广两、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还到了苏松常镇,柳风怀阳,也到了伊犁和新疆” (假如是在四平市说书的话)最后又跑到“ 哈尔滨、长春、公主岭、郭家店、杨木林和四平,我的天呀,就差没上外国了。” 这一大串的地名,必须一口气说完,既要快又要清楚而且不得乱套和颠倒。如果吐字不清晰或者稍有停顿,笨笨磕磕那么必然失败,把听众都说烦了。如果把这个“ 串口” 运用得很熟练,那么听众不但感到兴趣,还会哄然大笑。为什么要笑呢?因为这里有笑料。笑料首先得理歪,理若不歪就笑不出来。这个找人的人物是书中的三花脸(丑角),他仅仅出去一天的工夫,就跑了这么远,这么多的省份和地方,实际是绝对不可能的。尤其是最后又强调连东北的哈尔滨,长春、四平都找到了。说书人在四平,而找人的人又找到身边,如在目前。为什么在这节骨眼上,叫大伙笑一笑呢?因为书中的主要人物丢失了,听众这刻心情一定很着急,为失者担心。在这里说个和书中有关的笑话,可以缓和下气氛,同时使听众的精神活跃起来。不这样用“ 串口” 的话就会使满场人心情绷得太紧。因此把“ 串口” 运用得当而且又很熟练,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为什么我要强调“ 串口” 必须熟呢?我吃过不熟的苦头。我第一次使用“ 串口” 时,我刚一住口,听众就走了三四个。原来我的“ 串口” 没背熟,断断续续的念,上句丢个字,下句忘个词,听众都替我焦急难受,又误认为这个人是个初学乍练的生手,就不买你的帐,结果用了“ 串口” 还不如不用了。当晚,我就连夜把书中的“ 串口” 都背得滚瓜烂熟,后来一用就灵了。

所以在评书中少不得“ 串口” 。那里该用“ 串口” ,在背书的时候都计划好,编好。太多了容易冲淡书的内容,太少又使书于巴沉闷。要注意和内容有必要的联系,不然信口开河,也使人听了没味,甚至讨厌。编好的“ 串口” 在运用和实践中,要不断提高,修改到顺嘴、集中、精炼、有趣为止。(未完待续)

“对对书场”由青年评书家杜鑫杰(杜对对)于2013年创办,长期现场表演评书节目,从2022年5月16起每晚抖音直播评书节目,敬请关注。

“对对书场”抖音直播

每晚7:00—9:00

(如遇特殊情况提前预告)

第49期时间:2022年7月3日晚

长篇评书《白玉堂》

杜鑫杰,常用名杜对对,曲艺演员、文博讲师、画家,评书师承袁田先生,马岐先生义子。1990年生于天津,本硕均毕业于南京大学文物鉴定专业。09年起学习相声、快板和曲艺理论,10年创办南京大学永遇乐相声社并担任首届社长,13年举办个人艺术专场“欢乐对对碰”,同年创办对对书场,受到江苏省文旅局邀请在明城墙开讲长篇评书《大明英烈传》。16年起在北京长期现场表演评书节目,创编评书作品有《何以笙箫默》、《欢乐颂》、 《三体》、《龙穴》、《红楼梦》、《庆余年》、《国宝双鼎》等。

杜鑫杰的故事库

历史类:长篇《西汉演义》、《大明英烈传》、《九老兴隋》、《大辽萧太后》、《俗世奇人》等,短篇《除三害》、《牧羊城》、《桃花庄》、《寒食节》、《芒砀山》、《哪咤闹海》、《当阳桥》等。

武侠类:长篇《倚天屠龙记》、《连城诀》、《碧眼金蟾》、《包公奇侠传》,短篇《神州擂》

都市类:长篇《何以笙箫默》、《欢乐颂》、《北京女子图鉴》

科幻类:长篇《三体》,中篇《龙穴》、《女神之心》、《雨燕》

文博类:长篇《大克鼎传奇》、《铁笔神人朱复戡》、 《国宝双鼎》、《活起来的书法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