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笔记(15)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语音和口语是一回事吗 语言学纲要笔记(15)

语言学纲要笔记(15)

2024-01-25 06: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四、文字的发展和改革、书面语

          (一)文字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1、表意。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出来,分象形字、会意字两种情况。

          2、表意兼表音。意音文字体系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字形:表意字、借表意字充当表音字(假借字)、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字(形声字)。

          3、表音。有音节文字、音位文字。

          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

         ( 二)两大文字类型

          1、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分为:

          ①意音文字,即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以汉字为典型;

          ②拼音文字,也称“纯表音文字”,即只表音的文字,又分为音位文字(如英文、法文、俄文)和音节文字(如日文、韩文)。

          2、两大文字类型的本质区别

         记录语言的方式有差异。拼音文字只通过字母记录一种语言的音节或音位,不同的语素或词,只要读音相同,字形都相同。意音文字记录语言的语音,还通过象形、会意等表意方式把不同的语素或词区别开来。因此汉字既表意又表音,一个汉字一个音节,不同的语素往往用不同字表示。

          (三)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1、按照语言特点制约着文字特点这一关系,语言变了,文字也应跟着变。但文字发展要滞后于语言,同时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如书写工具和材料、方言分歧、社会分化与统一、文化传统的强大力量。这形成文字的书写形式与语言实际发音上的矛盾。

        英语:light、night。

        胎、苔、抬。

        汉语:台

         治、怡、笞。

         2、文字的改进:不改变文字体系,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如汉字:

        字体改进:甲骨文→金文→大篆、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

         字形简化:繁体→简体;整理异体字。

         3、文字的改革:人们自觉地改换已有文字体系。

        ①文字制度的改革:以拼音文字代替表意文字或意音文字。

        朝鲜、韩国:汉字→谚文;越南:喃字→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②字母体系的改换:拼音文字范围内的改革。英文:鲁纳字母→拉丁字母。

        4、关于汉字改革(《学习指导书》P.125-126):

        ①汉字的优点和作用:a、汉字有区别同音语素或同音字的功能。b、汉字具有比拼音文字更强的超空间功能(超方言功能)。c、汉字具有比拼音文字更强的超时间性。d、汉字记录了丰富的文本,对于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

      ②周恩来1958年就汉字改革提出三项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③目前还不需要对汉字进行拼音化改革。

 五、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1、口语: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3、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①口语(“话”)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文”)产生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②口语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的变化总要先于书面语的变化,不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进书面语向前发展。

       4、汉字的特点给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带来一些特点:①词语的读音虽然古今有别,但文字写法一样,便于沟通古今;②汉字不与统一的读音相联系,书面语不容易把共同语的语音形式推广到方言区。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1、书面语相对口语而言比较保守,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言文脱节的局面。

      实词方面:掌故 桎梏 滥觞 就范 凯旋 瞿烁 急遽

      虚词方面:之 其 之所以 俾 尚 甚 兹 谨此 聊以

      成句方面:特此报告 岂有此理 狼子野心,何其毒也!

      文言文:先秦与口语基本一致。两汉出现距离,此后2000年仍仿写文言。

       2、书面语完全脱离口语,是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反常现象,于是改革书面语。“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