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炳亮: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语言障碍是心理问题吗 高炳亮: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高炳亮: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2024-07-12 02: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随着高校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充分认识和分析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预防机制的建立,需要重点抓好语言关和文化适应关这两个关键点。危机干预机制要以完善留学生新生入学教育与心理筛查工作机制为基础,发挥留学生辅导员的前哨作用,以朋辈辅导干预为补充,以完善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为保障。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危机干预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学习,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之一。随着高校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关注焦点。相较于国内大学生来说,处于跨文化学习中的留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除了大学生群体所共同面临的学习、就业和情感方面的诸多压力外,他们还要应对语言障碍、文化适应、宗教信仰、饮食和生活习惯差异等方面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对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剖析,建构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危机干预机制,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类型

    和国内大学生一样,来华留学生大多处于体力、智力、个性最活跃的人生成长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个性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但是,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冲突、习俗的差异等容易导致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来看,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孤独感和思乡感

    孤独感和思乡感是大学新生较易存在的心理感受。和国内大学新生相比,来华留学新生的孤独感和思乡感更为强烈。孤独感和思乡感是困扰来华留学生的两大心理适应问题。[1]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且有语言交流障碍和文化适应困境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留学生常常陷入一种难以理解别人同时又难以被别人理解的状态中,极易产生孤独感,因此会本能地滋生思乡情绪。这种孤独感和思乡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和排解,就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二)抑郁及焦虑情绪

    从国际范围来看,抑郁和焦虑情绪是留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外研究显示,留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率高达40.5%,其中有严重抑郁症状的留学生占1.2%,中等程度抑郁症状的占4.8%,轻微抑郁症状的占34.5%。[2]国内相关来华留学生的研究显示这一状况也不容乐观。比如,南京某高校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基本良好,但是也有部分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3];天津某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及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中国青年常模[4];中南大学来华留学生的焦虑、恐怖、强迫、人际关系紧张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大学生[5]。以上研究说明,来华留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应受到密切关注。

(三)人际关系过于敏感

    SCL-90评分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也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显示,在SCL-90评分中,留学生人际敏感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中国青年常模[6],这说明留学生对人际关系感知较为敏感。基于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等原因,有些来华留学生将自己封闭于同胞和乡党的小圈子里,无法与同学、老师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密切联系和良好沟通,从而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过于敏感。

(四)恐惧、怨恨和敌意情绪

    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果不能有效调适,会使人的心理变得敏感而脆弱,一旦学生们存在一定的抑郁、焦虑和怀疑情绪,就会引起他们的恐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即使是较为微小的刺激,也很容易被夸大或歪曲理解,进而产生出怨恨和敌意情绪。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的恐惧、敌对情绪因子得分明显高于中国大学生常模。[7]初到中国的留学生,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文化震惊症状或“文化休克的体验”[8],因而会出现相应的恐惧、怨恨及敌意情绪,这也是跨文化适应要经历的心理变化。

(五)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及生活习惯的冲突

    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国人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价值标准,当来华留学生面对日常生活、学习及异文化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理念时,文化带来的冲击就凸显出来,这种文化冲突是深层次的冲突,是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之间的冲突。如果此时在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就激发了留学生对异文化的怀疑和抵触,那么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心理不适感。

    从宗教信仰方面来看,有些来华留学生在较为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长大,已经形成强烈的宗教信仰和根深蒂固的宗教仪式。当前,因宗教信仰而导致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相对淡化的宗教文化氛围会使来华留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惑,感到很不适应。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群体自身也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相互关系不和谐,这也是留学生焦虑、恐惧、敌意的原因之一。民族自尊心和民族价值观等民族特性、生活习惯的不同、饮食习惯的差异同样会对留学生产生一定影响。

二、建立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机制

    根据《留学中国计划》(2010)的规划,到2020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将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将达到15万人。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激增迫切需要构建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机制与干预机制。提高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既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模式。“预防为主”是基于一个客观前提,即对于绝大多数来华留学生来说,在来华留学以前,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上述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在来华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防治结合”是在尽可能消除激发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来华留学生加以积极的干预性疏导和治疗,帮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完成来华留学的初衷。

(一)引导高校来华留学生尽快通过语言关

    语言关是来华留学生要适应国内生活和学习必须通过的首要关口,语言障碍也是导致原本心理健康的留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引导来华留学生尽快通过语言关。首先,不得为了提高招收留学生数量而随意降低对他们入学申请的语言要求,要在面试环节严把语言关。其次,对于新入学的留学生要进行汉语水平分类测试和专门培训。对于语言水平尚不能适应其所申请专业学习的留学生,要进行分类和专门语言培训。再次,利用国内学生群体,建立“一对一”帮学机制。高校国际学院或招收留学生的学院通过组建国内学生志愿者帮学队伍,建立专门的帮学机制,帮助来华留学生尽快通过语言关。

(二)引导高校来华留学生尽快实现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关是来华留学生顺利开展国内生活和学习必须通过的另一关口,也是导致原本心理健康的留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机制的建立完善来引导来华留学生尽快通过文化适应关。首先,要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开展专门针对来华留学新生的文化适应专题讲座和课程。其次,发动高校社团组织特别是留学生社团组织,开展针对来华留学新生的文化适应体验活动。再次,发挥好高年级留学生对来华留学新生的帮扶引导作用。

(三)引导高校来华留学生积极融入国内学生群体

    针对来华留学生将自己封闭于同胞和乡党的小圈子里这一较为普遍的情况,高校需要发挥国内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措施帮助来华留学生建立良性人际关系网,既要发挥他们在学校及周围社区同胞的作用,也要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国内学生群体,与同学、老师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和良好沟通。

(四)尽可能为高校来华留学生创造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怀的表达途径

    如前文所述,对于有宗教信仰的来华留学生而言,如果他们的宗教信仰无法得以保障、宗教情怀无法及时表达,那么极有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高校需要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一方面,积极向他们介绍中国的相关宗教政策,特别是在中国开展宗教活动的相关管理规定,让他们较为充分地了解中国宗教信仰的状况。另一方面,要介绍学校周边和他们所生活社区的正规宗教场所,引导他们到自己所信仰宗教的相关场所参加宗教活动,让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怀得以有效表达。

三、建立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机干预机制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模式要求高校建立有效的留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要以完善留学生新生入学教育与心理筛查工作机制为基础,发挥留学生辅导员的前哨作用,以朋辈辅导干预为补充,以完善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为保障。

(一)高校来华留学新生入学教育与心理健康筛查工作是基础

    通过多渠道、有针对性的来华留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有效地帮助留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环境,缓解学生思乡、孤独、焦虑的情绪,为他们在华生活质量保障、来华留学印象和信心的培养等夯实基础。一方面,入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围绕环境适应、安全教育、成长成才等方面开展,突出中外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异同。另一方面,入学教育开展形式应该多样化,根据留学生语言水平、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特殊情况,采用集中与分散开展活动相结合、集体与单独教育相结合等方式来进行。对于汉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实行国别化、母语对照等方式,也可充分发挥高年级留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专门编制较为全面的多国语言版留学生手册也是一种有效方式,将留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纳入其中,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及时更新。

    全面完善的心理健康筛查机制是来华留学生心理危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干预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必须将来华留学生明确纳入系统心理健康筛查范围。通过心理量表筛查,筛选出部分疑似心理问题学生,进一步通过一对一谈话等方式进行排查,建立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档案表和安全台账。

(二)高校留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干预是前哨

    留学生辅导员是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理应起到留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前哨作用。留学生辅导员不仅要了解和学习留学生来源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发展历史、地理环境等知识,知晓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互补性,还要和任课老师积极沟通,以便掌握留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定期、不定期到班级宿舍走访或者借助新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如留学生微信群等,与学生时刻保持畅通的交流,了解留学生在校情况。同时,留学生辅导员还要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参加心理健康培训,提升心理辅导能力,动态地掌握留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需要重点危机干预的留学生,在留学生心理辅导干预管理中起到前哨作用。

(三)朋辈心理辅导干预是重要补充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自愿参与,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9]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在心理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危机动态监测和互助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来华留学生价值观、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当留学生遇到困惑或心理问题需要向外界求助时,他们往往向本国同学寻求帮助。因此,应该发挥留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干预作用,推进留学生“自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当前,朋辈心理辅导较为成熟的做法主要有成立朋辈社团组织,构筑朋辈辅导教育基地,发挥学生骨干的主体作用,培训班级心理保健员。当然,留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干预也存在着人员选拔困难、留学生流动性较大、培养过程漫长以及解决问题不深入等不足。因此,作为一种可操作性的心理辅导干预模式,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是一种补充措施。

(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保障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包括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应对和后期援助的工作机制,它并不是某一个体或部门的工作,而是一个完整的、全校师生、各部门以及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10]

    在留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中,高校留学生各班级辅导员干预作为心理辅导干预的前哨环节,朋辈辅导人员心理干预作为补充环节,对留学生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动态观察,进而开展分类管理。对于留学生出现轻度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困扰、学习适应问题等,可通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和跟踪回访。对于留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按照心理危机逐级通报快速通道进行上报,学校各部门协同合作,对心理危机事件进行紧急干预和处理,以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果出现个别留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严重行为异常的,应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通知学生家属,劝其尽快回国进行系统治疗。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前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提高自身国际化水平的同时,高校需要重视抓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建立完善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多渠道共同推动来华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唐小毅.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影响因素及适应策略的研究——基于深圳高校留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J].经济师,2013,(9).

[2]Costa EF, Santana YS, Santos AT, etal.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edical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 Brazilian public university[J]. Rev Assoc MedBra (EnglishEdition), 2012,(1).

[3]唐滢.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以南京高校留学生为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4]陈玳玮,于馨.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10(6).

[5]伍志刚,向学勇,谢芸等.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2).

[6]鲁威,赵敏.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对比及启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0).

[7]王家麟.南京市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

[8]代红伟.亚洲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根源及其对策研究——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院报,2015(1).

[9]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10]臧凯.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9).

(原载《思想教育研究》,作者系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