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命制与说题课件(共26张pp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语文高考题研究报告 202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命制与说题课件(共26张ppt)

202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命制与说题课件(共26张ppt)

2024-07-13 20: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披沙拣金明考向见微知著促教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命制与说题目录试题情景来源与选取依据一试题的考查点与关键能力二试题考查的核心素养三解题思路与方法四一、试题选取依据——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名称 具体要求课程标准 1.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评价体系 文言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有:(1)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2)熟悉、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3)准确理解文意;(4)正确标点文言文;(5)能将文言文准确规范地翻译成现代汉语。考查要求 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点——①正确标点文言文语句(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③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试题选取依据——考情变化年份 卷别 传主 出处 选材 考点2020 新高考Ⅱ卷 海瑞 《明史》 勇于劝谏、关心国事的清官廉吏 ①正确标点文言文语句(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③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新高考Ⅰ卷 左光斗 《明史》 为人刚直、忠于朝廷的优秀官员全国Ⅰ卷 苏轼 《宋史》 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士大夫全国Ⅱ卷 王安中 《宋史》 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优秀官员全国Ⅲ卷 王彪之 《晋书》 敢于质疑、刚正不阿的实干家2019 全国Ⅰ卷 贾谊 《史记》 才能非凡、主张革新的优秀文人全国 Ⅱ卷 商鞅 《史记》 厉行法治、锐意革新的改革家全国Ⅲ卷 吴起 《史记》 体恤下属、屡建奇功的军事家年份 卷别 出处 事件 考点2021 新高考Ⅰ卷 《通鉴记事本末》 贞观君臣论治 ①正确标点文言文语句(断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③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新高考Ⅱ卷 《通鉴纪事本末》 祖逖北伐全国甲卷 《宋史纪事本末》 契丹盟好全国乙卷 《通鉴纪事本末》 贞观君臣论治一、试题选取依据——选文变化2020年及以前,全国卷文言文一直选用人物传记文体。这种传记均出自“正史”, 传主多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2021年全国高考及新高考,选文均选自纪事本末体的史书。纪事,记叙事实。本末,始末,原委。纪事本末就是较为完整地记录时间的首尾始终。先将重要的事件分门别类,形成独立的篇章,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这就要求学生要深入文言文本,理解文意,切实培养文言语感,提升文言阅读能力。一、试题情景来源——《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三 藩镇连兵(原创):朱泚既自奉天败归,李晟谋取长安。李怀光内不自安,遂有异志。又恶李晟独当一面,奏请与晟合军,诏许之。晟与怀光会于咸阳西陈涛斜,筑垒未毕,泚众大至。晟谓怀光曰:“贼若固守宫宛,或未易攻取。今去其巢穴,敢出求战,此天以贼赐明公,不可失也。”怀光曰:“军适至,马未秣,士未饭,岂可遽战邪。”上屡遣中使趣之,辞以士卒疲弊,且当休息观衅。李晟以为“怀光反状已明,缓急宜有备,请以李光铣等为洋、利、剑三州刺史,各将兵五百以防未然。” 上疑未决,陆贽覆上奏曰:“今因李晟愿行便遣合军同往托言晟兵素少虑为贼泚所邀藉此两军迭为掎角是谓先人有夺人之心疾雷不及掩耳者也惟陛下图之。”乙丑,加李晟河中、同绛节度使。李晟得除官制,乃治城隍,缮甲兵,为复京城之计。是时怀光、朱泚连兵,声势甚盛。车驾南幸,人情扰扰。晟以孤军处二强寇之间,内无资粮,外无救援,徒以忠义感激将士,故其众虽单弱而锐气不衰。晟曰:“畿内虽兵荒之馀,犹可赋敛。宿兵养寇,患莫大焉。”乃流涕誓众,决志平贼。庚寅,李晟大陈兵,谕以收复京城。先是,姚令言等屡遣谍人觇晟进军之期,皆为逻骑所获。晟引示以所陈兵,谓曰:“归语诸贼,努力固守,勿不忠于贼也。”皆饮之酒,给钱而纵之。晟曰:“今贼重兵皆聚苑中,不若自苑北攻之,溃其腹心,贼必奔亡。如此,则宫阙不残,坊市无扰,策之上者也。” 己亥,晟以牙前三千人屯安国寺,斩泚党李希倩、敬釭、彭偃等八人于市。六月癸卯,李晟遣掌书记吴人于公异作露布上行在,曰:“臣已肃清宫禁,祗谒寝园,锺虡不移,庙貌如故。”上泣下曰:“天生李晟,以为社稷,非为朕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试题分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今因李晟愿行便/遣合军同往托言/晟兵素少虑/为贼泚所邀/藉此两军迭为掎角/是谓先人有夺人之心/疾雷不及掩耳者也/B. 今因李晟愿行/便遣合军同往托言/晟兵素少/虑为贼泚所邀藉/此两军迭为掎角/是谓先人有夺人之心/疾雷不及掩耳者也/C. 今因李晟愿行/便遣合军同往/托言晟兵素少/虑为贼泚所邀/藉此两军迭为掎角/是谓先人有夺人之心/疾雷不及掩耳者也/D. 今因李晟愿行/便遣合军同往托言/晟兵素少虑/为贼泚所邀藉/此两军迭为掎角/是谓先人有夺人之心/疾雷不及掩耳者也/【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命题意图】文言断句需要考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求考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对标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来看,本题具体考查学生对动词的判断能力,断句时,可需要学生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如“虑”“藉”;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另外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判断能力,通过关键词我们可知“是谓……者也”为判断句,其前后也为断句停顿点;最后还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如“因……便”,可结合教材内《过秦论》中的“因利乘便”来理解词意。【解题思路】1.理清文意,回归语境。需要断句的句子处于文章第一段末尾,结合上下文可知语境为:李晟劝皇帝出兵设防李怀光,皇帝犹豫不决,此时陆贽再次上奏,内容大致为劝皇帝听从李晟的建议,同意出兵把守。2.由易到难,分层入手。从不同断点中筛选出句意较易理解的一处进行判断。“藉此两军迭为掎角”意为“借助这两支部队互相支援、牵制敌军”,句意完整。其中,“藉”迁移课内“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译为“借给,凭借”。 “藉此”为“凭借这个”的意思,其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D两项。3.抓关键词,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进行判断。“托言晟兵素少”意思是“借口说李晟兵力素来单薄”,其中“托言”为谓语动词,句子结构完整、语意连贯,中间不应断开,可单独成句,故排除A项。将C项带入文中检验,合情合理,符合逻辑,综上,应选C项。【备考建议】1. 文言虚词下苦功。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系统整理,每一种用法要知晓例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对每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做到了如指掌。2. 文言实词不放松。学生在翻译文句时,常常被句中的一两个实词卡住,就不能顺利通过,甚至导致全句理解的错误。积累文言实词,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文言水平,也最能反映学生文言文的基本功。要求学生熟记常用文言实词120个,除课外,我们在课内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 去吸收、消化。3.课内文言打基础。语文教材涉及文言文有四五十篇。这些篇目都是文学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典范自己。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做到根深叶茂。4. 课外阅读作补充。由于语文高考要避开教材,在史书中去撷取文言的命题材料,所以我们在上述复习的基础上,有必要加深拓宽。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一定的文言短文,让学生去阅读、感悟,获得灵活应变的解题能力和文言阅读的迁移能力。试题分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裨将,古代相对于主将而言,专任一方的将领的专称,又称其裨将军、牙将、副将。B. 幸,古代皇帝或皇族亲临都可称“幸”,也指帝王对女子的宠爱,文中指皇帝亲临。C. 畿内,古代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京城管辖区域都称“畿内”,文中指长安城内。D. 社稷,古代土地之神和农业之神的总称,此词最早出自于《左传》,文中代指国家。【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命题意图】古代文化知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本题具体考查学生对古代官吏制度的了解,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对文学知识和宗法习俗的识记和考查。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命题特点】1.随文设题,根据选取的文本,随文设题,考查文本中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与否;2.考查的文化常识既有熟悉的内容,也有生僻内容,如“裨将”的别称;3.既考查词语的基本含义,又兼顾语境义,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和推断。解题思路与备考建议【解题思路】A项,“又称裨将军、牙将、副将”表述错误。古代牙将居于裨将之下,与裨将级别不同。【备考策略】:1.立足教材,注重积累。从语文教材、平时练习及历史、地理等学科里汲取营养。2.分门别类,抓主带次。高考试题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类别:古代官职、人物称谓、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历法、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器物服饰等。3.强化语境意识,根据语境做好理解和推断。试题分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晟为人忠厚勇猛,在皇帝南幸期间整治城垣修缮兵器,征敛赋税,为收复京城精心谋划。即使条件恶劣困难重重,仍誓师平贼,毫不退缩。B.在大战开始之前,李晟的军队多次遭到敌军间谍的侦察,李晟抓到后给予钱财并且释放,体现其消灭叛军的自信,同时也瓦解了敌军的士气。C.李晟与李怀光合力攻取长安,怀光以等待战机为借口不出兵,李晟只好作罢。后李晟看出怀光有二心,向皇上建言及时防备,皇上并未相信。D.在李晟的中流砥柱般的作用下,朱泚的余党基本被荡平,长安城内安堵如初,一切如故。而李晟也其因谋略高超、奋勇杀敌得到皇帝的赞叹。【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命题意图】这项考查内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表面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所谓的“归纳、概括”,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辨别选项中的归纳、概括、分析是否存在错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且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21年新变化一、题干表述有变化:2021年以前的试题,题干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21年全国新高考两套试卷和全国甲乙两套试题的题干都已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二、选项表述随之也有了变化:由原来的对特定人物的“概括+分析”模式,变 为“以事件或观点为基点展开”的叙述模式,概括性更强。解题思路与备考建议【解题思路】A项, “李晟在皇帝南幸期间征敛赋税”错,原文为“犹可赋敛”,意为李晟认为长安城内还可以征敛赋税,而非李晟征赋税,曲解文意。备考建议:1.仔细阅读原文,力求读懂、读透。2.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对应区域。3.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找得准,比得很!试题分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屡遣中使趣之,辞以士卒疲弊,且当休息观衅。(2) 臣已肃清宫禁,祗谒寝园,锺虡不移,庙貌如故。【考查方向】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命题变化】高考翻译题的设置稳定中又突出情景化设计,落实基础性和综合性考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失分严重,得分率普遍很低,究其原因学生忽略具体语境,而去年高考翻译题的设置稳定中又突出情景化设计,落实基础性和综合性考查。2021年新高考卷一“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贿之”“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二句就设置了以唐太宗面对官吏接受贿赂采取的措施、司马光对君主纳谏的看法为微情景。新高考卷翻译题在具体语境中从细节处着手,考查实词、虚词、句式和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涵盖了古文阅读的主要知识点。命题意图与参考答案【命题意图】分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一项基本要求,高考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进行的综合考查,具有非常好的区分度,翻译题目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梳理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施词、虚词、特殊句式,展现了教与学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本题考查点基本为高中课本中最常见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偏僻的词语涉及较少。句式也考查了状语后置、省略句等最常见的句式。【参考答案】(1) 皇上多次派遣使臣催促他,他用士兵疲惫不堪的缘由来推辞,(认为)应当暂且休息,见机行事。(2)臣已经彻底清除宫中叛军,敬谒皇陵,钟架不曾移动,宗庙中历代先王遗像如同以前一样。【评分标准】(1) “趣”通“促”,催促,1分;“辞以士卒疲弊”为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以士卒疲弊辞”,1分;观衅:见机行事,1分,句意1分,共4分。(2)肃清:彻底清除,1分;祗:恭敬,1分;寝园:皇陵,陵墓,1分,句意1分,共4分。解题思路【解题思路】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在句中,“遣”“屡”“辞”“肃清”“谒”等都不难理解,都可以依据教材所学准确推断,翻译时先把这些简易的词语准确译出。而两句中难的是“趣”“观衅”“袛”“寝园”。“上屡遣中使”意为皇上多次派遣中使,下文李怀光推辞,故“趣”应为“催促”之意。2. 重视语境,求助于上下文。“观衅”一词如何理解?首先它与上句怀光曰:“岂可遽战邪。”是一致的,意思是怎么可以匆忙进行战斗呢?再看题目中“观”为观察,由此推断出“观衅”为“观察后再行动”之意。再看“寝园”,下句中说“庙貌如故”可知宗庙祭祀之所如故,那么前文“寝园”即可知为“陵寝”之意。3.观察句式,直译句子,字字落实。“辞以士卒疲弊”直接翻译是“推辞用士兵疲劳”,用现代语序来套用,应翻译为“用士兵疲惫不堪的缘由来推辞”,由此状语后置句式即可译出。4.带入语境,检验是否通顺无误。备考建议备考建议:1.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联教材内容,合理迁移,学以致用,注重知识的积累的广度与应用的灵活度。2.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在语境中理解语句是解答文言文翻译题的有效切入方式。3.教学过程多样化,加强对学生知识积累和迁移能力的训练,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如挖空训练就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试题分析14.文章结尾处,皇帝为何说“天生李晟,以为社稷”?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进行简要说明。(3分)参考答案: 直言谏上防范李怀光反叛,忠心为国;临危受命,平定朱泚叛军;收复长安城,秋毫无犯。【评分标准】每条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言文内容分析句子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观点的分析,是对考生“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对新信息的加工处理”“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素养的考查,也是对“采用严谨求真的、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的科学思维的考查。解题思路【解题思路】1.审读题干,抓关键词,答是所问。题干为:皇帝为何说“天生李晟,以为社稷”?此句意思是“上天降生李晟,是为了维护宗庙社稷”,由此得出考生要分析李晟维护宗庙社稷的具体表现。2. 锁定信息区,细部探究。李晟为国家所做之事主要集中在文章中间部分,如“晟与怀光会于咸阳西陈涛斜”“晟谓怀光曰:‘贼若固守宫宛,或未易攻取。今去其巢穴,敢出求战,此天以贼赐明公,不可失也。’”“ 李晟以为‘怀光反状已明,缓急宜有备,请以李光铣等为洋、利、剑三州刺史,各将兵五百以防未然。’” “李晟得除官制,乃治城隍,缮甲兵,为复京城之计。”“晟以孤军处二强寇之间,内无资粮,外无救援,徒以忠义感激将士,故其众虽单弱而锐气不衰。”“ 己亥,晟以牙前三千人屯安国寺,斩泚党李希倩、敬釭、彭偃等八人于市。”3.分条陈述,简明有序。综合选文中李晟的所作所为,结合题干要求,将同类事件合并,精炼概括,分条作答,即可得出答案为:直言谏上防范李怀光反叛,忠心为国;临危受命,平定朱泚叛军;收复长安城,秋毫无犯。备考建议1.强化情境意识,在情境中理解文意理解文言文要形成并进入其营造的语境,进而思考人物行动、作者评论背后的深层逻辑,否则易出现误读和误判。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简答题为例,第一问“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指向的是文意,重点词语为“表”“景”,前者可关联“表率”,后者可关联课内文言文《过秦论》中“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的“景”,但“表”与“景”两词之间的关联较为少见,考生可能很难较快找出两者的关联,此时务必考虑语境对词意的限制和提示作用。2.回归教材,重视经典试题从前文分析来看,文言文简答题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阅读主观题“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同样出现了对理解句意的考查。另外,教材中文言文与高考试题有时会有跨题型的迁移和呼应。这就提醒我们在备考阶段要适当关注教材古代诗文单元中的主观题。备考建议三、创新题型,重视不同题型的考查。2020年和2021年新高考卷考查的是对事件原因的梳理、重要信息的概括等较为浅显的题目,以后考查内容有可能会进一步延伸,出现对思维要求更高的题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重视经典高考试题中文言文简答题的不同题型。练习部分新颖题型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避免在同质化试题上用时过多,出现新题型时措手不及。综上,我们要充分重视语境的限制和提示作用,回归教材中相关题目,重视经典文言文简答题的设问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简答题的得分率,提升答题能力。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