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详谈:左晖》: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详谈左晖——做难而正确的事 读《详谈:左晖》: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读《详谈:左晖》: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2024-07-01 17: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写在前面

想写这篇笔记,原因有三:

其一,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我走入社会后的的”住“的问题是链家帮我解决的,相反的,我挣的钱约有一大半都通过链家花了出去。

我和链家的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在15年入职JD实习的时候,因为才经历过在北京被二房东骗的租房经历,所以便在朋友的推荐下在自如上租了房子,这一租就是三年多,直到我离开北京。第二次接触是到杭州之后,选择了在链家买下自己人生中第一个房子。因此,我其实一直对链家抱有兴趣,而兴趣的核心是创始人左晖。

其二,我在链家身上看到了一个趋势,”重“的公司、”慢“的公司、”方差“小的公司的崛起,链家代表的房地产产业、我所在的零售行业和我所了解的游戏产业都在慢慢展露这个变化,这个变化在左晖的阐述中可见一斑。

其三,在看这些非虚构的实际内容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读者其实很容易陷入到文章中大的、宏观的商业和产品逻辑中,看到一个观点就点点头,看见一个理论就画画线,实则对于应该何时使用这些关店和理论并不清楚,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困惑,因此我尝试用我的一些理解对这些观点和理论进行”翻译“,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尝试。

深陷其中的旁观者

在左晖对话中,左晖反复强调自己更多的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看待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强调对自己的认知和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关注:

对自己所在的企业的旁观者的心态,以客观的心态看待自己所在的组织,摒弃对组织依赖而产生的情绪。

李翔:刚才讲的你对这个组织有一种客体感,它让你更容易抽离出来看这个组织。这种东西是天性吗?因为这其实挺难的。

左晖:我不知道,但是我比较享受这样一种状态,会让人比较客观,或者说能比较快速地进入客观的状态。我觉得在发展过程中,你很难客观地去面对一些事情。面对不容易的时候,组织会产生很多莫名其妙的情绪,这些情绪都是干扰组织前行的。比如你面对一些竞争力量的时候,当你处于上风,你觉得自己很厉害;当你处于下风,你会觉得对手做了很多坏事,无所不用其极。但实际上市场在竞争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事情,都会有它的道理。如果你自己身在其中的话,会受很多情绪的干扰。如果能尽快抽离出来,自己就会变得客观一些。

与此同时,他更在意对自我的的关注和认知,认为竞争的思维是一种低效率的思维方式。

左晖:你要想赢,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让自己变强。第二个办法让别人变弱。关心竞争多了之后,很容易用第二种办法。我觉得我们行业有各种各样的「打XX办」出来,你看到哪个成功了呢?大家很多时候是以一种很低效的思维方式思考,又很习惯麻痹自己,也麻痹团队。

这里可以看到左晖的一个核心做事的逻辑,那就是「关注自己的事情,不要将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无论是对于组织本身的宠溺还是对于竞争对手的关注,其实都是一种对自己的设限,因为”对组织有利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正确和未来,而一个组织超越了竞争对手也并非意味着胜利,针对这一点上,在左晖在论证别人对链家的市值变化的时候,也给出了自己的阐述:

左晖:大家总是这么来看,我其实没什么感觉。就像外人看小孩似的,过两天一看,长得都这么高了。我们没有感觉,会觉得自己是比较线性的。其实我们是 10 的时候,大家觉得我们是 1 。而我们现在是 100,别人觉得我们是 1000。我们内部经常在说这个事情,我们其实是被高估了。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如今中国的商业环境里,充斥着对狼性文化的崇拜,但是持续下来整个商业环境并没有因此而变的更美好,看见的是PUA和内卷的盛行,我们的市场边界并没有被拓宽,而是一群饿狼对存量市场的掠夺。所以我理解中,一个优秀的组织的追求是对自己的超越和对市场边界外延性的探索,但这很难,在充斥着急功近利的、对流量红利的追求的泛互联网行业里现在看下来难能可贵。

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如今行业里的产品经理,分析其别的公司或者竞对的产品头头是到,对于自己所在的行业和所负责的产品却知之甚少,习惯了对别人的评头论足,但是确不擅长对于自己产品和用户的分析,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不过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从业者,我认同和理解左晖认为的用户思维、产品思维高于竞争思维的逻辑,但是,竞争思维并不是可以放弃的的事情,对竞争对手的关注和了解很多情况下可以让我们更有效的感知到行业和用户在发生的变化。

追求“真”的定义者

左晖是典型的理工出身的创业者,所以身上具备很强的量化思维,整篇采访中处处可见他对于数据的信手拈来,例如:

如何设计有效的分佣体系上:

左晖:我们内部管控的核心指标叫“单边比”,一张单子有多少边。“边”是我们的一个量词,一个 边就代表一个人,一个参与到交易里的人。你可能想不到,我们在北京做的单边比大概在6,也就是一个单子会有6个经纪人参与到里面,会有6个经济人分佣。

如何理解浏览数据上:

左晖:我们现在一笔成交背后大概1.2万PV。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我们的APP和网站上,消费者浏览过1.2次之后,才会有一笔成交。全行业平均水平是3000PV对一个交易。这大概意味着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链家培养或者聚集了第一批房地产互联网用户,第二个意味着我们生产了第一批可供消费的房地产数据。我们现在基于一个房子的数据规模在50M左右,我估计过不了几年,规模大概会到1G,整体数据规模可能会总1000TB达到1000PB,到那时候,我估计可能会是3万PV转化一个线下交易.

量化思维的背后是对数字的理解,以及对于复杂世界数学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左晖对于所从事的事业的理解,也体现在商业理念中:

左晖:事实上,我们的商业模型决定了,我们在市场非常好的时候,也不会赚那么多钱。但是市场差的时候,我们也没问题。我们所有东西的哲学都是一样的,都要方差小。

我一直觉得,当今中国的商业文明的主流是对理性的追求,而理性最好的代表就是科学,科学是对”真“的追求,因此身居这个商业文明中的企业家也好,产品经理也好更多的都是在努力的追求对现实世界的需求的真实刻画,以能够更好的满足这个世界的需求,进而获找到增长曲线中的最高点。因此我们擅长总结,擅长抽象,崇尚数学,追求最短路径。

但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并不是只有“真”,还有“善”和“美”,一个企业对于“真”的过度追求,确实会在某个阶段获得不错的发展,但是过了这个阶段,若是缺少了对”善“和”美的追求,则会陷入发展一种困境。

以左晖的链家来说,无法否认链家这家公司的伟大,在左晖的访谈中「顾客」和「消费者」也是频频出现。但是我也看到了知乎、微博上对链家的大量的声讨,以及当年链家下的自如因恶意囤房抬价被处罚的消息。

在这里其实左晖也有过主动的反思:

左晖:我不知道别的人是不是这样,我会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没受过什么商业教育。我们自己总是内部在说这个事儿。链家最开始做生意,吃差价。吃差价,很多消费者就找过来。我后来就说,我们吃到差价的那种欣喜是很真实的,消费者找过来,那种愤怒也是很真实的。这种矛盾、这种对抗,来自什么呢?一定是基础的价值观的问题。所以我才会说,我们这容易带人成长过程中缺乏基本的商业教育,特别是商业伦理的教育。很多企业家说初心是什么,我自己不太确定是不是真的这样。

与个人来说也一样,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应该时刻保证在产品的工作中的“真”“善”“美”的平衡,这里有两句话我觉得很好:

「产品经理是满在书呆子和商人却稀缺艺术家的科技行业中融入“美”的人」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科技另一端的人类」

共勉。

伟大的创业者

作为缔造了中国市值排名第一的创业者,左晖在自己的创业方向,企业管理逻辑上均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对于要从事的行业,左晖的逻辑就是“大”:

李翔:你第一次创业选择的是保险,第二次是房产。这两个行业有什么共同点? 左晖:逻辑就是大。我自己没有上升到理论,前一段时间看黑石那个老兄的书,她就说要做一件小事跟做一件大事付出的努力差不多。我当时觉得,要选大的事去做。

对于企业的管理逻辑上,强调以先纵再横:

左晖:我们的企业,有这么几个特点,我觉得都是比较怪异的特点。第一,我们从线下往线上走。第二,我们从慢往快走。第三,我们从重往轻走。第四,我们从低频往高频走。

在这一点上,若是两年前,我估计颇为不解,那是时候,“横”着的公司才是中国零售、互联网行业的佼佼者,但是两年后,整个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流量红利的潮水退去,年轻人开始逐渐躺平的今天,“横”着的公司的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上的问题被逐步暴露出来,而“重”的公司、“慢”的公司、“方差”小的公司逐步的站了起来,并且逐步的开始向平台方向发展,链家如此、京东如此。

我很庆幸自己正在经历着这个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其实促使我们去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当风停下来的时候,如何让自己飞着,或者说,对于社会来说,你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而不是那么急躁的去创造价值。

结束语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左晖先生还在世,那时我甚是钦佩在整个采访中左晖体现出来的豁达和自如。当得知左晖先生去世后才知道,他已经患有癌症5年,由此想到,其访谈中的豁达和自如,以及那种冷静旁观者的心态,有些许应是源自其对自己时日不多的感触,不禁一阵唏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