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诗歌韵律英语教案设计 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2024-06-05 02: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二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2.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教学重点】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教学难点】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中国被称为是“诗的国度”,循着历史的脉络向前追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在这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经典中会讲述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来解读古人心中的爱情。提示:导入形式不限于谈话导入,也可以播放《经典咏流传》中仇海平演唱的歌曲《关雌》以及邓丽君歌曲《在水一方》,从其优美的旋律引入诗歌《关雎》与《蒹葭》的诵读,体会《诗经》音韵和意境的美妙。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二、夯实基础1.《诗经》简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5页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积累介绍《诗经》。PPT展示:《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警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2.夯实基础听读情境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明确节奏。关雎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qiú)。参差(cēn cī)/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yǎo tiǎo)/淑女,寤寐(wù mèi)/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用现代汉语疏通诗意。2.过程安排(1)组内全员通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及难以理解的字词。(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针对圈画出的关键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明确其意思。(3)交流讨论,逐词逐句地翻译,遇到解释不一致的地方各自说明自己的理由,讨论决定最终的翻译结果。(4)选出一位代表,把要翻译的句子朗读出来,再选一位代表,用自己的话把诗意说给大家听。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预设:注释: 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好的配偶。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流:求取。 寤寐: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服,思念。 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悠,忧思的样子。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芼:挑选。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诗意:关雎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蒹葭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4.活动小结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我们已经能够大致理清诗歌的意思,能从《关雎》中感受到君子追求心爱之人那纯真的感情,能从《蒹葭》中体会到追求不得的怅惘与坚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诗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请同学们结合诗意为两首诗歌设计朗读脚本,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符号标记出朗读时应该注意的事项。2.过程安排(1)组内全员自由朗读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标记朗读脚本。(2)小组交流,根据自己对诗歌音韵、节奏和情感内涵的理解进行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的恰当处理,整理成完整的朗读脚本。(3)朗读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然后推选代表在班级进行展示。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预设1:从章节来说,《关雎》第一章写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此为全诗的起兴,音调应舒缓平正,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第二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读时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三章写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一“友”一“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从具体诗句来说,《关雎》首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诗的序曲,要读得平静。“鸠”“洲”“逑”为韵脚,要拖长读,显出音调的回环和谐之美。第二章“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应该语速慢一些,调子低一些,读出似有叹息的心事来。第三章“琴瑟友之”,抒情主人公与心爱的姑娘弹着琴共同娱乐的时候,是很高兴的。这一句调子应该上扬一些,读出一种欢欣愉悦的心情来。同时,“琴瑟友之”的“友”字要重读。预设2:《蒹葭》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应该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字“苍”“霜”“方”要读得饱满。《蒹葭》中的“所谓”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之情。因此,“所谓伊人”的语调要上扬,而最后的“宛”字要重读。《蒹葭》三处“溯洄从之”中的“溯洄”要读得低沉,“从之”要读得怅然,“道阻”停顿要较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且”要重读,读出痛心之感,“长”“跻”“右”,不仅要重读,语调还要上扬。4.活动小结诗歌诵读除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外,还要引导学生还原形象和意境,体悟其中的情感基调,结合诗句的节律音韵,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节律音韵,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受到了《诗经》的魅力,通过解读诗意领会到了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怅惘不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诗歌中独特的手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拓展延伸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意: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借助情境背诵视频尝试背诵这两首诗歌。2.课后作业为两首诗歌寻找合适的配乐,配乐朗诵,录制一段朗诵视频,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律等,上传到班级群分享。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中进行情感渗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板书设计】

《二首》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2.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和优美意境。【教学重点】1.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2.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和优美意境。【教学难点】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诵读并尝试背诵了《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歌,还给它们设计了朗读脚本,课下同学们也为它们寻找了合适的朗诵配乐,哪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呢?生:结合自己找到的配乐,有感情地朗诵其中一首诗歌。朗诵完后同学、老师可以加以点评,互相学习。师:在反复诵读中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这两首诗歌独特的结构美呢?这两首诗重章叠句读来朗朗上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它们的结构特点并分析一下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进入新课学习。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你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2.探究方法(1)选取一首诗歌,诵读诗歌,边读边勾画出诗歌中重复的部分,观察其规律。(2)反复朗诵诗歌,边读边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成果展示预设:《关雎》: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后面的三句基本一样,“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荐菜,左右芼之”。只有三个字不同,“流”“采”“芼”。只有中间第5、6句不一样,“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左右两半都是中间一句句式不同。《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蒹葭》: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4.活动小结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重章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这种形式在当代的歌词中也有不少用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诗歌重章叠句的特点。(二)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比和兴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2.过程安排(1)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理解比、兴手法的定义。(2)小组成员分别自主思考、批注:两首诗歌中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分析这些诗句运用比、兴手法的作用。(3)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梳理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4)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3.成果展示预设1:《关雎》《关维》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雌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的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次章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当主人公求之不得,付出暂时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甚至“寤寐思之”,“辗转反侧”。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预设2:《蒹葭》全诗分三章,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4.活动小结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对比、兴手法是什么,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运用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其实这种手法不止在诗歌中可以运用,在我们日常的写作中同样可以尝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实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句理解比、兴手法及其作用。过渡:两首诗歌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运用比兴手法均塑造了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诵读《关雎》和《蒹葭》,讨论交流,说说读后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详细描述你脑海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1)小组成员自主诵读,用自己的话描述诵读诗歌后脑海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按照自己的理解说说诗歌表达的情感。(2)交流讨论:用较为准确的词语形容诗歌中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用一句话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3)汇报展示: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析。3.成果展示预设1:《关雎》首先,诗歌用“窈窕”一词来对“淑女”进行总体描写,“淑女”文静美好。其次,诗歌用“流”“采”“芼”三个动词描写“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她是那样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最后,采荇的过程其实就是女子择偶的过程:广泛交往——逐个了解——细心挑选。这一过程,足见该女子对待爱情是慎重、理智的。再看“君子”,首先,《关雎》写“君子”的动词有三:“求”“友”“乐”。由这一过程可见,男子对女子爱很深、求很切,求之不得时从不放弃。其次,诗中男子“求之不得”时并未做出过激之事,只是“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就是“君子”的第二个特点——懂得尊重。再次,“辗转反侧”后的“君子”苦思冥想,思考如何博得“淑女”的芳心——“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为了爱情,“君子”甘愿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高雅情趣。其实,男子的行为改变是一面镜子,足以照出“淑女”情趣的高雅。短短三章,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预设2:《蒹葭》读完《蒹葭》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略有不同观点1:《蒹葭》是一首爱情诗,“伊人”就是自己所爱的人,我脑海中浮现出烟波渺渺的芦苇荡中一抹纤细柔美的女子背影。观点2:《蒹葭》是一首理想抒情诗,“伊人”为社会理想,我脑海中浮现出为了理想奋不顾身的先辈们的形象。观点3:《蒹葭》是一首政治抱负诗,“伊人”为贤能的人,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代代名臣大儒的形象。“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这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4.活动小结作者通过诗句为我们塑造了两组鲜明的人物,分别表达了对爱情的真挚追求以及对心中所求的执着。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的人物形象及情感。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深入分析了诗歌所采用的手法及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五、拓展延伸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翻译: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亩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2.课后作业诵读《诗经》中其他诗歌,读出节奏与感情。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中进行情感渗透。【板书设计】诗经二首四言成句,节奏明显。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比兴手法,情感婉曲。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