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诗歌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诗歌对现代人的影响 浅谈白居易诗歌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浅谈白居易诗歌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2024-04-17 23: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对日本文学影响最大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浅析白居易以及其诗歌在日本的地位、诗歌的接受情况、被接受的原因;从渊源学的角度分析紫式部《源氏物语》渊源。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日本文学;《白氏文集》;《源氏物语》

前 言

日本学界向来与中国交往密切,尤其是在中国隋唐时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繁盛时期。日本的遣唐使积极吸取中国隋唐时期的先进文化,并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广泛的学习、接受以及模仿,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尤其是他的《白氏文集》,为此在日本学界形成了“白居易热”,白居易诗歌也成为了日本学界最受欢迎的唐代诗歌,影响了日本众多文人及其作品。

第一章 日本对白居易及其作品的评价

白居易是中国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魔”,对当时国内的一批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掀起新乐府的创作思潮,然而他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国内,而且影响到了当时与唐代来往交流十分密切的邻国——日本。

日本社会对白居易本人及其作品评价极高,在中国的白居易的墓园,有纪念碑记载道“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1]白居易被称赞为“举国敬仰的文学家”,可见其对日本文学成就的贡献之大、影响之深。

除此之外,村上天皇第六皇子具平亲王有诗云“韵古潘与谢,调新白将源”,[7]指的就是白居易和元稹,更是直接在诗文中诗文中称赞道“古今词客得名多,白氏拔群足咏歌。思任天然沈极底,心从造化动同波。”[3]可见白居易的文集在他心目中是超群绝伦的,也是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

第二章 《白氏文集》引领日本的“白诗热潮”

根据历史资料《文德天皇实录》中记载,白居易的诗歌最开始流传到日本的是大宰少贰献给仁明天皇的《元白诗笔》,为此大宰少贰还擢升了爵位。[1]白居易的诗歌传入日本后,由于日本人对白居易以及其诗歌的推崇,在日本近四百年的平安时代,形成了以日本皇家为首在日本社会形成了“白诗热”,众多日本诗人学习模仿乃至改造白居易的诗歌,展开众多诗作聚会沙龙,“白居易现象”席卷了日本的文学界。

虽然传入日本的诗歌很多,但是影响最大的,传播最广的是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在平安时代的初期,嵯峨天皇就珍藏了《白氏文集》,嵯峨天皇本人也擅长诗歌创作,曾经针对白居易的诗进行吟歌酬唱,显示风雅,促进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传播。

也正因如此在嵯峨天皇时期,日本汉诗文的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汉诗人受到白居易的影响颇多,最早对白居易的诗歌俳律进行学习模仿的是日本著名诗人菅原道真。之后当片假名开始发展,日本和歌成为主流之时,也从白居易的诗歌中吸收养分,化用白居易诗歌中的诗句。此外平安时期的第60位天皇醍醐天皇也曾在诗文《见右丞相献家集》中表达自己平生最爱的就是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在天皇的推崇下,皇宫中的妃子也会有女官进行讲解学习《白氏文集》,例如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在一条天皇时期担任女官的时候,就有为天皇的妃子彰子讲解汉籍,其中就包括《白氏文集》,不仅如此举国上下都会耽读《白氏文集》,以此诗歌集为楷模,为此推动白居易诗歌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章 日本对于白居易诗歌选择接受情况第一节 对白居易诗歌题材类别的选择

白居易的诗歌一般来说被分为四类,分别是“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言诗”,然而在日本广为接受和流传的是白居易的闲适感伤诗。

白居易的闲适感伤诗着重抒发的是个人的心境,在于表现内心的优游自适和娴雅生活,具有着闲逸清雅的情趣。这类诗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正所谓“独善之义”,展示出对人生的知足自在、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寄情自然的超脱情怀。当然也有部分闲适诗是描写生活里的琐事和衣食俸禄。正因如此,与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趣想接近,于是被日本诗人所接受,并且对其进行模仿。例如,日本的近代诗人石川丈山推崇汉诗,受白居易的影响,诗作亦有闲适之情。岛田忠臣和菅原道真的诗作的题目和内容也多化用字白居易的闲适诗,比如岛田忠臣的《田氏家集》中的《夏日纳凉》[1]化用白居易诗歌中消暑方式,记录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而且这首诗歌还包含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现日本对于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与白居易闲适诗中对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的细节关注是相类似的。

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感伤诗是交织在一起的,感伤是对外界事物有所感受,抒发自己的悲凉感慨。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属于感伤类叙事诗,其中杨贵妃形象的具体描绘、对爱情缠绵悱恻的叙述以及其典雅优美的语言对日本文学界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中的故事情节,当铜壶帝失去爱妃的心情与唐玄宗失去杨贵妃的心情就十分的类似,笔意缠绵,情感浓厚;而日本的《杨贵妃传》长篇历史小说,则对其进行了流变,使之具有日本特色。

而与政治紧密相关成就更高的讽喻诗反而太不受日本人的欢迎,最为典型的就是菅原道真注意到了白居易的讽喻诗,学习“诗以言志”的特点,注意到诗歌与事实的结合,形式为内容服务,诗的深度有所提升。但是他的讽喻诗又大大不同于白居易的讽喻诗“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冤屈,这与他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境界相关联,他的生活经历不足以让他对下层百姓产生浓厚的情感。

日本著名学者铃木修次在《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中如是评价白居易诗作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历史上对日本文学影响最大的是白居易的诗,日本人最热爱他的诗,这是因为白居易的诗里很少有‘讽喻’,主要是‘闲适’和‘感伤’。可以说,日本人一般不喜欢带有讽喻或讽刺的作品。”[2]可见,日本文学对白居易文学的接受其实是脱离政治的,主张文学与政治分开,不具备批判性而是具有着与白居易政治教化功能所不同的文学纯粹性。

第二节 对白居易诗歌格式韵律的接受

日本文人还注重对白居易诗歌格式韵律的学习,为此还促进了日本文学体裁的新发展。比如菅原道真就是其中之一,他还学习了白居易诗歌中的行文构思,例如他所写的《寒早·十首》就是属于白居易的《春深·二十首》的“仿体诗”,[5]他所撰写的《菅家文草》《菅家后集》集中体现了他受到了白居易诗歌的影响。

与元稹白居易同时期的日本的空海和尚遍照金刚,为了方便学习近体诗,作《文镜秘府论》共六卷,详细的论解诗歌的修辞,研究平仄和对仗,为日本的律诗者提供学习的方法。比如正名对,白居易是这么说的:“一曰正名,天地、日月是也。”但是空海和尚给出了更加详实的解释,表明最开始学习作文章,先要学会正名对,然后在正名对的基础上学习其他的对仗方式。

日本的和歌也是受五言诗和律诗的影响上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了日本的“音数律”,以俳句的短诗形式来展示白诗的内容,和歌代表“六歌仙”基本上都会学习化用白居易的诗句,但是俳句会受到“季语”的限制,这与前文提到的白居易的闲适诗又有相联系的地方,这些代表季节的词语就类似诗歌中的季节意象,与自然事物、景观相通。比如白居易感伤诗中常见的“残花、暮春、悲秋、月夜”,就对日本的意象学习带来灵感,比如道元和尚这句“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皑皑寒意加。”体现的就是四季中简单却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学习白居易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日本文人还会表现自己对意象的独到理解和感受,结合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趣加以改造,比如将白居易感慨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诗句与日本民族“物哀”。

第三节 对白居易诗歌内在思想——佛、道二教的接受

结合日本对于闲适感伤诗和诗词意象的选择,可以得知其中根本的思想选择是佛、道二教的思想核心。比如白居易呈现出来的“知足常乐、优悠自适、悠闲淡泊”便与佛教心境相通,体现的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态度,追逐个我,呈现真我。而白居易风格的转变主要是由于他在政治仕途上遇到了挫折,从而转向“独善其身”的理想愿景。日本本身对佛教就有着强烈的信仰,为此有关佛、道二教的诗歌更容易被日本文人所接受,比如:日本的“物哀”审美意趣也来自佛教的“人生无常”“四大皆空”的佛教观念,“幽玄”“侘寂”的空寂、深远、不完整也跟道教的空寂残缺相通。当然究其根本与日本当时的贵族社会由盛转衰的内在矛盾以及贵族堕落奢靡生活、空虚消沉的思想紧密相关。

第四章 白居易诗歌被日本接受的原因第一节 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中国的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十分的繁盛,而且各方面成就都在世界的顶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对于世界的其他国家有着极大地吸引力,再加上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和开明开放的国家政策,中日交流成为可能,日本与隋唐文化交往密切,先后派遣十数次大规模遣唐使团、留学生以及僧人前来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文化,将中国诗词读本广泛收集带回日本,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就是其中之一。前文提到的日本的空海和尚,他于唐贞元二十年开始前来中国留学,留学期间与中国僧徒、诗人有友好交往。这些遣唐使前来中国学习交流极大地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进入繁盛时期。

第二节 日本民族具有汉文化基础

日本的文字、文化与中国的文字文化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日文本身就具有中文汉字的特征,自觉接受中文汉字,而且日本的读音创造是选取读音相近的读音,可以直接通过日式发音来阅读汉字,帮助对汉字的学习,从而通过音训来阅读诗歌。同时日本朝廷重视对汉文化的教育,在奈良时代、平安时代,日本的朝廷在京城设大学寮,地方上设国学,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汉文教育体系。[8]汉文教育的基础有利于帮助日本民族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和理解。

第三节 日本皇室、贵族对白居易诗歌的推崇

《白氏文集》在日本皇家和贵族之间广为接受和流传,并且争相学习。嵯峨天皇就珍藏了《白氏文集》,醍醐天皇曾感叹道:“吾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 日本文曲星菅原道真也在其《菅家文草》中提及:“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1]而嵯峨天皇开始,宫中就针对《白氏文集》展开侍读。从嵯峨天皇开始,便在宫中设置《白氏文集》的侍读官。学习儒家经典和白居易的诗文成为天皇的必修课。[1]

由于皇室的喜爱,以及对白居易诗歌的大力推崇,宫中大臣也需要吟诵白诗,还有专门进行白诗吟咏的官职,这些评价和举措促进白居易诗歌接受在日本的成熟。

第四节 日本王朝发展与白居易的时代经历相类似

白居易出生在乱世,经历了唐朝由繁盛转衰落的历史阶段,而且他在政治仕途上也遭受了挫折和打击,这些起伏的经历与感触都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得以表现。

而白居易诗歌最为流传的日本平安时期,日本上层贵族社会也同样如此。虽说初期处于贵族的繁盛时期,然而繁盛的表面矛盾横生、危机四伏,贵族之间勾心斗角,贵族的利益和权利也开始流逝,所谓的贵族阶级在生活上极度奢靡同时精神世界又极度空虚,争夺权利沉迷女色,整个贵族社会踏上了历史发展的下坡路。于是白居易诗文中那种悠闲淡泊的情调、超脱情怀成为了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

而且白居易即使仕途不如意,但晚年生活却悠然自在,这种“独善”的人生理想,也是日本贵族阶级所追求的。

第五节 日本的审美意趣与白居易的思想相契合

由于日本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海啸频发,日本的生存环境具有极度的不稳定性,人们的生命随时会受到致命威胁,很多时候生命就在一瞬间变为虚无,这些让日本人对自然有着崇高的敬意,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无常。所以日本对于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喜爱之情,形成“物哀”美的独特审美意趣即对物体消逝瞬间艺术美的追求。这种对客观外物对主观情感的影响,从而引发内在精神的感伤之情与白居易的感伤闲适诗的自然追求和审美情感是相契合。[5]

此外,日本民族对于佛教思想的推崇正体现了他们对于生命无常的的认知,以及他们对于摆脱现实苦难,追求生命解脱的理想。而白居易的诗歌也满含佛教的心境,这直接促进了日本文人对白居易作品的喜爱。

第六节 白居易诗歌本身具有有利于流传的特点

白居易诗歌尤其是闲适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有着平易浅近的语言,而且内容通俗易懂,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可谓见之者易谕,闻之者易晓,因而特别适合平安时期缙绅诗人的口味。[4]另外白居易的诗歌众多,诗歌中包含的材料取材自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自然景观到生活琐事,皆可成为题材,再加之白居易本人善于整理,整理成册的诗歌更有利于对外传播。

第五章 紫式部《源氏物语》的白居易诗歌渊源第一节 思想和人格的渊源

紫式部生活的时代是日本的平安时期,她的生活场景主要是在宫廷,贵族的生活经历为她描写宫廷生活提供了最基础的材料,是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同时正因为她出生在贵族家庭,父亲和兄长都是有名的歌人,紫式部从小就跟随善于汉诗和和歌创作的父亲进行汉诗学习,为此紫式部对于中国文化典籍是有所涉猎的,在这期间便接触到了白居易的诗文以及佛家经典,这些知识的学习成就了紫式部的学识与才气。

然而紫式部的婚姻生活却是充满变故的,早期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备受丈夫藤原宣孝的喜爱,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但是这样的幸福生活却十分短暂,丈夫的去世造成了紫式部后面凄凉的寡居生活。

婚姻的不幸福也间接促进了紫式部才华的发展,职业生涯的发展,紫式部进宫成为女官,在此期间由于需要给一条天皇的妃子讲解汉书和古籍,紫式部对于白居易诗歌的学习更加深刻,影响也逐渐加深,这样的经历让她对于皇宫生活、宫廷内幕更加熟悉。

这样的人生经历塑造了紫式部的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自己婚姻的不幸,皇宫婚姻的阴谋、婚姻制度的血泪,让紫式部所写的《源氏物语》中的众多女性不再将自己寄托于婚姻家庭,而是出家弃世,皈依佛教,遁入空门,以此表达自己的悲凉感叹,追求“人生无常”和“彼岸世界”,走向“无欲”和“解脱”。

第二节 内容和题材的渊源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题材选取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悲剧。《长恨歌》是对爱情的悲伤,《源氏物语》是对失去爱情的悲叹,虽说都是写爱情,但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仅是爱情的歌颂,而且还有对政治的批判讽刺,是爱情悲剧同时也是历史悲剧。而《源氏物语》在主题上主要是集中在“情”,更具有日本审美的纯粹性。

故事情节上也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相似,而且多出借用化用白居易诗歌中的典故,比如提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幸导致朝廷的不满的例子来体现朝廷政治的相似性。此外还大量引用白居易诗歌,在对人物形象描写塑造上也引用了对贵妃的诗句描写。书中写到:“诗中说贵妃的面庞和眉毛似“太液芙蓉未央柳”固然比得确当,唐朝的装束也固然端丽优雅,但是,一回想桐壶更衣的妩媚温柔之姿,便觉得任何花鸟的颜色与声音都比不上了。”原本形容杨贵妃花容玉貌的“太液芙蓉未央柳”,在桐壶帝的眼中跟自己心爱的宠妃桐壶更衣相比显得那么单薄,以此来凸显桐壶帝的用情之深。[3]

第三节 艺术形式的渊源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在场景、人物形象、社会生活的描写上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而且前文提到重视“情”这一核心,呈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与白居易诗歌“根情,苗言”相符合,但是白居易诗歌中的讽喻意味,形成了具有“物哀”美学的写实小说,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

结 语

日本文学对白居易及其诗歌的评价很高,这源于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尤其是《白氏文集》被广泛的接受和传布,在日本文学界形成了“白居易现象”。白居易诗歌被日本文学界所接受的主要是白居易的闲适感伤诗、诗歌的格式韵律以及佛、道二教的思想,为此日本发展了具有独特审美意趣的汉诗、和歌等。从白居易诗歌被接受的原因来看,在日本兴起“白居易热”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存在,而是有所渊源的,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就是受到白居易诗歌影响的典型代表。

参 考 文 献

[1]雷雅杰.日本平安文学对白居易的接受研究[D].山西大学,2021.DOI:27284/d.cnki.gsxiu.

[2]黄周.日本平安文学对白居易诗作的选择[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37(06):63-67.

[3]谢东芹.白居易诗歌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8):74+76.

[4]肖瑞峰.白居易与日本平安朝诗坛[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04):70-77.

[5]王雅楠.浅议白居易对日本平安文学的影响[J].职业时空,2010,6(07):138-139.

[6]詹志和.中国诗人白居易与日本文学中的唯美、感伤风格[J].文艺研究,1992(04):44-53.

[7]王丽娜.中国古典文学在世界各国翻译出版系列研究 唐诗在世界各国的出版及影响(上)[J].中国出版,1991(03):52-56.

[8]徐臻.论唐诗在日本传播的历程及文化意义[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2,14(06):136-140.

(2023.06.01《比较文学》作业存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