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旧时月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诗中幽禽指的是谁 张鸣:旧时月色

张鸣:旧时月色

2024-01-04 00: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张鸣 三联学术通讯

在现代人看来,宋朝是一个评价两极、让人有些“疑惑”的朝代。一方面,由北宋到南宋,江山不整、“积贫积弱”,历史的书写伴随着国仇家恨、仓皇北顾;一方面,两宋之际文化昌明、思想活跃,在士人政治与人文艺术诸领域都极富特色,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一个“弱势”的王朝,如何达到陈寅恪先生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境界,当真引人深思。

本周“三联学术通讯”围绕“宋朝”这一热门话题,推出四期音频专辑。分别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邓小南老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鸣老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江湄老师,从宋代政治制度、宋词审美、理学五子和士大夫风气这几个不同角度,为大家呈现一个层次丰富、滋味醇厚的宋朝。

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退休前曾讲授“中国文学史(宋元明清)”、“宋诗研究”、“唐宋诗词名篇精读”、“苏轼研究”、“宋代作家研究”、“宋元文学史专题研讨”等课程。曾被评为北京大学第四届“最受学生爱戴教师”、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届“十佳教师”。

旧时月色

姜夔《暗香》《疏影》词的情感书写

主讲人丨张鸣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旧时月色:姜夔〈暗香〉〈疏影〉词的情感书写》,想和大家讲讲我读姜夔两首非常著名的咏梅词的体会,顺便说说阅读宋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姜夔是南宋中期著名的大词人,大约生于公元1155年,卒于1209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一生不曾做官,转徙江湖之间,因人品清高,多才多艺,兼工诗词,擅长书法,又精通音乐,因此受到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尤袤、朱熹和萧德藻等人的推重,虽然终生布衣,但名气很高。

左:溥心畬绘《姜白石先生像》

右:姜夔小楷代表作《跋王献之保母帖》

姜夔歌词有八十多首流传至今。他是著名的音乐家,他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词带有音乐旁谱,这是流传到今天唯一可靠的一组宋词音乐作品,非常宝贵,十七首中有十四首是姜夔的自度曲,就是他自己谱曲填词的作品。我们要讲的《暗香》《疏影》两首词,都是姜夔著名的自度曲。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最初叫“曲子词”,在唐宋时代是用来歌唱的。作为音乐文学的一种形式,词的艺术内容包括了音乐、文辞和演唱三个因素。词的音乐和文字文本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演唱,则意味着一首词没有最终完成。词的传播,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文字阅读,一是演唱听歌。在宋代,通过唱来传播,通过听来接受,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宋人甚至说,“长短句宜歌而不宜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词和音乐的关系,比较复杂,这里不可能详细介绍,只简单说一点,就是从词的体式上看,音乐塑造了词的基本形貌,包括形式和审美两个方面。词有丰富的词调,每个词调都有独特的形式,这些都是由音乐曲调决定的。因为配合音乐的关系,词的艺术表现、传播接受,都得到音乐的辅助,在文字本身的优美之外,还附加了音乐的优美,于是词的抒情力量也就更加突出。在一般情况下,词的写作是按照乐曲的声律填写歌词,也就是所谓“倚声填词”。中唐刘禹锡《忆江南》有小序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就是“倚声填词”最简要的说明。到了宋代,“倚声填词”仍然是歌词写作的主要方式。当然,所谓“倚声填词”,是一个大致的说法,主要是说明依照一个曲调的旋律或者按照一个曲调的乐句格式填词这样一个事实,至于具体如何根据曲调或词牌格式“填写”,则可能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不能一概而论。不妨举例看看下面几种“填”法。

第一是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擅长写作歌词,因此当时的教坊乐工,每每创作了新的曲调,都要去求柳永填上歌词。这就是柳永词集中许多新词调的来历。这是“倚声填词”的一种方式,为乐工创作的新曲调填词。

第二是江邻几《嘉祐杂志》记载了北宋仁宗朝诗人梅尧臣说的一件事,有个教坊人家在市场上买盐,在包盐的纸角上发现了不知什么人写的一支曲谱,于是就把它整理成了一个词调,因为曲谱是在包盐的纸角上发现的,于是就取名叫《盐角儿》。大概是梅尧臣把这个词调推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为这个曲调填写了歌词。后来还有苏轼的学生晁补之也填写过《盐角儿》词(参见王灼《碧鸡漫志》引《嘉祐杂志》)。

第三是北宋元祐年间,苏轼在定州任职时,官府举行酒宴,官妓在酒宴上歌唱柳永《戚氏》词,并求苏轼用《戚氏》词调另外填写一篇,正好苏轼正在和座客谈论穆天子的故事,于是“资以应之,随声随写,歌竟篇就,才点定五六字尔。坐中随声击节,终席不间他辞”。这就是苏轼《戚氏》词的来历。这件事是苏轼的学生李之仪亲身经历并记录下来的,应该可信。李之仪是为了说明苏轼的才华之高,临场就把一个神话传说故事写成歌词,而且是“随声随写”,一边听歌妓的演唱一边按歌唱的曲调填写,所谓“随声随写”,这又是一种填写方式,正好说明了所谓“倚声填词”的“声”是指什么。

第四是南宋末年宋理宗时,一个秋天,宫廷宴会赏花,教坊乐妓唱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劝酒助兴,理宗听了不高兴,说“愁闷之词,非所宜听”,于是命人重新填写一首“快活《声声慢》”,没用多久词就填好,教坊乐妓拿到歌词就在赏花酒宴上齐唱出来了,这也是依原来的曲谱而填写,不过内容、情绪都不同了。这个故事说明到南宋末年,“倚声填词”的方式也依然没有改变。

第五就是姜夔的一条材料。姜夔作有一首《玉梅令》词,也是《白石道人歌曲》中带有曲谱的一首词,不过这首《玉梅令》却不是姜夔的自度曲,小序中说:“石湖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范成大家乐工制作这首词的曲谱,不过只有曲调没有歌词,因此范成大命姜夔为这个曲谱填上歌词。姜夔填写的《玉梅令》歌词是这样的:

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锁、旧家亭馆。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

公来领略,梅花能劝。花长好、愿公更健。便揉春为酒,翦雪作新诗,拚一日、绕花千转。

这是咏梅、赏梅的主题,就是姜夔为一个现成的曲谱填词的例子。

以上举了几种“倚声填词”的方式,主要是为了与下面要讲的自度曲对照。

姜夔这首《玉梅令》,和他的《暗香》《疏影》一样,都是应范成大之命而作。不过《暗香》《疏影》是姜夔的自度曲,曲谱和歌词都是姜夔所作,就创作方式而言,《暗香》《疏影》和一般的“倚声填词”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也是姜夔作为精通音乐的词人在歌词创作上比较独特的地方。

姜夔所作之词多收入《白石道人歌曲》(又称《白石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两首词。词有小序: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小序讲到了这两首词写作的缘由。辛亥之冬,是南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的冬天。石湖,是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他曾经担任过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也算是很高的官了。后来因病辞职退居故乡石湖。这个小序的大意是说:辛亥年的冬天,姜夔冒雪到石湖拜访范成大,住了一个月,范成大约请他写作新词,并配上新的曲谱,于是姜夔写了这两首作品,范成大很欣赏,把玩不已,命他家的乐工歌妓练习演唱出来,音节和谐哀婉,于是命名为《暗香》《疏影》。这个小序交代了两首词的由来和写作的方式,顺便也评价了风格特点:“音节谐婉”,这是总体上评价两首词的音乐风格和歌词内容情调,并不仅仅是针对文词而言的。小序还特地说明了两首歌曲的命名。这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用《暗香》《疏影》为这两首歌曲命名?

我们知道这两个曲名出自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诗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这两句诗,从水边之影和月下之香写梅花的姿态和神韵,突出梅花的清幽高洁之美,使梅花获得了象征高洁人格的意义。因此这两句诗在宋代名气非常大,从北宋到南宋,众口一词,评价极高。如欧阳修《归田录》说:“(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评诗者谓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也就是说,这两句诗之好,是当时评诗者的公论。南宋王十朋评价说:“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还有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甚至说:“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就是说,没有林逋的话,甚至连“梅花”也不会存在了。南宋女诗人朱淑真也对这两句诗推崇备至,她在诗中评价道:“当时寂寞冰霜下,两句诗成万古名。”此外,南宋诗僧居简在一首凭吊林逋的诗中说:“名字不须深刻石,暗香疏影满人间。”可见两句诗影响之深远。理学家朱熹甚至说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十四个字谁人不晓得!”可见,在姜夔生活的南宋中期,林逋咏梅诗的“暗香”“疏影”两句,不仅已经成为咏梅的经典,而且可以作为梅花的代名词,甚至可以作为林逋本人的名片,在诗坛和社会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姜白石用“暗香”“疏影”命名自己创制的歌曲,不仅标示了歌曲的主题,同时还把林逋原诗对梅花清幽高洁之美和对人格精神境界的赞颂,赋予了词调。需要注意的是,《暗香》《疏影》的命名,并不是单指曲调或单指文词的主题,而是对音乐主题和文词主题统一的完整作品的命名。这和一般选取一个词调“倚声填词”写成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

这篇小序,还提示了一个问题:《暗香》《疏影》其实是同时、同地、为同一目的而作,具有同一的写作动机。两篇作品,虽然艺术方法有很大区别,但应该视为主题上互有关系的姊妹篇。除了咏梅的动机相同,寄托的情感内容也互有关联。因此在解读这两篇作品时,应该联系起来分析词中的情感内容。

下面先读《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一首虽是咏梅,但和一般咏物词不同,用笔的重心并不在梅花本身,而是借咏梅抒发相思怀人的情愫。姜夔年轻时曾经游历合肥,在合肥有一位恋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分手,他的好多歌词都与这一段恋情有关。夏承焘先生认为“《暗香》《疏影》作于辛亥(1191)之冬,正其(姜夔)最后别合肥之年”,“时所眷者已离合肥他去”(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49页)。这一年,姜夔大约三十六、七岁。故知词中情愫与合肥爱情经历有关,词中梅花只是抒情的中介,写梅花都是为了书写逝去的一段旧日爱情,怀念已经难于再见的合肥恋人。因此,词中写到梅花,都和相思的情怀有关。既是写梅,更是写人,写情。梅与人双绾,用笔的重心是与人有关的旧日赏梅情境。

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上片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即以回忆的姿态开篇,用一个清雅优美的场景,将旧时的美好定格,场景的清雅优美,正是暗写恋人的清雅优美,写当时爱情的清雅优美。而且还写出了现在对旧时感情和恋人的深切怀念。“几番”二字则提示了情感和时态的几个层次。“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还是回忆,引入所忆之人,“玉人”,这里暗指合肥恋人。化用了贺铸《浣溪沙》词“玉人和月摘梅花”的句子,回忆与恋人月下赏梅的往事,用笔的重心从赏梅转到了“怀人”,因此这句的“玉人”是一个关键的意象,以下凡是写到梅花的用笔,都有“玉人”的影子在。接下去从回忆转到眼下,“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何逊是南朝诗人,曾经在扬州写过一首有名的《咏早梅》诗,还有一首《咏春风》诗,所以说他是“春风词笔”。词人这里以何逊自比,形容自己年纪已老,早已经没有何逊一样富有才华的文笔。这其实是自己多年没有咏梅,没有写作怀念“玉人”的作品的托词。从这句可见他心情之颓唐。不过呢,人忘了梅花,梅花却没有忘记人,“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梅花把它的冷香,送到了席上,勾起了词人对旧时梅花往事的怀想,这就进一步引出了下片对人的怀念。

下片还是围绕“忆旧”,转而写对逝去的爱情的眷恋追忆。“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几句,先写自己与对方已不可能再见,当时他“所眷者已离合肥他去”,甚至不知去向何方,因此会有“江国正寂寂”的沉重感叹,也可知绝望之深,但人的悲伤却从侧面写,“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悲伤哭泣的是酒杯,深刻怀念往事的是红萼,都是从侧面写,其实都是自己的心情。接下去“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几句 ,写西湖千树梅花之美景,镜头感非常强,场景的美丽也非常鲜明,可是这样的美景之所以让人 “长记”,则是因为当年曾与恋人携手共同游玩欣赏,因而印象深刻。这是属于他们两人的美景,可是如今,人却不知去向何方,看见梅花,不禁悲从中来。更何况梅花也要凋落了,“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这个结尾,表面是说何时还能再见,似乎还有希望,但真正意思却是说不可能再见了!下片缠绵悱恻不能自已之情,在最后结尾处以绝望的感叹和遗恨收结,表面的处理似乎是冷静的,内在却是刻骨铭心的悲痛。

银鎏金梅梢月纹盘

梅梢月纹是宋元时器物上常见的纹饰

总之,这首词表面上是咏梅花,但用笔的重心却是咏和旧时赏梅有关的“玉人”。不妨说,这就是一首“忆旧”,回忆“旧时爱情”的词。在处理“忆旧”的情感内容时,有两点个特点非常鲜明:

一是时间结构的转折跳跃。词中“旧时”“几番”“而今”“怪得”“几时”等语词和句子,以时间的转折写心理的变化。而时间因素的强调,又突出体现了这首词的“忆旧”的情感取向。

二是具体的艺术处理,将人与事相关联,将情感和情境相关联。“旧时月色”三句,“唤起玉人”二句,“长记曾携手处”三句等。不仅有人,有事,还有感情寄托。回忆总是随着事情和情境的再现而再现,相似的情境和事情,会勾起人的回忆,或者说,对旧时情感的回忆,往往会与具体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对曾经经历过的人而言,一旦旧时场景再现,与之相联系的一段情感也会随之出现。这个现代心理学阐明的道理,古代诗人词人早就应用在他们的作品中了。而姜白石的这一段旧日感情经历,虽然早就消逝在历史的深处,但经过文学的书写,却获得了恒久的生命,以致八百多年之后,我们还能通过作品体会到作者的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暗香》采取了以梅为中介的方式处理咏梅和情感书写的关系,梅花本身并未作为刻画的对象,字里行间的主角,其实是那位回忆中的“玉人”。而且,在《暗香》中,梅花是梅花,玉人是玉人,梅花只是引起词人忆旧的中介物。不过,咏梅之作而不正面刻画梅花,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就有了《疏影》。如上所言,《暗香》《疏影》是同时、同地、同一目的而作,具有同一的写作动机。两篇作品,虽然艺术方法有很大区别,但应该视为主题上互有关联的姊妹篇。除了咏梅的动机相同,寄托的情感内容也互有关联。和《暗香》不同的是,在《疏影》词中,梅花具有了自身的形象,而且具有人格,咏梅本身也就寄托了对“玉人”的怜惜和爱恋。

下面来看《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疏影》开篇:“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苔枝是长满苔藓的古梅枝。缀玉,形容像玉一样雅洁的梅花点缀在枝上,梅枝上还栖息着一对翠禽。这几句犹如摄影,镜头直接对准梅枝梅花,直接刻画梅树的古意和梅花的雅洁,一对翠禽同宿的象征意义也很明显。和《暗香》以回忆开篇不同,这个开篇基本规定了《疏影》的书写角度是正面刻画和象征暗示。但正面刻画却是用典故间接实现的。“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这几句语出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化用杜甫《佳人》诗,不仅写了梅花的高洁孤独,而且把梅花直接比作了“佳人”。下面的几个典故都和女性有关。“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这几句,昭君,指王昭君。胡沙,指塞外沙漠。江南江北,指汉朝的故乡故土。佩环,指妇女佩带的饰物,借指王昭君。这几句也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的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借用杜甫诗句,用历史上著名的美人王昭君比喻梅花,但这又不是一般的比喻,而是说王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化作了梅花。这个写法是这首词的一个关键点,意义放到后面再说。

接下去转到下片,仍然接着用典故形容,但意思转而写梅花飘落的悲哀。“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三句,用梅花飘落南朝宋寿阳公主额上,拂之不去,宫人竞相仿效,因而成为梅花妆的故事,这几句点出了梅花开始飘落。接下去“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盈盈,形容仪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借指梅花。金屋,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这三句是说眼看梅花飘落,不要像春风那样不知顾惜,要像爱惜美人那样爱惜它,以金屋藏娇之心来对待它,这里和开头“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相呼应,隐含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接下去“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还”字在这里是假如、如若的意思。玉龙,指笛子。玉龙哀曲指笛曲《梅花落》。这两句意思承接上面,是说要爱惜梅花,如果等到梅花飘落,哪怕只有一片随波流走了,却又抱怨是笛曲《梅花落》吹落了梅花,那时就晚了。“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是说等到梅花真的飘落随波流走了,那时才想起来去寻觅梅花,就只有在小窗内的横幅(梅花图)上才能看到了。

这是《疏影》一首的大致意思。

《疏影》咏梅,写法明显不同于《暗香》。《疏影》词中之梅,明显有恋人的影子。这与词人写法有密切关系。词中刻画梅花的各种典故,都是美人故事,用历史上美人故事比拟梅花,把梅花人格化,精神化,梅花也因此成为思念中的恋人的象征。与《暗香》合看,即可知作者用意。如前所述,这两篇作品是姊妹篇,《疏影》中梅花所象征之人,正是《暗香》中所追忆的那位“玉人”。

南宋 扬无咎《四梅图》,故宫博物院藏

呈现了梅花含苞、待放、盛开和残败的变化过程

《疏影》咏梅,最明显的手法是以历史上各种美人故事,刻画梅花,从梅花的幽独写到梅花对故土的眷恋,再写到梅花的飘落。以美女故事写花,是诗词中常用手法,咏物词中更是多见,比如苏轼《水龙吟》咏杨花,周邦彦《六醜》写蔷薇等。《疏影》的写法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又有独特的创新。关键在“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几句,用昭君故事,说梅花是昭君魂魄归来所化。这个写法不同于一般的比喻,也不同于一般的用典,其特殊意义,在于将梅花想象成历史上特定的美人所转化,于是梅花和这位特定的美人就具有了互文的关系,这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使梅花获得了人的生命和神韵,并且有了具体的美感形象和性格。历史上昭君出塞和亲的悲剧命运、思念故土的执着,孤寂幽独的情怀,种种因素,都因此而凝聚在梅花意象上了。这个写法确实非常独特,但这种写法,其实是受到北宋诗人苏轼和黄庭坚诗歌的启发,当然,这种写法在词中是很有新意的。我们不妨来看看苏轼和黄庭坚是怎么写的。

苏轼在黄州时有一首咏酴醿花的诗,有这么几句:“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绝巘。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意思是说古代吴国故宫所在地方,埋着吴国的宫女,在微微月光的夜晚,似乎还能听到从山脚传来的歌舞音乐的声音,宫女们的美丽,化入了酴醾花,因此千载之下花还能这么清幽婉丽。这是说酴醾花是吴国故宫中埋葬的宫女们的魂魄所化(见苏轼《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萨泉见饷二首》其一)。

苏轼的这种写法,在咏花诗中是非常有新意的。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也有一首咏水仙花的诗,也用了类似的手法。黄庭坚诗说:“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诗用曹植《洛神赋》描写洛神的句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意思是说水仙花是洛神的魂魄变成的,这样写,比苏轼的写法更进一步,让水仙具有了洛神的轻盈美貌和哀怨悲愁的感情色彩,在咏花诗中也十分独特而耐人寻味(见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对比之下,《疏影》中昭君魂魄归来化作梅花的构思,明显是借鉴了苏轼和黄庭坚诗歌的写法,尤其与黄庭坚的写法更接近。这样的写法,比一般单纯比喻的写法推进了一层,花为具体有名有姓的美人魂魄所化,花也就获得了和这位具体的美人相近的命运特点和感情特点。具体说,就是,因为这个写法,《疏影》中的梅花,就获得了和昭君相近的悲剧命运和孤寂幽独的内在感情。这是解读这首词应该特别注意的一点。

《疏影》一首,审美意趣也很体现姜夔的精神面貌。这首词上阕末尾说“幽独”,下阕末尾说“幽香”。都有“幽”字。这正是体现词人审美追求、寄托人格理想的关键字。一方面,清幽,幽远,幽独,幽香,就是姜夔记忆中的恋人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词人审美理想的体现。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暗香》《疏影》作为姊妹篇的关系。

一,就命题而言,“暗香”这个意象并无形貌,着眼在于内在的精神情趣,《暗香》一词写内在相思怀人情愫与之相谐和。“疏影”意象则是视觉的形影,有外在形貌,故《疏影》一首着重以各种典故刻画梅花优美的姿态、形貌以及惹人怜惜的特点,抒发对梅的怜惜爱恋,借以表现对旧日恋人的怜惜爱恋之情。

二,两篇作品文中言外隐然有一位幽独的佳人,《疏影》中的梅花所象征之人,正是《暗香》所追忆的那位曾“几番”与作者月下赏梅的“玉人”。

三,两篇作品的审美意趣,《暗香》在“香冷”二字,着重点在旧日情境的渲染,《疏影》的意趣在“幽独”二字,着重点在人物性格的刻画。

四,如果说《暗香》的情感意义在于“怀旧”,在于“追忆”,那么《疏影》的情感意义就在于“怜惜”,在于“爱恋”,在于“追悔”。无论《暗香》还是《疏影》,从总的情感因素而言,都是通过咏梅,书写一段旧日的爱情经历,“旧时月色”,就是这段爱情经历的见证。

最后,我根据杨荫浏先生翻译的《白石道人歌曲》的乐谱,把《暗香》《疏影》和《玉梅令》三首词唱一遍。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玉梅令

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锁、旧家亭馆。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

公来领略,梅花能劝。花长好、愿公更健。便揉春为酒,翦雪作新诗,拚一日、绕花千转。

音频说“宋” · 往期回顾

01丨邓小南:“立纪纲”与“召和气”——祖宗之法的两轴

原标题:《音频说“宋” 02丨张鸣:旧时月色——姜夔《暗香》《疏影》词的情感书写(附吟唱)》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