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论语》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论语的译文 五种《论语》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五种《论语》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2024-01-15 14: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 掌桥科研  喜欢 0

阅读量:

449

作者:

敬洪

展开

摘要: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是研究先秦儒家学派最珍贵的文字材料,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文学,教育等多方面,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该书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诠释和翻译.本文选取了《论语》的五个英文译本,即,理雅各,辜鸿铭,庞德,林语堂以及赖波和夏玉和的合译本,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比较不同译本对《论语》的不同诠释,并进一步探讨对同一作品不同诠释背后的原因. 本文主要是从阐释学和目的论的角度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阐释学作为文本分析的方法,其意是解释,阐释.同时也是一种理解的艺术形式和揭示隐含意义的过程.翻译时,因翻译的前提是译者积极地,准确地去理解原文,译者作为阐释者或第一读者去解读原文.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决策者来译解原文中的意义和信息,作为意义的发送者或译文的创造者把原文中的意义和信息传达给读者,并让读者接受.于是,阐释学这种哲学思想就自然地和翻译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理论上,阐释学肯定译者对原文的积极解读.作为认知主体,译者不是意义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创造者.译者在对原文阐释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审美价值观,信仰,人生经验,文化特征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译文也会反映出译者的思想观念和个人特点.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凯瑟林娜·雷斯(Katharina Reiss)和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即,任何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除开简介,全文共五章.在简介部分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其研究的意义.第一章首先对《论语》的文学,历史地位及其主要的英译版本作了回顾,其重点介绍文中所要讨论的五个英文译本,并提及了目前为止对该《论语》五个英译本所作的主要研究,为方便论文后面的比较研究,该部分还总结了《论语》原文言文版本的语言特色,并予以例证.第二章提出了译者主体性这个概念,并引用阐释学和翻译目的论对译者主体性给予理论上的支持.而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对《论语》所选的五个英译版本进行对比性分析.新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过程,所以在这部分从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导致译本多样性的必然原因之一.这一部分含有丰富的例证.第四章专门研究了《论语》中四个儒学关键词的不同翻译.考察五位译者对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负载词的不同解释及其原因.最后一章,总结对本文所作的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本文虽是对不同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但目的不在于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看重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各译本的差异,并领略不同译本的优秀之处.

展开

关键词:

《论语》 译者主体性 译本多样性 阐释学 目的论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年度:

2007

DOI:

10.7666/d.y1035755

被引量:

1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