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重要参考资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论语内容涉及 《论语》选读重要参考资料

《论语》选读重要参考资料

2023-04-02 05: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论语》选读重要参考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3/4/2 5:55:57 本文由晴栀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fanwen365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八课 周而不比

【教学目标】

1.理解儒家的人际交往观。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诵2.14、16.4、15.23、12.24章。 2.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4.结合实际,说出“周而不比”的主要表现。 发展要求 说 明 5.探究“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 【教学建议】

在疏通文意环节中,要辨析“周”“比”“党”等词义的异同;弄清“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中“友”的用法。课后练习四宜在疏通文句过程中适时分别插入完成。在文意理解上,2.10章、4.7章是难点,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人际交往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和体会,深入讨论原文的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并从《论语》中汲取人生智慧,用先哲具有警醒意义的话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鞭策自己走向成熟。可以先让学生概述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并朗读相关章句。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句旁边写评注或随感,与同学交流分享。为了深入阐发本课文化内涵,理解孔子的人际交往观,还可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实际,你认为“周而不比”应该有哪些表现?

2、不是说“仁者爱人”吗?可是,孔子却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也就是说仁者不仅能爱人,还能恨人。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老子说“报怨以德”,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

4、孔子认为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有人说,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有人说,这其实是对朋友不负责任的态度。你认为呢?

为使学生加深对孔子交往观的理解,并赋予它时代特点,可让学生围绕“交友”话题,每人拟思想火花5条,在壁报上交流。 【写作实践】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即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你能结合我们时代的特点和生活的实际,赋予这

句话新的内涵吗?请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3教时。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教学目标】

1.领悟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源自本课的成语。 3.背诵重点章句。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诵7.8、11.22章。 2.掌握“习、趋、愤、与、素、诸”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4.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 5.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发展要求 说 明 6.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教学建议】

疏通文意时,要辨析“文学”“异闻”在文中的意义;3.8章比较复杂,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补充注释“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要引导学生辨析、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其斯之谓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宾的标志。“绘事后素”是“绘事后于素”的省略。

本课涉及孔子关于教育的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学生对此有体验,有感触,也一定会有想法。可以让学生研读文本,思考并概括章句中蕴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最好是让学生联系当前教育现状和自己的学习实际,参与问题探讨,从而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如: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2、哪些章句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本课中有典型案例,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3、“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论语》是语录体,上下文没有联系,历来对它的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课前查阅《论语》相关内容,并上网搜寻有关资料,参与

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文言练习”四、五,涉及古代文化中的称谓问题,情况复杂,难度过大,故不作统一要求。对于古代文化知识,我们主张随文理解,不要求系统掌握。 【写作实践】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其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请你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就其中的一条进行评说。 【课时安排】 3教时。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教学目标】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源自本课的成语。 3.背诵重点章句。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诵17.4、9.11章。 2.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4.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 5.理解文中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发展要求 说 明 【教学建议】

7.11、9.23、19.24章是本课文意疏通的难点,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11.13章可补充注释:

(1)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 (2)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3)得死,当时俗语,谓得善终。然,语气词,用法同“焉”。

本课章句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人物语言情感十分强烈。建议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情感,从而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

9.11、9.23和19.24三章中,颜渊和子贡都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

6.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成是高不可及。颜渊还谈到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子贡非常敬重孔子,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贬损。两人的话语中都充满了对老师的无限崇敬之情。

本课中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写作实践】

结合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你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写一篇演讲时间为2—3分钟的演讲稿。 【课时安排】 3教时。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诵“‘点!尔何如?’??‘吾与点!’”。 2.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3.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发展要求 说 明 5.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 要求对已学过的《论语》中的状态形容词作简单归纳。 【教学建议】

本课在疏通文句上,个别地方会有困难,可重点分析以下语句:

(1)毋吾以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句,又有成分省略,还原为“毋以吾(年长)(而不言)也”。 (2)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3)则何以哉——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以,为,做的意思。

(4)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1234 搜索更多关于: 《论语》选读重要参考资料 的文档 《论语》选读重要参考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这篇word文档 本文链接:https://www.cmpx.com.cn/c0emia0g3le1wxgu8jpv3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一建法规 解决纠纷法律制度83必考知识点(上)××广场工程施工监理合同某物业公司管理服务标准 - 图文C6钻机操作规程ok《论语》选读重要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复习资料解析8型钢悬挑脚手架(阳角B)计算初一数学导学案最常见的5种眼病及防治方法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化妆品品牌推广及网络营销方案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英语下学期模拟卷(六)8-基础抗倾覆、抗滑移验算计算书 - 图文 安徽省财产保险公司分析报告2018版双镜联合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分析京剧欣赏期末作业答案××广场工程施工监理合同化妆品品牌推广及网络营销方案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解析8新刑法对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既遂的判刑标准是怎样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