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学国学:《论语》第一至五章原文+注释+译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论语二章原文内容 假期学国学:《论语》第一至五章原文+注释+译文

假期学国学:《论语》第一至五章原文+注释+译文

2023-12-23 00: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 "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做到了这些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 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致:献。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老师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 (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 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有行不通的地方,这是因为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谄(chǎn):巴结,奉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诗》三百:《诗》指《诗经》,《诗经》共有诗305篇。这里说“三百”是举其整数。蔽:概括。 思无邪:原本是《诗经 鲁颂 同》中的一句;孔子借来评论整部《诗经》。“思”在《同》篇里本是无义的语首词,但孔子却引用它当“思想”解。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道:通“导”,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齐:整治 免:避免 格:至,来,引申为归服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习惯用“有”字,而不用“又”字。“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岁为入学的年龄。“立”:自立 “不惑”:不迷惑 “天命”:上天的意志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 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下文的孟孙也指他。”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御:“驾车”。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礼’。”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这里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说穿了,所谓孝不在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 那么 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 又 有什么区别呢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色难:态度好很难。色,容色态度;难,困难。弟子:与下文“先生”相对,弟子指晚辈,先生指长辈。馔:吃喝。曾:副词,竟:难道。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发:发挥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可是,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 很能发挥 ,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注释】 视其所以:看他的所作所为。以,为。历,由,经历。②察其所安:观察他的兴趣。观其所由:考查他的经历,由,经历。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 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温故:温习旧知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注释】 器:器皿。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周:普遍比:偏私

【译文】 孔子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勾结,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勾结而不普遍团结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罔:通“悯”, 迷惑而无所得 。 殆: 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注释1】 攻:治,钻研。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译文1】 孔于说:“钻研异端邪说,那是很有害的啊!”

【注释2】 攻:攻击 。 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译文2】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统的异端邪说,异端邪说的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由:即仲由,孔子的学生,字子路 垮女:诲,教诲,教导。女, 同“汝”,你。 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 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禄:干,求。禄,官吏的俸给。干禄也就是求做官。阙疑:阙,同“缺”,保留的意思。阙疑即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尤:错误。阙殆:殆与疑是同义词,阙疑和阙殆意思一样,是“互文”见义的写作手法。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做官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多听,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对没有疑问的,自己说话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过错;多看,对不理解地方持保留态度,对理解的,自己做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后悔。说话少过错,做事少后悔,当官吃俸禄也就水到渠成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蒋,鲁定公的儿子,在位27年(公元前494一466)。举直错诸枉:举,提拔。直,正直,这里指正直的人。错,同“措”,放置。诸,“之于”的合音。枉,与“直”相对,不正直,这里指 不正直的人。

【译文】 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①季康子:鲁国大夫,鲁哀公时的正卿,鲁国当时最有政治势力的人。②以:这里作连词用,同“和”。③劝:勤勉。④临:莅临。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①或:有人。②奚:何,为什么。③《书》:指《尚书》,以下几句 是古《尚书》佚文,今文《尚书》无此几句。④施:延及。⑤有政:即政 治,“有”字无意义,为名词词头。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小车横木的关键,车子没有这个关键,无法套住牲口,当然就不能行走了。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套横木的軏,那怎么可以行走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世:这里指代。②也:同“耶”,疑问语气词。 ③因:因袭 沿袭。④损益:减少与增加。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 ②谄:谄媚。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正义的、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解读】 应该见义勇为的事你不去做,不应该祭祀的你却去祭祀,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你是“当做不做,豆腐放醋。”用四川的方言来说,你是个“二百五”。

  第三章 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季氏:指当时鲁国三大权门之一的季孙氏,八佾,古代乐 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 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 天子之礼的越。忍:忍心,指季氏。另一种理解为”容忍”,指孔子。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天子规格的八列歌舞队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种事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①如礼何:拿礼怎么办,意即礼对他已没有什么意思了。下文“如乐 何”义同。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②易:驰,铺张。③戚:哀伤。孔子 本来是主张“哀而不伤”,感情不过分的,但与其铺张浪费,就宁肯 悲哀过度了。

【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注释】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3)女:同汝,你。(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射:射箭。这里指射箭比赛,是古代的一种礼仪。②揖(yi)让而升:揖,拱手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揖让而升是说在登堂比赛前先相互作揖表示 谦让,然后才登堂比赛。③下而饮:比赛完后下堂饮酒互相祝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斗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就像射箭比赛一样吧!登堂比赛前先互相作揖谦让,赛完后又下堂饮酒祝贺。这样的竞争 ,可以说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①杞:杞国,夏禹后代的封国,故城在今河南杞县。②征:证明。③宋:宋国,商汤后代的封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④文献:与今天的“文献”一词只指历史事件有所不同。“文” 相当于今天“文献”的概念,“献”即“贤”,指通晓历史的 贤才。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 (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注释】 ①祭:这一个“祭”指祭鬼(死去的祖先),与下句 祭神对举。②与:参与,参加。

【译文】 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在跟前一样,祭祀神就好像神在 跟前一样。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如同不曾 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2)媚:谄媚、巴结、奉承。(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太祖(开国之君)的庙。周公旦是鲁国的始封之君,所以, 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②鄹(zou)人之子:指孔子,鄹又作陬,地名, 即《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的“陬”,是孔子 的出生地。鄹人则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鄹大夫,所以称为鄹人。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释】 ①射不主皮:射,射箭,这里指比赛的射箭,而不是指战场上的射箭;皮,箭靶子。射不主皮指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只要射中就行了。②为:因为。③同科:同等。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1)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2)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3)爱:爱惜的意思。

【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 完全尽到做臣子的礼节,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哩!”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定公:鲁国国君,名宋,鲁昭公的弟弟,继昭公即位,在位15年(公元前 509-495)。

【译文】 鲁定公问道:“君主使唤臣下,臣下事奉君主,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写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忧思,并想象 追求到以后的快乐。②淫:不局限于现代仅指性行为的狭义,而取广义的解释 ,即过度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译文2】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放荡,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①社:土神。这里指得是社主,即土神的牌位,用木头制成。哀公问用什么 做社主好。②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③夏后氏:夏代。④咎:追究。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用什么木头做土神的牌位好。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木做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望而生畏,战战兢兢。”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说它了,已经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1)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2)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3)摄:兼任。(4)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5)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注释】 (1)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2)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3)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4)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5)纯:美好、和谐。(6)皦:音jiǎo,音节分明。(7)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韶》:舜时的乐曲名。②美、善:美指声音,即艺术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内容方面。③《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译文】 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解读】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当然 会认为它尽善尽美了。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①敬:严肃认真,如“敬业”,指对工作严肃认真。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第四章 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 ①里:这里作动词用,指居住。②处:动词,与上文“里”同义。③知:同“智”,(《论语》的“智”都写作“知”。)

【译文】 孔子说:“ 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

【解读】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抒。(《三字经》)

“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其实,它正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①约:贫困。②利:顺从。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①好(hào):喜爱。②恶(wù):厌恶。

【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注释】 ①苟:如果。②恶(è):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ù)”用法不一样。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①这句的“得”’宇应是”去”字之误,②恶(Wu)乎:哪里,怎么。③造次:匆忙,仓促。①颠沛;穷困,受挫折。

【译文】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解读】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①党:类别,类型。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不同的类型。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也可以知道这人有没有仁心。”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是一种特殊的阶层,总起来说,是指有知识,有修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论语》中的“士”则多指读书人,即知识分子。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注释】 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 义的就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注释】 ①刑:法度。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①放:依据,根据。

【译文】 孔子说:“只根据自己的利益做事。必然招来很多的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注释】 ①所以立:“立”和“位”通用,“所以立”即“所以位”,也就是担任职位的才能。②莫己知:“己知”即“知己”,因前面有否定词“莫”而倒 装。③为可知:被别人知道的依据。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知道的本事。”

【译文2】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①参;曾参。②贯;贯穿,贯通。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①喻:明白,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释】 ①几: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译文】 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如果他在父亲去世三年以后,他仍然没有改变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就算得上是有孝心的人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注释】 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②躬:自身。这里指自身的实际行动。③逮:及,赶上。

【译文】 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跟不上为耻辱。”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注释】 ①约:约束,指严于律己。

【译文】 孔子说:“因为严于律己而犯错误的是很少的。”

【译文2】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解读】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儒学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①数(shuò):屡次,频繁,琐碎。②斯:则,就。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第五章 公冶长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注释】 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 ②妻:作动词用,读 qì ,指把女于嫁给某人。 ③缧绁( léi xiè ):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代指监狱。④子:古时儿女都称子,这里指女儿。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狱之中,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①南容:孔子的学生,姓南宫,名适,字子容。②兄之子:孔子的哥哥叫孟皮(《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先于孔子去世,所以孔子替他女儿主婚。

【译文】 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有官做,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释】 (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2)若人:这个,此人。(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注释】 (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①雍:孔子的学生,姓冉,名雍,字仲弓。②佞(ning):能说会道,有口才。③御:防御,对付。①口给(ji):给,足。口给指嘴巴很 管用,说话伶牙利齿,也就是“佞”的意思。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惹人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光有口才有 什么用呢?”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注释】 ①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字子开。②吾斯之未能信: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之”是用来倒装的同。信,信心。斯,代词,指 孔子让他出仕这件事。

【译文】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非常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 (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2)从:跟随、随从。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4)宰:家臣、总管。(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6)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7)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注释】 ①女:即“汝”,你。②愈:更,胜过。③望:比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 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说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十件事,我听 说一件事不过类推出两件事罢了。”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①杇(wū):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②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③诛:责 备。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①申枨(chéng):孔子的学生。②欲;贪欲。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 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可能刚毅呢?”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著名政治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22年,使郑国能够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之间得到尊 敬和安全。②行己:自我修养。

【译文】 孔子谈论子产说:“他具备君子之道的地方有四个方面: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谨慎;他教养人民多用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注释】 ①晏平仲;即晏婴,春秋时齐国著名贤大夫,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 时执政。事迹见于《晏子春秋》和《史记·管晏列传》。②之:指晏婴。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注释】 (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宰相。子文,姓斗, 名豰于菟(gòu wū tú),字子文。根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 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28年,在这28年中 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释】 ①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素以谨慎多虑著称。②再:两次。

【译文】 季文子遇事总要考虑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①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谥号。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便装出一副愚笨的样子。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但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注释】 (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2)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党。吾党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5)裁:裁剪,节制。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注释】 ①伯夷、叔齐;商代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因互相推让王位而都逃到周文工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时,他们俩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孔子称他们二人为“古之贤人”(《述而》)。②旧恶:宿怨,旧仇。③是用:是以,因 此。希④:通“稀”,少。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很少。”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当时人认为他为直率。(2)醯:音xī,即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足恭:十足的恭敬。②左丘明:相传即《左传》的作者,但无确 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侍:指立传。若坐侍,则称侍坐。②盍:“何不”的合音字。③衣:此字是唐以后加上去的,应去掉。④敝:坏。⑤伐善:夸耀自己的好处。伐,自夸。③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

【译文】 颜渊、子路侍立于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注释】 ①讼:责,责备。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作自我批评的人。”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解读】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忠诚信实都相同,所不同的,只有两个字:好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