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学界人士纷纷建议,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论文“灌水”的现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论文灌水和造假 多位学界人士纷纷建议,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论文“灌水”的现象

多位学界人士纷纷建议,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论文“灌水”的现象

2024-05-02 05: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多位学界人士纷纷建议,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论文“灌水”的现象,需要对研究生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建设“师生共同体”以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破解唯论文、唯SCI、唯职称、唯贡献的“四唯”问题,一些“双一流”高校也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要求。然而,半月谈记者的调查发现,当前论文对于大多数高校硕博学生而言依然是“生命线”,他们面临科研压力不堪,采取各种手法“灌水”论文。这些方法既不违反学术道德,又能成功毕业,因此在硕博学生中广为传播和使用。

有关论文“灌水”的视频成为热门,多数视频是以科普论文写作为名义,实则教授各种灌水技巧。其中提到了学术裁缝、偷梁换柱、数据清洗等方法。评论区里,不少学生纷纷表示“深有同感”“受益匪浅”,自己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尝试过类似方法。

在学术裁缝方面,一位计算机视觉专业硕士研究生表示,他会将公开的代码下载下来,然后拼凑出一段自己的代码,这样一套流程下来,甚至可以发表SCI。在偷梁换柱方面,一位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表示,为了得到理论意义上的实验数据,他会删除部分数据或者互换两组结果。而在数据清洗方面,一位新闻传播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透露,一些同学在问卷调查时,如果数据不能呈现他们想要的结果,会通过购买数据清洗服务来美化数据。

不仅理工科专业存在论文“灌水”的问题,一些人文社科专业的量化研究也有“空子”可钻。一位学者表示,部分学生为了呈现他们想要的变量关系,会购买数据清洗服务,将数据洗得好看。这样的手法隐蔽,往往能通过期刊审查顺利发表。虽然这些手法不规范,但又并非学术造假,因此很难约束或限制。

多位学生表示,使用这些“手法”时心情复杂。一方面,他们进行了实实在在的科研工作,没有抄袭,并且获得了编辑和审稿人的认可;另一方面,“水文”几乎没有学术和应用价值,很难给自己带来成就感。

目前,存在多重因素导致论文“灌水”现象盛行。一方面,论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硬通货”,与毕业和就业息息相关。默认要发表中科院期刊一区的论文才能毕业,而能发表在一区的只有5%。由于学校毕业要求高,导致很多同专业博士生延毕,即使自己达到了毕业要求,也要不断地“卷”以谋求更好的教职。另一方面,导师的指导不足以及学术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参与到研究者的队伍中来。一位学者指出,当前的招生手段过于应试化,导致一些不具备学术能力和学术理想,但想提升学历的学生进入了研究队伍。这类学生功利心态强,缺乏对问题深入研究的耐心和责任心。

针对这一现象,专家们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他们建议优化研究生学术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查学生整体素质,弱化以发表论文为毕业资格审核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专注于学习、思考、写作和实践。同时,建设“师生共同体”,健全述职和考核机制。专家认为,应建立导师与学生一体化的学术质量共同体,给予导师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同时严格控制招生数量,对导师在教学、指导和科研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另外,专家们强调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他们建议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强调学术规范和论文创新的重要性,完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测和惩罚机制,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形成一定的警示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