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三国“火烧乌巢”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许攸被斩图片高清 纪念三国“火烧乌巢”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纪念三国“火烧乌巢”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2024-07-10 12: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20年11月11日,河南省延津县僧固乡东史固村举行东汉乌巢屯粮遗址暨三国乌巢遗址立碑纪念仪式。延津县人大副主任、主抓文化工作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专门邀请的新乡市博物馆、新乡学院专家教授学者出席仪式并讲话,凭吊官渡之战古战场,听取专家学者讲三国,感受古战场那一幕幕刀枪剑戟、战马嘶鸣的征战场景。11月27日,东史固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又专门邀请延津县退休老干部宣讲官渡之战故事,深入了解乌巢遗址确立的依据和意义,深刻体会官渡之战给后人提供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三国乌巢遗址

延津县东史固村的做法,不愧为明智之举!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第一大战役,其中的“火烧乌巢”是官渡之战的决定性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这些都是广义的说法,光这样说,平民百姓是不买账的,因为距离他们太遥远!

自从媒体爆出“火烧乌巢”遗址所在地之后,不断有游客自发来参观,近者三五里骑自行车,最远的竟然有云南的朋友!

区区一个“火烧乌巢”遗址,为什么竟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纪念“火烧乌巢”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三国乌巢遗址

距今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盘踞黄河以北的大军阀袁绍跨过黄河进攻驻扎在官渡的曹操,经过“白马、延津之战”,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降将关羽,白马解围斩颜良,延津诱敌诛文丑,打破了河北名将不可战胜的神话,大长了曹军的志气,大灭了袁军的威风。

但是,仍然没有改变“袁强曹弱”的大局,战争一直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

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10月,才神奇般地出现了转机——

袁绍的谋士许攸给袁绍献计,袁绍不但不听,还以许攸家教不严为名打击许攸。许攸一气之下夜奔曹操。曹操闻听许攸前来投降,高兴得来不及穿鞋,光着脚板迎接许攸。

三国乌巢遗址

从此,“曹操赤脚迎许攸”同“萧何月下追韩信”一样成为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千古佳话!

接着,曹操虚心地向许攸征询破敌之策。许攸看到曹操对自己如此的尊重、抬举,非常感激,就告诉曹操袁绍的10万车军粮囤积在乌巢,派嗜酒如命的淳于琼带兵看守,建议曹操“火烧乌巢”。

曹操左右的人对此都持怀疑态度,只有荀攸、贾诩两人主张采纳许攸的建议,曹操当机立断,亲自披挂上阵,身先士卒,率领5000精兵连夜急行军夜袭乌巢。

他们打着袁军旗号,手拿火把,马衔小棍,踏着黑夜的小道,悄悄地行走,悄悄地干活儿,没有一点声响。到了乌巢之后,昨晚又喝得酩酊大醉的淳于琼和守卫粮仓的袁军还在睡梦之中。他们一把火把袁军军粮烧得一干二净。历时9个月的官渡大战超出双方所有人的预料,以袁败曹胜而告终!

三国乌巢遗址

不可一世的袁绍从此一蹶不振,势力弱小的曹操从此起步不久即成为中国北方的霸主。从而向世人宣告:高傲自大、刚愎自用必然失败,尊重人才、谦虚谨慎必然胜利的道理。

——这话说起来不过几个成语词汇,细想起来却虽是老生常谈、却人人易犯的错误。甚至,至今有人还在犯。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当然,就火烧乌巢这件事本身来说,还表现了曹操的刚毅果断、身先士卒、布置周密、军纪严明,但这些不正是他尊重人才、谦虚谨慎的结果吗?淳于琼的嗜酒误事和他的主人袁绍的高傲自大似乎也是因果关系。

当然,人才不是全才。许攸在“火烧乌巢”时表现的是“人才”的角色,后来走向了反面,和袁绍一样犯了“高傲自大”、不“谦虚谨慎”的错误,对曹操直呼“曹阿瞒”,扬言“不是我,你怎能取胜”,“不是我,你们怎能进出此门”等等,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结果被斩。

许攸被斩虽然是火烧乌巢之后事,但它恰恰印证了火烧乌巢乃至于整个官渡之战在个人修养方面提供给后人的经验教训。

作者:张法祥(延津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如有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