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日常:正念生活的七个态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训练正念7个简单入门的方法有哪些 正念的日常:正念生活的七个态度

正念的日常:正念生活的七个态度

2024-07-12 03: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马慈佑

很多人听到正念时,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身体扫描、观察呼吸等练习,但其实正念不仅 仅是纾压、减压的方法,更是一种可以带进日常的生活态度。正念减压创始人卡巴金博士在《正 念疗癒力》一书中曾提到过正念练习有七个基本的原则,而今天我们将试著学习把这些原则融 入生活之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态度:

1、非评价 Non-Judging 在生活裡,有各式各样的事物需要面对,我们常常会很快地就将人事物贴上标签,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个是我喜欢的、那个是我不想要的等等,但这样的评价往往会限缩我们的视 野,一旦我们只看到自己贴上的标籤时,就会错失更完整和全面认识他人或事情的机会。正念 邀请我们专注于自身分分秒秒的经验,完整的体验这些经验,以一种客观的、不偏不倚、不加 掩饰的态度来观察或参与。当发现自己的心已经在评价时,不需要阻止它,只需要尽可能的觉 察正在发生的一切。

2、保持耐心 Patience 在现代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强调快速和效率,并且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可以快速的得到回报,但有时候,生活中很多的事物需要时间,而我们需要学著「给时间一点时间」。当我们在谈到耐心时,并不表示我们需要压抑自己的衝动来等待,事实上,耐心是一种智慧的形式,耐心表示我们了解也接受,若干人事物只能依其自身速度展现。我们都需要给自己若干空间来涵容不舒服的经验,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当下生命的真实呈现。

3、初学者之心 Beginner's Mind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过和婴儿接触的经验?在婴儿的眼中,每一件我们认为再寻常不过的事物都如此惊奇有趣,每一样东西对他来说都是崭新的、未知的,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接触。在这里,我们向刚出生的婴儿学习,学著当面对每个人事物时,把他看成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接触。因为,生命中没有任何一分一秒是一模一样的,每一秒都是独特的,蕴含了各种可能。也许你可以实验看看,当下次遇到你的朋友或同学时,先不以你脑中的想法、观点甚至是记忆来认识他,而尝试去看到他当下所呈现的样子,或许会有不同于以往的发现。

4、信任 Trust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我们的生活充满著各种专家权威、数据资料等等,我们会根据智慧型手表上的数字来判断我们是否睡的香甜,却不注意早上起来时我们是否神清气爽;我们臣服于某些专家权威的说词,却不重视自己的感受或者直觉。在正念中,我们学著逐渐发展出一种信任自己、信任自身感觉的态度。这不是说我们要完全忽略外在的讯息,这只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不需要一味的追求外在指导,却忘记自己的声音。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另外一个人,你只能期待更充分地成为自己,而做自己并不只是一个权力,更是一份需要学著去承担的责任。有趣的 是,你越培养对自己的信任,你就越能信任他人,并看到别人良善的一面。

5、不强求 Non-Striving 有很多人在刚接触正念时,会分不清楚「努力」和「不强求」的差别,误以为所谓的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行动和改变,其实这两者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努力」关注的是过程,但「强求」 关注的是结果是否如我所愿。事实上,不强求的态度即是在提醒我们,很多事物是超越我们单 独的掌控的,我们并不总是能决定每一件事情发展的方向。在生活裡,我们可以试著学习允许 分分秒秒所经历的一切存在于当下,因为它已经是如此了。

6、接纳 Acceptance 接纳,意味著愿意看到事情当下的本来样貌。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于事物都有不同的喜好和优先顺序,而当事情不如我们所预期时,我们会感到难以接受,有时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和心力抗拒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这些抗拒并不会改变结果,只会让我们在过程中对自 己和他人制造更多的痛苦和压力,也让我们更没办法自我疗癒和改变。这并不是说抗拒是错误的,事实上这是自然的发展,也是疗愈的历程。在真正改变之前,你必须先接纳自己的真实样貌,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慈悲与智慧的选择。

7、放下 Letting go 对于讨厌事物的存在我们很难接纳,而当喜欢的事物不复存在时,我们也往往难以放下。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事物的样貌是会随著时间变动的,有时候我们太过于沉浸在我们记忆中的样貌,无法看到它当下所呈现的样子。其实接纳和放下背后有一个共通的秘密——顺其自然 的接纳事物当下的本来样貌。

在人生不同的阶段裡,我们会遇到不同的挑战,也许你可以试著想想看,哪一个态度也许 是你目前的功课?而哪一个态度是你想要培育的?也许你会发现,这些态度并非互不相关,因 此选择一个态度,将这个态度带到日常生活中,也许不知不觉裡,你也会逐渐培养出其他的 度,并且看到正念带给你的改变。

参考资料 胡君梅(译)(2003)。正念疗愈力:八周找回平静、自信与智慧的自己(原作者:Jon Kabat-Zinn)。新北市:野人文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