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框架模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认知理论模型 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框架模型)

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框架模型)

2023-03-25 02: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文是理论性文章,主要是介绍认知信息加工模型对于个人成长的巨大价值。由于CIP模型为复合模型,需要大量基础知识做支撑,因此,文章阅读难度较高,请做好心理准备;此外,该模型为“做自己的CEO”活动中必须掌握的顶级模型,请CEO活动的参与者提高对本文的重视,并加强实践。

本文的结构如下:

CIP模型的简介

CIP模型的作用是什么?

CIP从生涯到普适

CIP各要素的细节说明

一、CIP简介

CIP的全称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中提出。

cip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四个要点:

CIP模型的核心价值可以归纳为: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并不断取得更好的结果。

我们自下而上地来看:

认知层次:决策的前提是知识和信息丰富,正所谓知己知彼,决策前必须获得对自己、对对象的了解,才能支持决策的做出。

决策层次:有了充分的信息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做出有效的决策,必须还要有决策原则、决策流程进行支撑,才能更好地决策。

元认知层次:决策做出后,还要将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实现,必须依靠元认知的力量,通过自我觉察、对话、监督的方式,达到计划、监控、调节的目标,以帮助成果的取得。

二、CIP模型的价值

越是现代的理论,越呈现出组合应用的特点。比如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SCCT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等,必须对前提理论进行掌握之后,才能更好地使用。所以,当我们第一眼看到CIP的时候,并不像黄金思维圈、TMBRT等模型那么直接,甚至无法调用自己的过往体验,无法感受到CIP能干什么用,这也是正常的。

越是无法用直觉感知,就越要启动理性去理解这个模型的价值。上文已经提到过,该模型的价值在于:“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获得更好的结果”,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将CIP和系统思维结合在一起使用。你可以把这个模型理解为一个系统:

你可以向自己提出下面的话术:“如果我想要让做某某事的结果(输出)更好的话,我要如何做呢?”这个话术的答案就是CIP模型,你就可以用CIP给出的结构来思考:

自我认知:我要如何更了解自己,才能让结果变好?

对象认知:我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怎么样能够依据对象的特点来让结果变好?

决策:我的决策是否符合决策原则、决策流程,是否进行推演,思路是否高级……?

元认知:我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遇到问题要如何处理……

试试看,如果你想要推进一项任务时,使用CIP模型衍生出的话术向自己提问并回答,那这件事做起来是不是显得更靠谱一些?自己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拍脑门做决策、遇到挫折就放弃了。

上述推导过程符合正向思考的逻辑,而CIP模型还可以逆向使用,当输出的结果好/不好的时候,你可以倒着分析究竟问题的原因出在哪里?要知道,这就是反思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很多人不能掌握反思,就是因为对CIP不了解。

三、CIP模型从生涯到普适

该模型在个人成长领域中很少有人使用,有几个原因导致如此重要的模型竟然鲜为人知:

CIP最早在《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书中提出,该书籍的名字就决定了它的应用范围,只是在生涯领域;

CIP的理论艰涩难懂,很难让人有直观感受,传播性差。国内生涯教育的领军企业新精英生涯,在它过往的“生涯规划师”基础课中,曾经顺便提过该模型,但是在第三版的课程中,该原理甚至被删除了。

不过,平庸的策略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结果不好”是由于“决策能力缺失”导致的,所以,除了在果上拼命努力来显得自己很用心之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而CIP是在因上努力的一种方式,它绝不仅仅只是在生涯领域中使用,你看它的名字就知道了,它关心的是信息加工。再次套用系统思维,CIP要做的就是把所有输入系统的信息,都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元认知的监控下、在稳定的决策体系运转中不断输出优秀结果。

那么,请忘记CIP的出身吧,只要记得:CIP绝对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个人成长,更是价值提升的关键模型,如果你期待自己变得更好、价值更高效地积累、交换和变现,CIP是个核心的框架模型。

试想:“如果你期待着完成某一个项目,并且希望这个项目完成得更好,可以少做多得,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过去你遇到这个提问,可能就懵了,但是,现在使用CIP的四个部分逐一提问,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四、CIP各要素的细节说明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使用该模型,我把每个要素的关键点进行简要、框架式地描述,如果你发现有哪个部分不清楚,也可以按图索骥地进行针对性地学习。

(一)对自己的认知

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之所以难,就是因为个体和外部环境会在一起相互构建:人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影响人。在一个没有太大变化的环境下,个体也很难有变化,但是,如果环境突变,就无法推断个体会变成什么样了。正如那句话:“每个人都能被收买,关键看砝码有多少?”、“永远不要说自己是好人,你现在不错只是因为那个让你变坏的环境还没有出现罢了。”

即便如此悲观,但是我们还是要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探索,持续获得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常见的认知有以下几种:你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知识体系、学习经历、能力、触发及响应特点(第一印象)、三观体系、原则、兴趣爱好、资源等。自我探索的方法,我在“哲学+问题”、“价值思维 - 价值塔”中都有讲解,请移步至模型库查看。

(二)对对象的认知

根据对象的不同,所需要了解的要点各不相同,比如说:如何做好一顿饭,对象就是“这顿饭”;而如何跳槽,对象就是“职业选择”。独特性的事物也有其通用的部分,关于对对象的通用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话术):

你需要了解的对象是什么?请澄清它是什么以及谈论的边界?

这个对象的心理表征是什么?你可以去哪里找高手获得相关表征?

对象有没有必然的发展规律、阶段,以便我们找到它的特点?

对对象进行处理时,有什么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比如说我们希望和公司同事更好地相处,在了解自己是谁之后,就要明确自己到底要和哪些同事很好地相处,在相处中有哪些关键点,从陌生到熟悉要有哪些阶段、每个阶段自己要做些什么,自己和同事之间要遵循哪些原则等等。你看,CIP虽然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是,“提问>回答”,好的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可以推着自己得到答案。

(三)决策

决策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因此,你必须要拥有决策原则、决策流程和方法。决策原则可以分为通用原则和专业原则,我经常会在文章中提起我的决策原则,比如:能力圈、有热情、复利、边际成本递减、高胜率低赔率、被动积累高发地等。而每个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原则,比如说做牛排和下牛肉面的原则、推进例行任务和处理应急事务的原则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想在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积累各种决策原则是极为重要的。

决策也是有流程和方法的,总的来说可以用问题解决方法论的套路去嵌套:

先判断自己要决策的是什么;

分析各种决策选择的原因和可能性;

提前推演,通过各种方式(合并、删减、综合)形成解决方案;

如果有多种解决方案,要进行评估和完美选项输出;

设定目标、提供资源支撑、防范风险;

执行和过程中的持续调整(这就涉及到元认知了)。

这是决策的基本流程,结合着通用和专业决策原则,会更容易取得优质的结果。

(四)元认知

决策后的执行中,必须有元认知介入控制,否则,自己期待的结果很难出现的。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是你可以跳出自己的身体看自己的能力,包括着:自我觉察、自我对话、自我监督的子能力。自我觉察,能够让自己找出触发器和自然响应的关系,并且调整第一反应;自我对话,能够让自己找出影响决策的理性和感性冲突,甚至可以要求不同立场的感性和理性进行对话,解决冲突;自我监督,是观察自己的思想、行为,提前分析可能对决策结果产生哪些影响,以提前进行干预。

元认知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温和的、自律的自我互动环境,通过提前设置目标、制定计划,过程中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等方式,帮助自己处理决策推进、落实中所遇到的冲突和挫折问题,并让自己更好地取得决策成果。

五、总结

CIP模型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框架思考模型,我甚至一度将其称为心智能力:当两个人在遇到同样的选择时,他们很有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心智力量的差距,因此,我一直将心智解释为CIP。

此外,文中也提到过了,CIP对于反思来说非常重要,它甚至就像是一个密码本,提供了一个想事、做事通用的套路,你在正向状态下,可以用CIP得到好结果,也可以用逆向工程的思路,通过结果和CIP反编译出问题的原因,大大提高反思的效率。

这么重要的框架模型,我并不能帮你在一天里掌握。但是,想想看,我会将其和“黄金思维圈”、“哲学+问题”等模型归为一个分类下,也充分说明它的价值。所以,请耐心尝试,在具体工作中用CIP思考、在反思中用CIP进行反编译,我期待得到你有所收益的反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