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领域顶会与顶刊的那些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计算机视觉中文核心期刊是什么 浅谈计算机领域顶会与顶刊的那些事

浅谈计算机领域顶会与顶刊的那些事

2024-06-27 04: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目录

一. 刊与会的差别

二. 刊与会的权重以及选择

三. 论文的含金量与其发表途径的关系

总结

最近在网上闲逛,发现很多做CS的学生都在问发顶刊还是顶会这样的问题,而相关的回答又是千差万别。我觉得有些信息值得讨论,但是有些信息明显是谬误。鉴于这些谬误会对CS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产生误导,我决定在这篇博客中谈一谈CS期刊和会议的一些相关话题,以帮助那些CS背景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找到最适合的科研成果发表途径。

一. 刊与会的差别

整体来说,投刊和投会各有难处。对于刊来说,尤其是各个方向头部的几个IEEE/ACM Trans,对于稿件的完成度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包括各种复杂测试条件下的对比实验,计算时间与收敛性分析以及结果的可视化,都有baseline。即使是高手灌水,质量也要过线才能发。因此,头部期刊的文章,对于方法的严谨性,完备性要求更高,更值得深入研究。投期刊的缺点是投稿周期都比较长,快的也要半年左右,慢的一年多稀松平常,时效性自然差很多。

相比之下,会议具有更好的时效性。尤其在比较热的领域,大家更愿意把比较新的idea发在会上。因为受到篇幅限制,会议对方法描述的完备性要求相比期刊要低一些。投会议的难点在于,要在有限的篇幅,讲清楚一个idea,且要足够新颖,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打动审稿人。所以这一切都要在deadline的严格约束下完成,这使得投稿顶会充满挑战。一般到截稿日,overleaf都会崩几次,这就让人体会到全球有多少学生和研究人员一起在卷。一句话描述刊会区别,投刊像马拉松,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大概率会有好的结果,但是费力费心费时间;投会像百米冲刺,爆发力要足够强,容错率极低,意外发生的概率也很大,一锤子买卖。

二. 刊与会的权重以及选择

刊与会的权重,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是略有区别的。一般来说,进学术界找教职的话,刊的权重会大很多。据我了解,有些学校甚至会把三大视觉会议这种级别的oral文章等同于一篇普通的二区trans期刊来算分,CCF B类的会议甚至都不给加分。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体系更倾向于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这与学科评估的等级计算方法有关。学校的发展,学科建设,经费划拨等等,都与学科评估息息相关。学校指定的种种规定,分摊的发文与基金要求,都是按照学科评估整体规划而倒推出来的。这时就看出高影响因子顶刊的重要性。所以,如果是有志于进入学术圈的同学,一定要发一些顶级期刊文章。有几篇一区Trans,对于找教职,评职称都是大有帮助的。

工业界就简单很多,主要是看你实际的coding能力以及是否跟上目前主流的技术发展。会议文章的时效性好,发顶会至少说明你的研究不是过时的,且coding能力是不错的。因此工业界会更看重顶会文章。还有一点,顶会的曝光率远大于期刊,发表顶会,能够让更多的同行和公司认识你以及你的技术,这样对于扩展人脉,增加引用,甚至后期的技术落地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未来想进入工业界,甚至计划自己创业的同学,发顶会是首选。

三. 论文的含金量与其发表途径的关系

概率上看,论文的含金量与发表期刊或者会议的级别存在相关性。同样主题,发表在一区顶刊的论文和发表在四区的论文相比,大家默认会相信一区期刊文章的含金量更大。因此,有些人认为所有发在非顶刊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过,我觉得说这种话的人显然不具备严谨的科研态度。因为文章的含金量评估,本质上还是要看内容本身,发表在什么期刊或者会议仅仅是一个参考。我在顶刊发表的论文,也会大量借鉴所谓一般期刊论文的内容,其中不乏优秀的idea和算法设计。有些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为了自身的发展,会通过人脉网络,邀请一些领域头部的学者撰写一些优质的工作发表在自己的期刊上以增加影响力。还有一些期刊的主编或者责任编辑,本身就是领域大牛。这些人自然会在自己管理的期刊上发一些有影响力的工作,来帮助期刊发展。因此,论文的含金量评估不应该一概而论,还是要回归内容本身。

总结

发表顶刊顶会论文,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要努力争取的事情。投刊还是投会,除了要看投稿人发表论文的目的以外,还要看工作本身的完成度,新颖程度等。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研究者自身对于问题的理解,工作的扎实程度,以及最新技术的掌握,不断强化,不断精进。写到这里,我觉得刊与会谁权重高或者谁更难发表,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研究者自身是否做出了有价值的工作,是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帮助了学科以及行业发展。这让我想起了李沐老师说的,哪怕你投会被拒了,把文章挂在arvix上,只要文章的内容是真材实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贡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