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机研究心理,计算机使用中的自我效能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计算机使用人群 用计算机研究心理,计算机使用中的自我效能感

用计算机研究心理,计算机使用中的自我效能感

#用计算机研究心理,计算机使用中的自我效能感|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我效能感最先有班杜拉提出,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因此自提出以来在许多以人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在逐渐深人和广泛的开展起来,如在工业和组织行为学中、在运动水平提高培训中、在心理和生理临床康复治疗中以用在教育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

-efficacy ,CSE

)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计算机培训、计算机辅助技术使用等行为活动中的应用,是指个体对自己使用计算机能力的一种判断[。可以看出CSE

实际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随着人机界面(Human-machine

interface)研究的日益深入,计算机的可用性(usability

)不断改善。但一些人仍然持续地抵制与回避计算机使用,因此识别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意愿与兴趣的变量变得日益重要。研究者发现CSE

与一个人愿意使用计算机或对计算机使用感兴趣存在正相关,同时也发现计算机用户相信自己的计算机技巧与信息系统的使用是正相关,研究者也发现具有较高CSE

的个体比具有较低CSE

的个体较少抵制计算机技术变化,并且容易接受新的计算机术;较高水平CSE 个体更愿意报名参加计算机课。现有研究[也发现计算机辅助技术对用户的心理健康存在积极或消极影响,计算机使用的频率与时间没有直接影响倦怠(burn-out,如疲劳、愤世嫉俗等),但却通过对计算机作业表现评价影响倦怠,而倦怠可能

是计算机用户具有较低水平自我效能感的直接或间接结果。可见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影响计算机使用的方方面面,它对计算机培训、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等)以及计算机技术接受都有重要影响。

研究已经显示自我效能感影响行为活动的选择、任务努力、坚持性以及任务表现,这在CSE中有所表现

。任何主观或客观的计算机经历(computer experience)都可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行为,而主观计算机经历主要是指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归因计算机使用事件(computing events )时形成的认知与情感。主观计算机经历可能与CSE

相联系,因为个体具有较高水平CSE 可能获得更多积极心理体验,即获得较多积极计算机主观经历,从而使用较多应对资源,更加接受计算机使用,坚持计算机使用,这进一步提高个体CSE,因而进一步保证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但个体具有低水平的计算机使用自我效能感,倾向于投入较少的应对努力,这些个体更容易因为失败的计算机使用经历而放弃或回避计算机使用,这限制与减少个体对计算机的熟练掌握,相应地会强化他们具有较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可见CSE

可能通过多个变量间接影响个体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现有关于CSE

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围绕着计算机使用应具有的一般能力展开,有些研究并未对CSE

进行严格的类别区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同研究主题,不同研究成果的现象不断出现。因此探讨不同类别的CSE,有利于澄清现有CSE

研究成果的混乱状况。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用户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动态结构,根据现有心理学理论,这种动态结构存在分类的多种可能性,如特殊CSE

与一般CSE;硬件CSE

与软件CSE。另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研究者认为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应该延伸到互联网中,互联网自我效能感(Internet

self-efficacy) 应受到重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外延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扩大而扩展。现有CSE

的心理学研究多把CSE 当作因变量,但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把CSE

当作因变量处理,并证实多个心理行为变量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般认为,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4

个信息来源 ,即表演式精通经验(enactive mastery

experience)、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口头劝说(verbal persuasion

)、生理和情绪状态,其中表演式精通经验是个体自我效能感获得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用户的自我操作所获得经验是用户特殊CSE 获得的主要途径。另外替代经验(如看别人操作计算机或看计算机操作的录像等)、口头劝说(如口头上鼓励或支持)以及生理上唤醒(如与计算机焦虑相关的低水平生理反应)也是影响特殊CSE 的重要因素。除了上述特定4 个途径是CSE

主要来源,某些环境因素或心理行为变量(任务特点、行为归因、情景支持等)都是特殊CSE

的重要来源。实际上CSE 也可能是一个自变量,即CSE

是影响计算机作业水平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那么个体可能就愿意接近计算机,进而具有较低的计算机焦虑水平(Computer

anxiety

),所以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可能是影响计算机焦虑的重要中介变量计算机使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心理行为现象

日益得到广泛关注。随着计算机使用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

CSE 是影响计算机作业的一个关键性变量。但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CSE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而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一般CSE

与特殊CSE,相应的关于硬件CSE

与软件CSE、互联网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较为少见。因此未来研究者需要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编制相应分类的CSE

测量工具,并区分不同分类CSE 存在的客观性。这是应用不同分类CSE

预测计算机作业表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因此未来研究应该不断提供CSE内涵不断丰富背景下的实证性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够从更微观的角度为提高CSE 与计算机作业效率提供更为详尽的心理学依据。

此外,现有CSE 心理学研究所表现出的一个明显特点,研究者多使用问卷法,而较少采用实验范式的研究方法。其中的一个较为重要原因可能是自我效能感问卷已经较为成熟,某些研究者认为原有自我效能感问卷经过改编,就可以应用于CSE 的测量。但实际上CSE更多表现在计算机操作技能中,而不仅仅是个体相信自己是否有能力使用计算机的某个程序或多个软件。如何增加个体的计算机使用经验可能有助于提高个体的

CSE,而这方面的研究可能通过问卷法较难进行。因此实验范式下的CSE心理学研究应该得到重视,实验范式下获得的关于CSE

的一般认识可能更加有针对性地预测计算机作业水平。现有CSE

心理学研究中另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是,研究者对CSE

的影响作用的关注主要集中于计算机作业水平。CSE对个体身心发展变化的作用机制受到多数研究者所忽视。

也就是说,CSE的影响可能更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作业的水平。CSE 对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结构、情绪与动机、认知发展等心理结构的影响尚需要深入探讨。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可能需要关注CSE

对个体心理结构或整个心理系统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李宏利. 计算机使用中的自我效能感.心理科学与进展.2004,(4):561~566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