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京张铁路从“人”字变“大”字,这位“80”后总体设计师什么来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詹天佑火车之字形 让京张铁路从“人”字变“大”字,这位“80”后总体设计师什么来头?

让京张铁路从“人”字变“大”字,这位“80”后总体设计师什么来头?

2024-07-14 02: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正式通车,这条连接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全长200公里,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1909年10月2日

京张铁路正式通车

这条连接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

全长200公里

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

第一条干线铁路

其中

“人”字形铁路的应用

竖井法挖成的八达岭隧道

成为了中国铁路的“王牌工法”

它的总工程师詹天佑

自此成为了中国铁路一张闪亮的名片

时光穿梭百年

历经风云巨变

如今的京张铁路

运行着世界上首辆智能化高铁

实现了中国铁路技术

领跑世界的壮举

京张高铁的总设计师王洪雨说

“詹天佑前辈用京张铁路

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我们修的京张高铁

没有给您丢脸

没有给中国丢脸!”

十一年磨一剑

建成我们的京张高铁

2019年12月30日上午8点半,“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8811次列车从北京北站准时发出。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的80后工程师王洪雨作为京张高铁的总体设计师,也是首趟列车的乘客。

京张高铁通车

从2008年立项到2019年完工,王洪雨说,他们前前后后有300多人的设计团队参与,这174公里的京张高铁线,大家不知道走了多少回……前七年,主要还是论证阶段。现在的技术水平和百年以前詹天佑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要穿越八达岭、清华园隧道,还是有许多设计人员意想不到的困难。

这位“80”后的总体设计师,在经历“关关难过关关过”的挑战后,自己也成长了不少。京张高铁通车时刻,他激动又自豪。在他看来,京张高铁既是他们作为铁路工程师的作品,更是一种跨越百年的传承与致敬!

京张高铁总体设计师 王洪雨

突破设计难点

在密集城市管网里找到空间

清华园隧道是京张高铁从北京北站出发后遇到的第一个设计难点。这条6公里长的隧道穿越了3条地铁线和近90条地下市政管线,关于建不建隧道的问题,设计团队争议了很久。

王洪雨说:“之所以把它做成隧道,就是因为这一段在城区,在二环到五环之间,涉及到一些周边的环境点,包括居民,包括沿途的高校,周边的一些办公楼等等,可能这些建筑比较密集,人员比较多。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走地下隧道比地面对环境影响要小一些。”

京张高铁总体设计师王洪雨分享建设过程

如何在北京北二环至北五环如此庞大、密集的立体管网中,找到高铁隧道的空间?如何做到像做手术般精准施工?王洪雨和隧道设计的团队动了不少脑筋。

由于地下工程本身充满复杂性,加上要在狭小的空间里进行穿越,更是难上加难。最终,王洪雨和设计团队决定,不依据常规的隧道建设模式,将其做成矩形结构。同时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确保施工精度。最终,他们的计划成功了!

2018年11月20日,“天佑号”盾构机刀盘从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洞内顶出。当日,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顺利贯通。

“人”字变“大”字的京张铁路

彰显着百年的奋斗与传承

在京张高铁的10座车站中,位于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景区内的八达岭长城站最有特点,埋深102米,是世界上最深的高铁车站。

八达岭长城站是国内埋深最大的高速铁路地下车站。图片来源:千龙网

有关八达岭站,王洪雨说过最多的词是“有底气”,在山下100多米建起庞大的地下车站,有底气,不破坏八达岭长城,更有底气。

创建这一段的过程中,王洪雨和团队设计了一个直线隧道,它恰好在老京张铁路的青龙桥站上,与百年老京张铁路完成了一次历史的交叉,在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轨上面,添上了一笔直线,变成了一个“大”字。

图为2019年10月15日“高分二号”卫星拍摄的八达岭长城区域,八达岭长城站和老京张青龙桥车站附近的人形铁轨清晰可见。

110年前,詹天佑为了让火车能爬上陡峭的山坡,采用了“人”字型铁轨设计。如今,高铁可以直穿八达岭,正好在青龙桥下,京张高铁穿过百年京张铁路,让原来的“人”字变成“大”字。

这个“穿越时空”的交汇,是一个历史的轮回,更实现了中国铁路从落后到领跑世界的跨越。

詹天佑前辈曾说,“工学之前途,发达可期。实业之振兴,翘足以俟” 。今天我们实现的跨越,正是一代又一代先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王洪雨鼓励青年人,要勇于挑起时代赋予的重担,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奋勇拼搏,让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始则几忘其难

继则不敢畏难

直欲自秘其难

向詹公致敬!

为王洪雨点赞!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