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上映丨《触不可及》9.2分的翻拍,美版居然意外好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触不可及美国版演员 新片上映丨《触不可及》9.2分的翻拍,美版居然意外好看!

新片上映丨《触不可及》9.2分的翻拍,美版居然意外好看!

2024-04-13 18: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法版《触不可及》的经典程度,不必多说。

60万人打出9.2的高分,豆瓣TOP250中,排在第25名。

电影其实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

白人富翁因为一次跳伞事故高位截瘫,一个混迹底层的黑人少年,误打误撞成了他的私人看护。

原本身份、地位、财富、学识都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人,在磕磕绊绊的相处过程中,逐渐成为彼此救赎的莫逆之交。

但娓娓动人的情感,自有雷霆万钧之力。

2011年《触不可及》在法国上映,曾轰动一时。

900万欧元的制作成本,竟吸引到了1760万的观影人次,一举拿下当年的票房冠军。

之后,全球总票房更是高达4.26亿美元,力压《千与千寻》,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收入最高的非英语电影。

就电影来看,《触不可及》的剧作水平堪称教科书级别。

它把“种族”“阶级”“平等”这些大词掰开揉碎,毫无痕迹地融进两个人物身上。

从台词、情节到画面、配乐,环环相扣,搭建出一部工整流畅的作品。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沿用了这种“一黑一白”的设定,因此还被称为肤色对调版的《触不可及》。

但其实,好莱坞早就盯上了这块香饽饽。

2017年, 美版《触不可及》项目官宣,主演找来了三位大咖镇场。

《绝命毒师》里的“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

这次在片中改头换面,饰演一位绅士儒雅的商人;

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喜剧明星凯文·哈特,饰演鲁莽耿直的看护。

女神妮可·基德曼,则变身成为温柔知性的管家,人物故事线在原版基础上大幅扩展

过硬的故事模版,可靠的制作团队,强大的演员阵容。

美版《触不可及》有太多值得期待的理由。

那有没有劝退的理由呢?

好像也有。

不过这个理由,极有可能是一道并不关乎片子本身的“原罪”——

翻拍。

每次一听到翻拍,先瑟瑟发抖。

尤其近两年的国产翻拍,排着队来吓唬人。

基本上所有童年经典,都被毁了一遍。

想圈钱又爱偷懒,导致翻拍总是“取其糟粕,弃其精华”,做出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

现状之惨烈,分数对比可见一斑。

可是翻拍=烂片?

倒也未必。

就拿美版《触不可及》来说——

原版法式腔调浓郁,走优雅精致的温情路线;

但美版主打生活喜剧,从选角开始就不拘一格。

浑然天成的搞笑气质,把咱老白都熏陶成了表情包。

故事背景,从巴黎转到纽约。

两位主人公的出厂设置,也更加“美国”。

菲利普是一个身家显赫的亿万富翁。

受过高等教育,热衷于挑战和冒险,在商业领域颇负盛名。

原本完美的人生,却因为意外而改变——

一次跳伞事故,不仅让他脖子以下失去知觉。

还夺走了他妻子的生命。

瘫痪后的菲利普,没法独自完成基本的生活起居,打算高薪聘请一名全职看护。

戴尔,一个底层出身的街头混混。

整天游手好闲,连儿子的赡养费都付不起。

这不,前脚刚刚出狱,后脚就只想着怎么把假释审核蒙骗过去。

原本他来到菲利普家,只为拿到一份面试证明,根本没把雇主和女管家放在眼里。

结果戴尔对所有人的“无差别diss”,反倒很合菲利普的心意。

于是,要经验没经验、要技能没技能的戴尔,莫名其妙PK掉了一群专业资深的护理人才。

白捡一份包吃包住、还薪水丰厚的工作。

运气也是没谁了。

刚开始,这段雇佣关系不过是各取所需。

戴尔想赚钱,菲利普想逃离小心翼翼的“呵护”。

于是两个型号不同的齿轮被嵌到了一起,互相磨合。

戴尔没有经验,看护工作要从头学起。

帮人洗澡,才不管你洗发水有没有进到眼睛;

喂人吃饭,经常喂得满脸都是才想起来,对哦,这家伙不能自己擦嘴。

当然了,这些都还只是初级职业门槛。

遇到高阶一点的插尿管、换尿袋,戴尔就犯了难。

刚开始,小哥特别有原则,对于触及直男底线的工作要求,誓死不从。

可真到了boss有需求的时候......

唉,为了保住饭碗, 咬咬牙还是下手了。

千万别以为这就是这份工作的极限,当初戴尔也是这么天真。

直到美女复健师对他做了一个手势......

真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小哥的绝望。

不得不说,凯文·哈特真的是功力深厚的喜剧演员。

学插尿管那一段,光是看他的神情动作,都能感受到异常酸爽。

哪怕原版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经典,观众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笑果有了。

原版里“破除偏见,相互包容”这一点,也并没有因为喜剧加重而减少。

也许很多读者都知道,《触不可及》其实源自一个真实故事。

法国LVMH集团旗下perrier champagne香槟部门副总裁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因为一次跳伞事故高位截瘫。

一位来自北非的阿拉伯裔移民阿布德尔成为了他的看护,照顾了他十年,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2003年,他俩的故事就曾被拍成纪录片《生活与死亡》(À la vie, à la mort)。

直到现在,两人依旧维持着深厚的友谊。

这段友谊之所以能打动全球观众,是因为每个人物身上的困境都是那么的真实而深刻。

“种族”“肤色”“阶级”“文化水平”......这些身份标签,无法定义每个个体。

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又或多或少会被强加上标签里的偏见。

想要对抗,真的很难。

有时,甚至需要重塑“常识”。

例如《绿皮书》里,那场著名的“吃鸡”——

黑人钢琴家从没碰过垃圾食品,所以当他看到白人司机在车上吃炸鸡时,表情相当嫌弃。

直到司机递过一只鸡腿。

呵,真香!

同样的“大型打脸现场”,美版《触不可及》也有——

戴尔第一次陪菲利普去看歌剧,十分不耐烦。

看演员穿着戏服,在唱一棵树的心情,小哥还没忍住笑出了声。

仿佛旁边正襟危坐的有钱人,都是一群花钱找罪受的神经病。

等到演出结束,灯光亮起。

全场第一个站起来鼓掌喝彩的,是戴尔。

此刻,他放下了对所谓“上流社会”“高雅艺术”的假想抵抗。

尝试接受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不得不提的,还有性。

性,在两版《触不可及》里至关重要。

别人看菲利普,会首先看到他的残疾,他的身份,进而有所顾忌。

可戴尔不一样。

在他眼里,菲利普首先是个人。

既然是人,总有人性。

于是,他毫无顾忌地问出自己最好奇的问题:

“大兄弟,你那方面还行不行?”

而这种单纯直接的态度,也消除了菲利普对于自己身体的耻感。

他可以坦然承认,自己的耳朵是敏感带。

还能享受性的愉悦。

也就是这种把人当人的态度,让两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面对人生经历、学识内涵、身体状态都和自己完全不同的菲利普,戴尔不是没有过偏见。

他也曾以为富人都是靠爹,高雅艺术都是装X,残疾人没有性欲。

但他不伪善,不假装“政治正确”。

而是敞开心扉,去真正感受菲利普的生活,接受自己的惯常思维被打破。

“哦,原来是这样啊!”

挑明偏见,才是破除偏见的第一步。

所以,无论看没看过原版,都推荐大家走进电影院。

敞开自己的内心。

重温这份人与人赤诚相待的宝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