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反映的道家思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解读逍遥游的文章有哪些 《逍遥游》反映的道家思想

《逍遥游》反映的道家思想

2024-07-07 04: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读《庄子•逍遥游》,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与建设,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其实早在古人的作品里就已经提及,今天不过是温故而知新吧!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它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反映了道家思想的起源。道家学派最早的大师老子就提出,师法自然的观点。后来,庄子将这个观点诠释为:天人合一的理论。在《逍遥游》这篇作品里就是这个思想的一种折射。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作品里的“鲲”是一种大鱼,经过考证,“鲲”就是“鲸鱼”。鲲化鸟,与庄子化蝶有异曲同工之妙,“鲲”的游历过程就是道家追求的无拘无束的思想境界。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道家思想是充满着辩证法的。作品中“小”与“大”的区别,“有用”“无用”之辩,有一定的辩证法。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因此,道家强调要顺天而行,尊重自然规律。这个道理,在千百年的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被不断证明。《庄子•知北游》则通过寓言故事来暗示“知道”(KnowingDao)与“体道”(EmbodyingDao)的重要性。直到今天,人们探讨问题时还常常发问:“知道不知道?”这说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并非仅仅埋头于具体事项的认识,其实也相当重视深层次问题的探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哲人是从人与天地万物的整体联系上来把握“道”的,无论是先秦的老庄学派,还是魏晋的玄学家、宋明理学家都是如此。这样,有关人生修养的生命哲学、道德哲学以及社会政治哲学都在“天人合一”的通贯下而具有整体的“明智”精神。   人类诞生就和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思索的一个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历史。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人类生存、生产环境的优劣,关系到自然界结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遵照古圣先贤的教诲,礼敬生命,感恩自然,与一切有情无情物种和光同尘,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把握人与自然关系趋势走向,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历史必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根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历史使命,亲近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最终走向大孝自然,将会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我们要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做到在改善自然的同时改善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美化自然的同时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使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更加科学,更加理性,更加务实,更加成熟的轨道。   读《庄子•逍遥游》,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与建设,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其实早在古人的作品里就已经提及,今天不过是温故而知新吧!

共 1774 字 1 页 首页1尾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