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生涯感悟丨走与留, 都是一场再出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解放军报文章 军旅生涯感悟丨走与留, 都是一场再出发

军旅生涯感悟丨走与留, 都是一场再出发

#军旅生涯感悟丨走与留, 都是一场再出发|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走与留, 都是一场再出发

  ——“两征两退”改革落地后首批上半年入伍士兵两年军旅生涯感悟撷录

  草长莺飞,《驼铃》歌声响。

  这个春天,“两征两退”改革落地后首批上半年入伍士兵迎来退伍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首两年迷彩时光,于他们而言,此刻或是军旅生涯的“逗号”—留队坚守战位,继续追逐梦想,为强军事业奉献青春;或是军旅生涯的“句号”—转身脱下军装,带着军营的收获和馈赠,踏上人生另一段征途。

  人生最美是军旅。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无论走与留,那段淬火成钢的经历,都会让他们站上新的起点,朝着新的目标蓄力再出发。

  ——编 者

  

  图①:冷广发在石壁上描红自己的名字。蔡思远摄

  图②:梁梓杰在界碑旁留影。开吾塞尔摄

  图③:邹宇丰进行飞行前检查工作。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倪 帅摄

  制图:扈 硕

  高山之巅

  把名字刻进大山

  ■北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中士 冷广发

  我所在的雷达站驻守在一座高山上,山上有一块峭拔但岩面相对平整的石壁,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细数下来,已有数百个。几十年来,这些名字与这座山已浑然一体。

  2021年3月入伍后,新训结束下连来到雷达站,我的名字也被刻在石壁上。今年2月27日,连队组织我们几名面临复退的老兵给自己的名字重新描红。这是雷达站的一个传统,每个人刚来到站里或即将离开时,都要给自己的名字描红。

  山顶的风还是像我第一次到来时那般呼啸。站在石壁前,手握浸满红墨汁的毛笔,刚描完第一笔,我的眼前就开始模糊。这山,这石,还有山里的人,我都舍不得。于是,我递交了留队申请,想继续守着这座山。

  “高山雷达兵,就一个字,‘高’。站得高看得远,站得高标准要更高……给名字描完红,就意味着扎下根,成为大山的一部分。”两年前刚下连时,班长把我们带到石壁前。说来奇怪,听着班长的介绍,看着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壁上,我心里的忐忑竟忽然间消失了,心安稳了许多。

  心是安稳了下来,但成为一名合格的雷达兵,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我是大专毕业后应征入伍,比同年兵年龄大了不少。年长几岁,我自认专业训练也该走在前面。我每天加班加点练习,可第一次考核时未能达到跟班要求。看着战友们跟着班长上机实装跟班,我的心像猫挠一样,又着急又羡慕。

  一天,体能训练结束后,班长拉住我说:“广发,加练点课目。冲山路怎么样?”冲了5个来回后,班长和我躺在山顶上,呼呼直喘气。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班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之前,站里来了个新兵,成了炊事员心有不甘,炒起菜来“乒乒乓乓”。他的班长耐着性子手把手教他。一天,他发现班长胳膊上有好些水泡。原来,班长为了给大家改善伙食,自学炸油条时不小心烫伤了胳膊。“当个炊事员你那么拼干什么?”这名战士一阵心疼。班长说:“无论什么事,坚持一下就成功了。”后来,这名战士的烹饪水平越来越高,听说退役后干得也不错。

  “茧越厚,破茧后展开的翅膀越有力。”班长指了指石壁上的一个名字,“就是他”。我明白班长的用意,内心很感激。半个月后,我通过了考核,达到跟班标准。

  从山上的营房到山顶的阵地,有一段台阶,落差只有10米,却因为近40度的坡度建了99级台阶,大家都叫它“冲锋路”。第一次看见班长们向上冲,我很纳闷:“99级台阶,走上去都有点喘,为什么要跑上去?早点出发,不就不用跑了吗?”班长摇摇头笑着说:“你一值班就知道了!”

  开机即战斗,战备即备战,后来我终于明白,这是雷达兵的常态。空情从不会提前“打招呼”,我们必须分秒必争,以最快速度冲上阵地就位。班长曾指着石壁上靠前的一个名字对我说:“这是咱们的老站长。前些年,营区在半山腰,离阵地差不多有两公里。那一次,上级凌晨通报有不明空情,老站长接完电话,拿着手电筒一头钻进黑漆漆的山路,一路上摔了好几个跟头,冲进方舱就迅速进入战备状态。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正常值班还是战备值班,咱们雷达兵一定是冲锋的姿态。再说了,‘冲锋路’上不冲锋,咱还当个啥兵?”

  对高山雷达兵的使命认识越清晰,我的“脚步”也越快。冲锋,不断缩小自身愿望和能力素质的差距;冲锋,向着终点——方寸荧屏,我的战位。

  递交留队申请那天,我来到石壁前,对着大山、对着班长口中的一个个“他”,对着两年前的我,大声把留队申请读了一遍。他们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我如何收获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躯还有坚韧的意志。

  石壁上的名字还有好多好多,山上的故事也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和他们的故事,让这面峭壁有了灵魂,让这座孤寂的大山有了风景。我希望自己那刻在石壁上的名字,能像他们一样厚重,能留给大山不一样的风景。

  离队前两天,连队宣布留队命令。听到“冷广发”3个字时,激动之余,我很快安下心来。扭头看着窗外弥漫山间的云雾,我的心格外澄净。

  我的根已扎在这里。我与大山,难舍难离。

  (徐梦玥、朱才运整理)

  渤海之滨

  “飞鲨”成了“另一半”

  ■海军航空大学某团中士 邹宇丰

  初春,渤海之滨,海风中裹着一丝凉意。不远处,一架架“飞鲨”起起落落,轰鸣声响彻机场上空。

  “新战友们,欢迎你们加入‘擎鹰’团队……”2021年初秋,怀着对大海的向往,我从学兵连来到营区,开启了舰载机务兵的保障之路。

  “你看到的是什么?”一次外场跟班学习,班长指着战机问我。

  “不是战机吗?”我一脸疑问。

  “你的眼前,应该是战机的各个机件、设备和电路,闭上眼都要知道它们在哪里。想登上航母,成为一名舰载机务兵,没那么容易。你要把战机当成自己的‘另一半’。”

  班长的话,成为我努力的方向。从战机的构造、气路、油路,再到动力布局、发动机工作原理,每个细节都要了如指掌。因为,每个细节的背后,都连着飞行安全,都是如山的责任。

  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经过数月的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终于通过考核,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械员。

  去年冬天,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我跟随航母执行保障任务。登上航母,我不由自主地俯下身子,用手小心地触摸飞行甲板。那一道道“飞鲨”留下的黑色胎痕,让我的内心无比震撼。

  渤海某海域碧波浩渺,航母编队破浪前行。“准备放飞歼-15飞机!”随着广播声响起,我立刻穿上棕色甲板识别服,迅速奔赴战位。首次登舰就参与重大任务,我心里既兴奋又忐忑。离战机升空还有几分钟,我一遍遍回忆工作要点,钻到机腹下,又爬到机背上,反复检查确认。

  “计时起飞!”战机喷发出淡蓝色火焰,如离弦之箭冲出甲板飞向海天。那一刻,耳边巨大的轰鸣声听起来却十分“悦耳”,就连吹在脸上的寒风,都变得温柔起来。

  傍晚时分,随着最后一架战机精准着舰,我们圆满完成首个飞行日保障工作。

  “班长,我第一次上航母,表现还不错吧?”

  班长点了点头,朝我竖起大拇指,接着又说:“这才刚开始,后面任务更重,务必保持严谨细致,不能出任何差错!”

  接下来的日子,我认真对待每一次飞行保障、每一次作战值班、每一次故障排除,顺利完成自己的首次远海实战化保障任务。我所在机组也被评为“优质保障机组”。

  任务完成那天,走上舰岛,班长问我:“快退伍了,有啥想法?”

  1年多来,我几乎天天与“飞鲨”相伴,学习它、研究它、保障它,它已经成为我的“另一半”。我还没有穿够军装,还没有成为机械师,还想跟随航母继续守护“飞鲨”……

  “留啊,必须留!”我脱口而出。

  夕阳渐渐落在海平面上,霞光铺满甲板。远处,海天一色,金波翻涌。身着“浪花白”,最美的风景就在蹈海踏浪间,那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夏进城、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倪帅整理)

  戈壁深处

  与界碑相约再见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东风泉边防连退役士兵 梁梓杰

  父亲年轻时曾在驻海南某部服役,“坚守海防,寸土不让”,一守就是6年。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的心间也种下一颗从军报国的种子。

  2021年初,读大一的我报名参军,主动申请前往艰苦边远地区,来到天山脚下戈壁深处的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东风泉边防连。入夜,当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我都会翻开日记本,写下自己的心情和感悟。入伍前父亲送给我一张他当兵时的照片,就夹在我的日记本里。想起父亲讲他和战友不畏艰苦、驻守海岛的故事,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和父亲产生了一种共鸣,再苦的环境、再难的事,都不应成为困扰。

  下连不久,我们第一次参加执勤任务。一路颠簸了快1个小时,屹立在戈壁滩的群山出现在眼前。“我们在这里下车,界碑在山顶。”我们紧跟着班长下了车,狂风卷起地上的砂石拍打在脸上。抬头向山顶望去,那不是山路,是几乎成90度、看不见尽头的“天梯”。弓着腰、顶着风,我们一个紧跟着一个慢慢向上爬。

  相互扶持,我们终于到达山顶。在庄严神圣的界碑前展开国旗、宣示主权的那一刻,我的双手不禁在颤抖。我用尽力气大声喊:“边防有我在,祖国请放心!”嘹亮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山谷,仿佛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坐在界碑前休息,我转头看向班长,他的嘴唇干裂,皮肤黝黑。我问他:“每次巡逻都这么累吗?16年了,不想回家吗?”

  “我守护的就是家,没觉得累。等哪天走不动了,我就回家。”

  1个月后,连队选拔一名同志前往东风泉哨所担负长期执勤任务,我第一个报了名。后来的1年多时间里,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哨所,参加巡逻190余次,穿坏了8双靴子。那本“戍边感怀”日记,也变得越来越厚。

  战友们总爱问我,为什么喜欢待在哨所。我总是开玩笑说:“因为我是‘活界碑’啊!”

  今年2月,我的服役期满。由于要继续学业,我不得不告别界碑,告别哨所。脱下军装那天,我没有掉泪。我不觉得这是一次离别,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回军营,为祖国守好界碑。”

  (王梦缘、开吾塞尔整理)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胡光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