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的读图指南和诊断会诊(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视网膜oct的详细图解 OCT的读图指南和诊断会诊(二)

OCT的读图指南和诊断会诊(二)

#OCT的读图指南和诊断会诊(二)|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五、OCT在视网膜疾病扫描的操作体会

我的体会是,在众多的OCTscan模式中,比较实用的程序有两个:Fast Macular Thickness(快速)和Line(线性)。

相信大家对Fast Macular Thickness扫描比较熟悉。常见的一些报告分析,尤其是包含正常数据库的分析,均需要使用Fast Macular Thickness模式获得:

1、6条放射状扫描线能够获得6个方位的信号,总信号为768×1024点数据,信息量大。2、总的扫描时间短,仅需约1秒钟,患者很容易配合。3、图像质量可供筛选。

缺点:不甚清晰,尤其是屈光间质不好的患者。

Line扫描的特点是:1、单线可以对视网膜后极部任意位置(0-360度)做任意长度的扫描(3-9mm)扫描。2、图像最清晰。最高分辨率在3mm下获得512×1024点数据。

缺点是:扫描时间略长,需要患者配合。容易发生图像扭曲。

下图:OCT 快速扫描图像

下图:OCT line扫描的图像

扫描前

患者准备:

1、瞳孔要求:瞳孔尺寸在3mm时,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好的OCT图像(对于长期点毛果的患者,您就死了心吧,肯定作不出来。要做请在停用至少15天后再检查。)

2、当虹膜投射在眼底的图象成剪刀状时,和小瞳孔时会使OCT图象信号衰减。

3、屈光间质:对有白内障或介质浑浊的患者,散瞳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

4、光学情况:让患者眨眼;对患有干眼症的患者请使用人工泪液。

5、屈光补偿:对你的患者进行合适的屈光补偿,能够获得最佳的图像。屈光补偿请使用OCT主机上的调节旋纽。

6、患者的舒适度和固视:患者坐的不舒服怎么能好好检查好好配合?没有固视的患者很难配合检查。

什么患者不适和做:您用直接检验镜不能看清黄斑和眼底的患者。

扫描中

1、正常情况下,在快速扫描的过程中,无需对扫描的参数进行调节。但是对固视点以及扫描线可能会调节:总的原则是:眼底图应该全屏均很清晰(下图1所示区域);感兴趣区域或目标区域居于中央(保证A-scan是垂直于目标区)。

2、通过Z-offset 上下键(2区域),调整OCT扫描信号的高度,让信号位于信号框的中央。(如3示)

3、位置调节好,预备扫描前,点击优化键(Optimize)(2区域),获得最佳的OCT的偏正性-Polarization(或其信号强度)!

请在每次扫描前勿必自动优化! 

4、点击 scan Mode 即可开始扫描;再次点击去激活,回到准备扫描界面。

5、Freeze With Flash/Without Flash:闪光冻结图像或者不闪光冻结图像。除非需要,请选择Freeze without flash,给你的患者舒服的感觉。如果有条件,请用您的免散瞳拍照吧,更清晰。咱这OCT摄像头只有30万像素。(不过,要是是RNFL扫描您想看看它的RNFL有没有缺损,偶尔Freeze with flash效果不错)

6、Review图像,找到信号强度(Signal Strength(max 10))最高和OCT图像最佳的,同时,没有“missing data”等提示的结果予以保存。(见下图)如果不进入Review,直接保存将保存最后一次扫描的结果。

7、退出扫描回到主界面

下图:Review下(预览)的结果提示:

信号强度因子(Sigal Strength)

-最大值:10;-强度在5以上的结果可信度高;-在高度近视、屈光间质混浊,LASIK术后等情况下可能低于5。

扫描分析很多时候,我们通过一次Fast Macular thickness扫描就能获得信号很好的眼底图像,那么结束这次扫描立即就能进行分析了。选择什么样的分析模式,又是新手比较头疼的事情。——毕竟在17种方法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不容易的。我的经验,对于黄斑区域的扫描:第一步:采用Retina Map(single eye)分析,这样可以很轻松看见病变的大致区域。

第二步:回到Retina Thickness(single eye),找到病变最大的角度。(0~360度)

第三步:回到扫描,采用Line扫描病变最大的部位。根据病变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扫描线的长度。

视网膜厚度地图分析显示,由于囊样黄斑水肿,中心视网膜厚度高达498 μm 视网膜容积增加(9.04 mm2)。

看下图,扫描线的方向是90度,自下向上扫描。假定是我们认定病变最大的位置在本条扫描线上的话,那么回到Line 线性扫描的话,我们就需要选择相应的参数了。

如下图,通过Line扫描进入扫描界面上后,可以更改Length和Angle。其中Length范围从3~9mm,Angle范围从0~360。根据上面发现最大病变在90度黄斑的话,选择参数:Length3mm,angle 90,按回车键输入。如果病变是一巨大的水肿,可能选择的参数就要调整Length到9mm比较合适。

六、错误的图像,如何避免错误的结果

一般我们都能遇上不太好的结果,往往是患者的屈光间质问题,导致的信号强度在5以下常出现。

要知道所有有关视网膜厚度的结果,全部要依靠下面的这两条线——对应视网膜前表面和RPE,如果机器找得不对,肯定结果要有误差。

这个时候,需要使用Caliper On,标尺功能手动测量。尽量不要迷信Layer on算出来的结果。

病理性近视合并网脱的病例一组图片(Photo By:王光璐教授)

种类:并发于黄斑裂孔;无黄斑裂孔(单纯性)的脱离;表现:脱离常见于后巩膜葡萄肿区,极浅而限局,临床上难以发现。可长期稳定不发展,可自发吸收,可和劈裂并存,有或无明显玻璃体牵引的存在。机理:视网膜未能与巩膜扩展相适应发展。

OCT pic 1视网膜脱离和内层劈裂,同时伴有视网膜囊样变性;但是后葡萄膜肿仍旧不明显。

pic 2这张视网膜的后葡萄膜肿很明显了,显然患者的视网膜已经无法和脉络膜和巩膜贴附了。同时,视网膜脱离的范围是很大的。后方的高反射也不能定性了,不知应该是巩膜的反光还是残余视网膜脉络膜的反光。

pic 3视网膜后葡萄膜肿;同时伴有视网膜前膜和网膜脱离。

七、 Vitreoretinal Interface 疾病

1、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

——定义为一种由于不完全的玻璃体后脱离(imcomplete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合并持续的玻璃体黄斑粘连(adhesion),导致的视网膜(黄斑区)改变。

OCT的主要改变:-黄斑外的玻璃体后脱离合并玻璃体后皮质与中心凹的粘连-黄斑视网膜水肿和增厚-随着病程加重,可能出现黄斑囊样水肿(CME)或者黄斑裂孔(MH)-玻璃体手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视力

Reference:Arch Ophthalmol 1998;116:1388-1389Am J Ophthalmol 2001;132:122-123

Pic from Dr. Zhang Jianhua

提供:济南明水眼科医院

2、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ce)自发性的视网膜前膜属于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约6%。由于持续的牵拉,引起视力下降;同时导致临近视网膜血管扭曲变形,通透性增加,视网膜水肿和和视力的进一步下降。

OCT上的表现:-视网膜前表面前(RNFL层上方)的高反射:红色或白色的OCT信号出现在RNFL层表面-25%的患者前膜和视网膜组织分离,发生高反射区与视网膜间的间隙;大多数病例ERM和视网膜均粘连在一起。-黄斑中心凹形态消失——预示ERM膜为中等厚度。-视网膜增厚和水肿改变-同时由于牵拉的存在,可能伴发黄斑假孔(Macular Pseudohole)的出现。黄斑假孔表现为黄斑中心陡峭的小坑(pit),然而视网膜厚度确为正常厚度。

视网膜前膜的主要病因:

-自发性的(Idiopathic)-血管性(糖网,静脉阻塞;)(diabetic retinopathy, venous occlusions)-葡萄膜炎症(Inflammatotry uveitis)-外伤(Trauma)-医源性损伤(postoperative causes)-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视网膜瘢痕(Chorioretinal scars)

PIC by Massin P et al.提供:Am J Ophthlmol 2000;130:732-739

左上:视网膜前表面清晰可见的视网膜前膜(箭头所示),视网膜增厚;右上:部分脱离的前膜(箭头所示),视网膜增厚伴视网膜下低反射区;左下:前膜牵拉导致的视网膜增厚,但是前膜在OCT信号上不能分辨;右下:黄斑区增厚,前膜(箭头所示)牵拉导致黄斑假孔。

3、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

多发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2。好发在年龄大于60岁以上的人群。黄斑裂孔为各种原因造成的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的损伤,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组织缺损,形成裂孔。

如黄斑区的视网膜组织完全缺损,称为全层黄斑裂孔;如黄斑区的视网膜组织尚有保留,未完全缺损则称为板层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的分期:

上图解释:Stage 0 (第一行)正常的黄斑形态Stage 1(第二行)黄斑中心凹正常形态消失,玻璃体后脱离伴黄斑中心凹下囊腔(pseudocyst)改变;Stage 2(第三行)黄斑裂孔形成,中心凹下囊腔顶部缺失,但底部视网膜组织仍在位Stage 3(第四行)全层视网膜裂孔形成,裂孔周边视网膜水肿样改变Stage 4(第五行)裂孔完全形成,周围视网膜水肿

黄斑裂孔发展模式图: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s of Developing Macular Holes.SHOJI KISHI, MD, AND HIDETO TAKAHASHI, MD. Am J Ophthalmol 2000;130:65–75.

 

黄斑裂孔分期(Gass,1994)1期 即将发生的黄斑裂孔;1a期 正常黄斑中心凹变浅; 1b期 正常黄斑中心凹消失;2期 裂孔直径≤350?m,或裂孔边缘有盖附着; 3期 裂孔直径约400~500?m,可以看见盖或没有盖; 4期 裂孔直径较大且伴玻璃体完全后脱离。

4、板层黄斑裂孔(Lamellar Macular Hole )

如前所述,板层黄斑裂孔是视网膜部分的缺损性改变,它可以是全层黄斑裂孔的某一阶段,亦可以是独立的改变。OCT往往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增厚,伴随中心凹处视网膜局部缺损的低反射暗区,中心凹正常形态消失,视网膜厚度小于正常范围。

如下图:1)视网膜前膜在中心凹产生牵引,周围组织正常,黄斑组织薄伴缺失。2)囊样的空间出现在板层裂孔的边缘。3)外层视网膜组织仍然存在的板层孔,玻切手术干预效果不佳---观察。

总结:黄斑裂孔的主要病因

-自发性(idiopathic,特发性)-外伤(traumatic)-病理性近视(High myopia)-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静脉阻塞(venous occlusion)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ypertensive retinopathy)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罕见的病因:Vitelliform macular degenerationColoboma of the optic nerveRetinal hamartomaLighting stikeLight-induced retinal injury

| 版 | 权 | 声 | 明 |转载为传递和共享更多信息学习和参考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未注明作者或不准确来源于网络,可及时联系进行更正和重点标注。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