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技艺:开元寺钟楼尺度分析+兼考察早期楼阁中的可能约束权衡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观音阁内部结构 营造技艺:开元寺钟楼尺度分析+兼考察早期楼阁中的可能约束权衡关系

营造技艺:开元寺钟楼尺度分析+兼考察早期楼阁中的可能约束权衡关系

2023-09-20 07: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开元寺钟楼复原营造尺长在293mm左右,其中用材数据拟合出的尺长略大为300mm(在南禅寺大殿那里见识过一次了,不惊讶。。)。用材高8.5寸,足材12寸,二跳长3尺;但当假设材宽5.5寸时推定尺长进一步增长至309mm,若数据来源没有问题则暗示钟楼实际材宽在5.5寸至6寸之间,数值并不工整。

大尺度方面:

一层明间宽12尺,梢间9尺,通面阔30尺,进深排布相同;

一层平柱糟朽多被截脚,高度不可考;金柱高470~474mm,合16.1~16.2尺,暗示金柱配合角柱升起?则推测平柱16尺。

柱头到二层楼板之间高差7尺,铺作通高约4.5尺。

二层楼板以上檐柱通高9尺(与一层梢间相等),且标高(9+7+16)恰为一层檐柱标高两倍。

二层明间约12尺,梢间7.5尺(收分1.5尺),但拟合尺长较一层数据偏短5mm左右,暗示侧脚存在。

二层檐柱以上部分数据皆为“复(xia)原(meng)”产物,仅供参考。其中檐步三举一脊步二举一做法照抄南禅寺,广仁王庙等晚唐四架实例,此时总举恰为四举一。下图为不同分段标准下纵向尺度节奏,涉及复原数据部分标红。

可以观察到的主要关系为柱头标高的二倍关系,一层立面近2:1,二层立面为3:1的长宽比;此外还可以观察到可能6寸模数的存在,此时明间20倍(200份?),次间/二层柱高15倍,足材两倍,材宽“接近”一倍;至于为何一层柱高不取25倍模数(15尺),或许是为了实现柱头标高的二倍约束关系?

对比分析:

以下是普贤阁及观音阁的尺度情况整理,具体数据从略(来源五卷本《中建史》,刘畅教授《河北蓟县……新探》及梁公《调查报告》)

普贤阁:

尺长约305mm,用材宽5寸,高7.5寸,足材11寸,二跳长2.5尺。

一层明间宽17尺,梢间8.5尺,通面阔34尺,进深排布相同;平柱高度17尺左右,铺作通高约5尺。

暗层柱高5尺,铺作高3.5尺,层高8.5尺(一层梢间宽?柱高之半?),一/暗层柱头距约10尺。

二层明间17尺,梢间7.5尺(收分1尺),楼板以上檐柱通高8.5尺(一层梢间宽?柱高之半?);铺作高约6.4尺。

举架檐步四五举,脊步六举;或总举五举,平槫下折1.5尺。

普贤阁虽为平座楼阁,但在一层立面2:1,二层柱高等于一层梢间几点与钟楼如出一辙,外观上平座收腰点也超过一半建筑通高。然而具体比例安排上仍有较大差别,且年代偏晚用材偏小,无法套用晚唐式的模数关系。

观音阁:

观音阁的数据拟合一直很头疼(可能跟其沿用旧有地盘有关),此处基本照搬《新探》一文。

尺长约300mm,一二层用材宽6寸,高8.5~9寸,足材约13寸,四跳长约6尺。(平座铺作材宽约5.5寸,足材11.5寸)。

一层明间15.5尺,次间14.25尺,梢间11尺,通面阔66尺;进深明间12尺,梢间11尺,通长46尺;檐柱平柱高13.5尺左右,金柱平柱15尺左右,铺作通高约7尺(至暗层楼板)或9尺(至撩风槫上皮)。

暗层柱高8尺,铺作高5尺,层高13尺(一层檐柱高?),一/暗层柱头距约15尺(檐柱)或13.5尺(金柱)。

二层(暗层)明间15尺,次间14.25尺,梢间10尺(收分1尺),楼板以上檐柱通高9尺;铺作高约7尺。

举架情况复杂,且后脊步世有改动;总举约五五举。

观音阁亦为平座楼阁,且开间、架数上与前两者差别较大。总体上看,观音阁一层(檐)柱高明显偏矮,呈现为柱头距三等分的态势(此特点近佛宫寺塔);以6寸模数讨论,一层柱高分别为22.5倍或25倍,二层柱高为15倍;这一关系与钟楼非常类似。

总体来看,这三座建筑尺度相当接近,都呈现出一层柱高15尺左右,二层柱高9尺左右的基本形态(此外,北宋·轮转藏阁与慈氏阁一层柱高15尺,二层10或11尺);而由于铺作用材,铺数差异,其暗层/腰檐高度及具体比例细节有较大调整余地,而架高则有地盘规模约束。二层柱高与一层梢间往往相近的现象暗示我们,二层柱高的选取可能与一层梢间宽度的选取遵循着类似的思路。我猜想在此类例子中可能为“当明间/一层柱高取250份时,梢间/二层柱高多为125~150份”;或者进一步放宽表述为“二层柱高取一层柱高的1/2~2/3”。

在理想的,简化的情况下,一座晚唐平座楼阁的基本纵向造型节奏或许可以作如下表述:

而面阔安排,立面比例和举高也可推算:

当然,实际操作中肯定会更加灵活多样,而更明确的楼阁设计思路和比例/模数权衡关系也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比如,无平座楼阁是否遵循二层柱标高为一层柱二倍这样的思路(如后世重檐)?这一点也有待考察。以上原文案作者: Narsil_essenya

中式营造编辑配建筑图整合完善

中式营造记录开元寺部分

须弥塔位于正定古城内常胜街西侧开元寺内,始建于唐,造型古朴、端庄。(开元寺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现存的建筑却是显著的唐代风格。与其他寺院的布局不同,开元寺并非采用的对称布局,而是塔和钟楼并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筑从早期以塔为中心向晚期以殿为中心的过渡情况。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虽经历代多次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

开元寺钟楼

钟楼门板

钟楼内空间

钟楼(唐代)

钟楼与塔同水平方向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