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观花或观果灌木的区别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2024-07-04 0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1.园林植物造景的概念    园林植物(Landscape Plants),不同于一般的植物,它是指一切应用于园林绿化,具有一定的的观赏功能,可以美化景观的植物材料。它包括乔木、灌木、藤本植物、木本和草本花卉、草坪和地被植物,不仅指观花植物,也指观果、观叶、观干、观茎、观姿、观形植物等。  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就是以园林植物为基本素材而创造的。  “植物造景”的概念,在众多的文献综述中,说法较为一致,现总结如下。  顾名思义,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 具体来讲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植物等园林植物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并综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植物景观。同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表达出一定的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景观空间,构成优美的园林风景。  要创作“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这是植物造景的一条基本原则。植物造景的种植设计,如果所选择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造景的要求;如果所设计的栽培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所以顺应自然,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其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础。  植物造景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植物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美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它能创造出适于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  现在,随着科技的高度发达,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灿烂。然而,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反复无常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使人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这就是人与自然发展的矛盾。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对矛盾,也意识到了只有从中找到平衡,才能使矛盾的双方共生并和谐发展。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追寻自然、崇尚自然,渴望拥有一片绿色的天空。这种趋势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园林思想的发展。“引入自然”、“回归自然”、“保护自然”、“再创造自然”已成为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植物作为造园的一种素材被重视并大力推广。  利用植物来创造优美的景观,从而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满足人类对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的追求,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这就是在当今社会植物造景的重要意义。  2.植物造景的历史发展  运用植物素材造园,无论是在国内或国外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然而古代的造园开始时所用的植物几乎都是从实用的种类开始的,尔后才逐渐转向观赏种类。这种转换可以从国内外造园历史发展中总结而出。  2.1 国内植物造景历史回顾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园林作为其中的一朵艺术奇葩更是为我国古老的文明锦上添花。作为造园四大要素之—的园林植物,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据有关文献记载,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两件刻有盆栽剑叶纹式洋的陶块,出自河姆渡第四文化层。由此,可推测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有花卉盆景栽培的历史了。  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它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囿起源于狩猎,它是将—定地锄口以限制管理,专门养殖供帝王贵族狩猎的禽兽。同时,为了便于禽兽生息和活动,广植树木,开凿挖渠等。甚至有的划出一定地段经营果蔬,成行成畦的栽植树木果蔬。可见当时植物已被运用,但是由于种植不是以观赏为目的,主要是实用。因此,谈不上植物造景。  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开始对树木重视起来,分别把松树、柏树、栗树作为夏、殷、周的“社稷之木”。根据《诗经》等文字记载,至晚在西周时的观赏树木已有梅、竹、柳、杨、榆、栗、梧桐、梓、桑、槐、枫、桂等品种,花卉已有芍药、茶花、女贞、兰、蕙、菊、荷等品种。东周时,园林的观赏对象已从早先的动物扩展到植物,宫苑的游观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树木花草以其优美的姿态而成为造园的要素。据载,吴王夫差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在嘉兴),记载中说:“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战国时期,屈原《离骚》载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应”。可见,当时的园林植物在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同时已经具有一定的观赏功能。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的品种日益繁多,据记载,当时著名的上林苑,“林麓泽薮连亘”,天然植被极为丰富。除此外,《西京杂记》中还提到武帝初修上林苑时,群臣远方进贡的“名果异树”就有三千种之多。上林苑既有天然植被,又有人工培植的花草树木,可以说是—座大型的植物园。另外,为了保证由南方移植的品种能够成活,还配备温室栽植的设施。足以可见当时引种驯化活动的悄然崛起。值得一提的是,在秦代我国就有了较大规模的街道绿化,据《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凰肋耖I、,隐以全雄,树以青松”。由此可知,植物已经慢慢参与到造景的角色中。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六十九年里,在其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这种风尚大大影响了园林的发展,出现了各种自然山水园林的风格,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自然山水园林的出现,观赏植物的普遍栽培,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植物造景。据《洛阳伽兰记》中记载:“……花林曲池,……莫不桃李夏绿……,竹林冬青……”,“人其后园,建沟渎赛产,石磴碓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  出云。”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园内树木繁茂,植物配置以柏树为主调,其它的种属则因地制宜种植。另外,当时树木、花卉作为观赏的对象,常出现于文人的诗文吟咏中。由此可见,当时已很讲究植物的意境。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同时也是园林的全盛时期。山水画深深影响着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诗情、画意已开始有意识地于园林相揉合。观赏植物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记》,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均记载了大量的观赏植物。另外,植物被赋予了人格化,比如姚氏《西溪丛话》中把牡丹比为贵客,兰花比为幽客,梅花比为清客,桃花比为妖客,等等。从文献记载来看,在隋炀帝所筑的西苑中,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都精心布局。“杨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美草,隐映轩陛”,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如画的风景。  在唐代,文人官僚不仅参与了环境的美化,而且营造自己的私园,希望在园林的丘壑林泉中找到棚申寄托,使得园林附上了—层文人色彩,出现了“文人园林”。文人造园,较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契合,顺乎自然之势,合乎自然之理,因此植物配置也日趋合理。另外,值得一提的事,唐代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严谨的一座国际性的对外开放城市,不仅城内大搞绿化建设,包括街道绿化、居住区绿化,而且还以城区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近郊、远郊等一个大面积的绿色环境。当时,影响波及海外。由此,不难看出植物造景以不仅仅局限于皇家宫苑、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它已经更多地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中。  到了宋代,园林的观赏树木和花木栽培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式,出版了许多花木方面的书籍,如《牡丹记》、《梅兰谱》、《兰谱》、《菊谱》等等。据记载,太平兴国年间由政府编撰的《太平御苑》中,记载了果、树、草、花共计四百余种,可见当日描物素材的发达,这也为植物造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文献和宋画中记载和描绘的园林,大都以花木种植为主,成片栽植树木,如竹林、梅林、杉e林等,均借助“林”的形式来构成不同的景观。另外,由于文人喜好追求雅致情趣,诸如“竹”、“梅”、“菊”等植物已经拟人化,作为园林雅致格调的象征。宋代禅宗的兴盛使得禅僧经常用花木等大自然景物和景象来比拟禅境,这样植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境。此外,造园也十分注意植物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宋代还出现了以花木为主的园林,如天王花园子、归仁园、李氏仁丰园等。综上所述,宋代更注重植物园的艺术效果以及对其意境的追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宋代的园林被称为“写意山水园”。  元、明、清作为我国园林成熟的中后期极富诗隋画意的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造园针对植物的配置及造景,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观赏植物方面,继宋代之后,又出版了一系列较有影响力的刊物,如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清初陈溟子《花镜》,汪灏《广群芳谱》等。元明时期,园林仍以写意创作为主导地位,十分注重植物配置技巧,并总结出一套植物艺术配置的传统手法。如明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到:“……竹坞寻幽,……梧阴匝阴,槐荫当庭;插柳沿堤,载梅绕屋;结茅竹里”,“杂树参天,繁花覆地”等等。清代陈澡子在《花镜》中写到,“花之喜阴者,引东旭而耐西辉;花之喜阳者,植北囿而领南熏”,“牡丹、芍药之姿艳,宜玉砌雕台,估以嶙峋‘隆石,修篁远映。梅花、蜡瓣之标清,宜疏  篱竹坞,曲兰暖阁,红白间植,古干横施”等等。清代晚中期的园林,由于建筑物数量的增多,花木配植趋向量少而精致。如在粉墙前置湖石,再配植芭蕉、翠竹和其他花木或在漏窗、景窗前配植园林植物,极富诗情画意。  综上所述,古人在数千年的园林发展史上,已掌握了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并且将植物的生态特性和形态特征作性格化的比拟,引起人们的联想,极富园林意境。同时也注意到了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相结合,创造了优美的园林景观,形成我国园林特有的园林植物文化,并总结出了植物配置的传统手法。  2.2 国外植物造景历史回顾  植物在国外的园林中依旧经历一个从实用向审美转变的阶段。  把造园的历史追溯到旧约时代(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38年)。在《旧约圣经》和《圣经》均提到有关植物的记载,而且有关树木的记载要比花卉的记载更多。在以色列王国的第三代君王所罗们的著作《传道书》中:“栽植葡萄园,开辟园囿,在其中植各种果树,……”。另外,他还从各国收集各种各样珍贵植物移植到本国,并开始注重植物的芬芳美。  古代埃及的造园中,无花果一直是其主要园林树种。在早期园林中还引进了外国植物,如蔷薇、银莲花、矢车菊等。出现了树木园、葡萄园、蔬菜园等实用园林,均采用规则对称的布局手法。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的巴比伦的“空中花园”(Hanging Gmden)中提到}藤蔓植物的应用。另外,古代的罗马帝国已在庭院中引植了许多乔灌木的观赏花木,还盛行对树木进行修剪造型。  在中世纪初期西欧各国的造园中,栽培植物以实用为首要目的。植物园(Herb Garden)包括饮食用的蔬菜和治疗用的药草。当时,果园也十分流行,绿茵遍地,树木蔽目,并且点缀大量的野生花卉。植物是中世纪庭院的主要材料。在《法令集》这本介绍栽培植物的文献中,列举了74种蔬菜和药草,16种果树以及两种花卉。在种植形式上,乔灌木基本都是单株种植的。另外,在中世纪出现了呈花结状图案的花坛,形式各种各样。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人们对园艺的兴趣日趋高涨。这一时期,人们并不将植物作为造园的材料来使用,而是从园艺的角度来观赏植物的。这是人们对庭院植物的应用作了选择,摆脱了过去植物园的影子,更有效的利用植物的个体美。  另外,在文艺复兴末期巴洛克时代,人们猎奇求异之风的盛行下,造型树木大肆流行,造园"瞄植物作为建筑材料来对待,修剪各种形状,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成为巴洛克造园的一个特征。 随着法国勒.诺特尔式造园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具有勒.诺特尔式典型特征的“刺绣花坛”,它是将黄杨之类的树木成行种植成刺绣图案一般,美丽非凡。另外,还有丛林(bosco)、树篱等植物种植形式。  17-18世纪,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热衷自然的倾向使风景式造园兴起,18世纪产生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有别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巴洛克园林特色,它以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弯曲的水岸,成丛成片的树丛构成,植物配置自然有致,多采用疏林草地形式,摒弃对树木过分人工化的修剪,极富大自然情趣。  19世纪,以自然式风格为主的城市公园迅速发展,植物作为必不可少的素材被大力运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西方现代园林的发展,造园家越来越意识到植物的魅力,并成功地培育出成千上万的优美园艺品种,在设计中自由运用,形式多样。另外,造园师喜欢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赋予造园要素一些新的生命力。他们较自由地运用光影、色彩、声音等形体要素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风格的园林。使得植物素材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运用,形成极具特色、个性鲜明的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3.现代园林植物造景  3.1关于现代园林  所谓现代园林,简单的讲,主要是指首先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发展起来的,与现代城市结构功能紧密相连的新型城市园林。  现代园林主要是在欧、美一些西方国家逐渐形成的,它可以说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一个产物,19世纪欧美的城市公园运动拉开了西方现代园林发展的序幕。城市公园(public park)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带给城市的各种不利影响,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提到现代园林,就不得不提起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文化界、艺术界发生的一股艺术浪潮,它涉及到诸多领域,如:绘画、文学、建筑、雕塑以及工业设计等等。它的出现使人门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评判标准。虽然与其它行业相比,园林在接受先进的思想方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保守性和迟钝性,而且许多学者认为现代艺术发生的一切与园林之间没有多少联系,有的甚至认为  园林总体上没有经历现代主义这段历史。但是,无论如何,园林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园林现代主义运动的“美国萌芽”(Americanburgeoning Of modernism in landscapearchitecture),或许是园林界最早出现的现代主义。可以说这些艺术运动 促使西方园林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园林的风格。  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简洁明快,布局自由活泼,设计手法丰富,线条明快流畅,功能合理,空间多风格简洁明快的现代园林(Burnett Park,PeterWalker)变,造园材料的创新……这一切都体现了现代园林与以往不同的设计风格。  3.2现代园林植物造景  现代园林以其前所来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性带给人们耳目—新的视觉感受,植物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造园素材,与现代艺术语言相结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杰出的代表人物巴西的风景园林设计大师布雷•马科斯(Burle Marx),他是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与造园家。马科斯青年时在德国学习艺术,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等先锋艺术的影响。另外,由于参观柏林达雷姆植物园(Dahlem Botanic Garden)时被其中美丽的热带植物所吸引,于是对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以后的设计生涯中,马科斯运用艺术的手法,使巴西当地的热带植物展现独特的魅力。他认为艺术是相通的;即使是植物配置都与艺术紧密相连。他将绘画中的线条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构成园林图案的是抽象的块面、线条。其中最能体现马科斯绘画式平面的造园要素是自由流畅的曲线花床。他还常运用对比、统一、协调、韵律等艺术原理进行植物的搭配,并且注重突出植物的各自特性,这样植物形成大块面的色彩、质感、形式、高矮的对比,充分运用植物造景展现了整体美、抽象美和图案美,有“现代巴洛克”之称。马科斯的这种崭新的  园林风格运用现代艺术与巴西当地植物材料相融合,影响巨大,从而创造了具有艺术气息的由植物组成的自由式巴西现代园林。  由此可见,由于受现代主义的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植物造景也在一定程  度上附上了现代主义的色彩,这也是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与以往的区别,独具时代特色的植物造景使得园林内容勋日丰富化、现代化。  另外一方面,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在这种趋势下,以研究人类和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逐步形成。现代园林也从中引进和吸收了大量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并运用到设计中。其中,最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的是196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园林教授麦克•哈根(1anLMcHarg)的经典著作《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综合性生态规划思想。他在书中写道:“……生态学就是关于家的科学……在探索自由的人的土地和勇士们的家园的新面貌的过程中,生态学的观点是主要的思想基础和组成部分。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相信这一点。”这种生态决定论的方法对于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影响下,植物作为最能直接改善生态环境的造园要素,已经不仅仅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观赏对象,它已成为地球绿色环境的缔造者,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在造景方面又有了新的方式和内容。逐渐采用生态群落的观点,多运用乡土树种等一些基本的生态学知识进行种植设计。许多的设计已经开始注重运用乡土植物群落展现地方景观特色,通过植物设计体现另一种设计理念:“设计并不是想当然地重复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要适合当地的景观、气候、土壤、劳动力状况及其他条件”(WilhelmA.Miller,1915)。  3.3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3.3.1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现状  比起西方的现代园林及其植物造景,我国的近现代园林发展速度和力度都比较弱。西方园林界所追随的现代主义、极少主义、地方主义、历史主义、文脉主义等等艺术思潮对于我国的园林界的影响微乎其微。我国的现代园林在内容、形式以及意境的创造方面,面临传统和外来的挑战,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  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虽然不像西方现代园棚6样受到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但是它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保留古典园林艺术精华部分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植物造景。  建国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All'J对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城市中园林绿地的范围扩大了,多样的植物以各种形式美化着All'J的生活。植物在具有观赏意义的同时,还增强了环保的作用。园林绿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已把每年的3月12日定方‘植树节”,由此可见国家对其重视程度之深。  七八十年代,我国建立了许多以植物景观著称的公园。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全园观赏植物共采用157种,以传统的名花牡丹、海棠、樱花为主调。另外,成都望江楼公园则以“竹”为主题进行造景。八十年代中期建设的洛阳王城公园则是以牡丹为主题。植物造景在我国现代公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公园注人了大自然的气息和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八十年代末期,我国老一代园林工作者提出“生态园林”的概念。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园林建设的目标便是建设生态园林,人f,,)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它很好地呼应了这—时代的要求。因此,有人提出“园林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融游赏与生态环境之中“的口号。然而,由于近代景观设计的生态思想发展最早和最快的仍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  计、恢复性设计这四种生态设计倾向,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园林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在园林设计中引入了生态设计思想,但是,多停留于理论阶段而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目前,我国植物造景在风格上有了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抽象式之分;手法运用也多种多样,孤植、对植、群植、风景林、垂直绿化等等,各自生辉;空间造型上更注重多样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造型艺术规律。植物配置也作了基调与副调、主调与配调的区别,以上种种都表明了我国植物造景水平的提高。  然而,不难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我国目前对园林植物资源的利用开发力度不足,作为园林绿地种植的植物不超过200种,这与我国是植物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辜负了“园林之母”的美誉。另外,植物造景的科学性艺术性与国际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这需要我们认清差距,努力弥补。由于园林植物造景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它与美学、哲学、生态学、植物学、地理学等学科紧密相连。因此园林工作者不仅要在自身的文化素养上下功夫,努力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而且更要向已经在这方面发展的较好的国家学习。然而,在这过程中,我国一些园林工作者为了使  成绩尽,陕见效,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国外的一些模式,这使得目前随处可见一些不洋不中、不伦不类的作品,实在是对园林艺术的糟蹋。  3.3.2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  从对我国园林植物造景历史及现状的回顾中,可以总结出,我国的园林植物造景从最初的注重实用性运用阶段,发展到注重植物的观赏特性和植物自身文化内涵阶段,后来进一步运用园林艺术原理进行植物造景,直到发展到现在结合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阶段。  如今,以植物为素材造园已成为世界各国园林发展的总趋势,融合生态学理论的生态园林的建设已势在必行。在这股大力提倡科学造园之风的盛行下,我国园林植物造景应该如何发展呢?这是我国园林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就是充分利用我国丰厚的文化艺术财富来创造丰富我国的园林,赋予造园要素以新的生命和活力,从而影响到了植物造景的发展,使我国园林植物造景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的意境美,让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成为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奇葩,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骄傲。  由此可见,中国园林正是由于有文化底蕴,才得以在世界园林发展中独树一帜。融合生态学原理的园林设计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地追求纯生态设计也并不可求。在我国景观生态领域颇有研究的北大教授俞fL坚在《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理论》一文中提到“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1andscapearchitecture)的核心,……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因此,在1998年北京市园林局就明确提出“文化建园”的方针,它预示着我国园林设计在生态学理沦的指导下逐渐走向文化设计,它代表着风景园林行业新时代的到来。  与之紧密相连的植物造景面临同样的境况和发展机遇。古时的文人墨客已经让植物融人一定的意境美,因此,现在和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植物造景必须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更注重文化效应,充分挖掘和创造富有现代园林特色的植物造景意境,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植物造景。这就是我国园林植物造景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源自:互联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