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观看孔繁森故事的心得体会(实用5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观看孔繁森故事的心得体会作文 2023年观看孔繁森故事的心得体会(实用5篇)

2023年观看孔繁森故事的心得体会(实用5篇)

2024-07-13 13: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观看孔繁森故事的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对孔繁盛的事迹有了大致的了解,的确让人感动,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从孔繁森同志身上学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学到了那种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孔繁森同志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他上有老母,下有子女,把全部的家庭重任交给了患病的妻子,然而他不顾个人利益的得失,舍小家顾大家,毅然三次进藏工作。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入群众,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他用自己的财务救济困难群众,收养三个藏族孤儿,自己购买药品给群众看病,而他自己却生活俭朴,只有常换洗的几件衣物和简单的生活和办公用品。他的这种艰苦朴素、克勤克俭、无私奉献的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和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孔繁森同志时刻不忘自己是共产党的人,一切听从党安排。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他顾全大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了西藏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起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

孔繁森同志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但他始终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他的诗句,正是他崇高风范的真实写照!孔繁森同志之所以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键在于他牢固地树立并忠诚地实践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他才能够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始终保持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焕发出一种顽强拚搏的奋斗精神。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努力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孔繁森同志心里总是牵挂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为人民而活着,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献身。他认为,“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我们学习孔繁森,要学习他具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和组织观念,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学习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学习他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学习他廉洁勤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像他那样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团结同志,谦虚谨慎,在群众中树立和保持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学习孔繁森,更贵在行动,重在实效。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实践中对待有利于人民群众事,不但要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且还要充满感情地去做、全力以赴地去做;要把孔繁森精神作为思想上、工作上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经常照一照、量一量,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发扬他热爱党、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继承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高尚品质,做一个爱人民的共产党员。

观看孔繁森故事的心得体会篇二

孔繁森曾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位优秀导师,他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每周都有面对面的互动,他不仅在学术上提供了我许多的指导,还给我传授了一些重要的人生经验。在与他的交流中,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和心得体会。

首先,孔繁森教授以身作则地展示了一个成功学者的品质和态度。他总是严谨、自律和不断追求知识的榜样。他提倡勤奋学习,并鼓励我树立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在我刚开始研究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然而,孔繁森教授总是耐心地鼓励我,帮助我克服困难和挑战。通过他的激励和指导,我逐渐变得更加有自信,并且开始享受学术研究的过程。

其次,孔教授教会了我如何灵活思考和解决问题。他强调研究要持续不断地思考,要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的研究课题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然而,孔繁森教授总是鼓励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鼓励我创造性地寻找解决方案。他经常告诉我,在研究中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勇于尝试新的方法与思路。通过他的启发,我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第三,孔繁森教授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强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总是强调我们作为研究者应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他教导我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价值,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过程。他曾亲自带领我参加了一项与社会发展相关的研究项目,并鼓励我在大学期间参与公益活动。通过这些经历,我逐渐明白了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也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孔繁森教授还教会了我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合作。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一项团队研究项目。孔繁森教授作为我们的导师,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他教导我们要相互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还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和合作,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通过这次合作,我收获了很多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经验,这对我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最后,孔繁森教授的教诲使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教会了我如何把学术研究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他教导我要善于品味生活中的点滴,快乐是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的。虽然研究很重要,但我们也要善于平衡工作和生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通过他的教诲,我发现了研究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和生活中。

总之,孔繁森教授不仅是我在大学期间的导师,更是我人生中的一位重要的指导者。在与他的交流中,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能,更学到了与人相处的智慧和处事的原则。他的激励和指导让我更加自信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我对他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并决心将他的教诲铭记在心,并将其运用于我的未来发展中。

观看孔繁森故事的心得体会篇三

孔繁森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人物。他是一名中国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将一片荒地变成了富饶的农田。在我与他的交往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坚持、创新以及持久的努力所能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孔繁森的故事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繁森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坚持不懈的印象。他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巨大的。起初,他的农田是一片荒地,非常贫瘠,无法种植任何农作物。然而,他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每天,他早出晚归,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通过不断地试验和尝试,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这片土地的种植方法。通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他成功地将这片荒地变成了富饶的农田。这让我意识到,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其次,孔繁森的故事还让我明白了创新的重要性。在艰苦的环境下,孔繁森没有束手无策,而是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他不断尝试新的种植方法,不断创新,最终找到了适合这片土地的栽培方式。他还学习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运用科学知识来改进农田的种植方式。正是因为他的创新精神,孔繁森才能在困难的环境中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这让我明白到,在特定的环境中,创新和改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此外,孔繁森的故事还让我明白了持久努力的价值。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将这片荒地变成了富饶的农田。他面临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努力。他知道取得持久的成功需要时间和耐心。正是因为他的持久努力,孔繁森才能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让我明白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持久的付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最后,通过与孔繁森的交往,我还学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孔繁森不仅自己努力工作,还积极与乡亲们合作,共同发展这片土地。他鼓励乡亲们共同参与农田的改良和农作物的种植。通过团结合作,他们一起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让我明白到,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团结合作是实现更大目标的关键。

总结起来,通过与孔繁森的交往,我深刻体会到了坚持不懈、创新、持久努力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他的故事让我明白到,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的。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不懈,付出努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我将永远把孔繁森作为我努力的榜样,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取得更大的成功。

观看孔繁森故事的心得体会篇四

近来,我因推荐的一部电影,认识了充满生命力的电影人孔繁森。这部电影名为《老炮儿》,在北京方言中意为“厉害角色”。影片主人公是一名患有癌症的老枪手,他决定用枪打下一片天地,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生活。从电影中,不难看出孔繁森作品的特点——嘹亮而质朴的北京味儿,以及深刻的人性关怀和尖锐的社会批判。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孔繁森电影观后感,谈谈我所感受到的关于他的电影、他的人生以及他的事业的体会和思考。

第一段,总览孔繁森电影的特点。孔繁森作为一名出生于北京老工人家庭的电影人,他的电影不仅反映了时下社会的某些现象,也大量地集聚了北京市民对于过去的记忆和情感思维。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京味儿,以真实叙事,清晰的情节线,自然的表演与幽默的刻画,强烈的人性关怀和对于社会形态带来的批判。中国电影在市场化进程中面临了剧烈的变革和难题,孔繁森用自己的方法延续了中国电影的传统风格,虽然他的电影不大商业,但在中国电影界中已经成为了难得的作品。

第二段,探讨孔繁森电影中尖锐的社会批判。孔繁森的电影,与其说是在阐述社会惨淡,不如说是在探寻人性走向,以及在追问社会底层阶层的尊严所在。他的电影刻画了人们在外部环境影响下,面对遭遇时的无奈和反应。电影《盲井》,讲述了一个直男汉子在秦岭山村被困地下的故事,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发生的不可控性,同时也探究了人性自身的复杂性。电影《老炮儿》从老兵众多的软肋和模棱两可往往是一面金属假面掩盖的心性,描摹出了中国的老一代如何在激流涌动中坚守信仰,并认为这是中国人面对社会变革,要索找的方向。

第三段,概括孔繁森对于人生和人性的关怀。孔繁森的电影刻画出的并不只是一些故事,而是通过多彩的人物塑造,表现了他对人性和尊严的高度关注。他认为人的核心是灵魂,而这种灵魂的存在一直处于失落。孔繁森的电影似乎是在试图把这些失落的灵魂拯救回来,让它们重新得到生命和机会,同时借助电影的方式,层层深入切入人的本质——人的自我贡献和价值。

第四段,谈谈我对于孔繁森的电影的喜欢。每一次,只要我拿起孔繁森的电影,我就会被感染到他电影作品中浓浓的东北人情和京味儿。他的电影每一个方面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在他刻画的人物角色中,我总是会看到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这或许就是对人物的刻画真实而又出色吧。尤其是在电影《山楂树之恋》,里面的两位主角静静的立在山楂树前,仿佛把整座城市囊括在他们的眼中,嗅出城市所带来的寂寥疏离感,这些都是那么的真实、质朴和感人,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下一部他的电影了。

第五段,总结孔繁森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无论电影风格还是电影引导,孔繁森的作品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观众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影子,像是在一次次的观影中找找自己,然后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他关注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老炮儿》里面的故事就是这一点。在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孔繁森为我们找回了许多失落的,具有传统深厚内涵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了中国社会人的人生记忆,同时也为我们翻转一个认真看待自己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用做人的方式影响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他在电影界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长篇观后感往往要体现文章本身的连贯性和思考深度,无论是总括电影名作还是对主题人物的描述,都需要经过良好的思考。孔繁森所作的电影,总的来说,总是带给我们一份心灵触动。虽然他电影一般不会大规模公映,没有过多的商业手法,但真挚内敛的风格、简约干脆的语言和深度的人文关怀,仍然让人感到震撼和激励。因此,如何理解他电影作品,希望这篇文章对读者有所助益,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观看孔繁森故事的心得体会篇五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直坚守这份初心,践行这份使命。回顾他的过往,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能从中体悟到那份忠诚坚定的理想信仰,那份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那份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那份心怀人民的公仆情怀,那份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

在奋斗的征途上,有艰难险阻的考验,有公与私的选择……由于坚定了初心,孔繁森经受了各种考验,做出了无愧于优秀共产党员的壮举。他留下的那句话,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共同的精神财富:“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

忠诚干净担当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应当具备的政治品格。忠诚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落实到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坚守中的勇气和担当。孔繁森曾做出的重大选择,尽显他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

如果一个结婚成家的男人,父亲70岁,母亲78岁,妻子身体不好,三个孩子尚在幼年,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农村种地生活,但组织上决定调他去西藏工作五年,这个时候他该如何抉择?面对党和人民的需要,面对组织的号召,孔繁森毅然承担起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做出了必然的抉择,服从大局,把对家人的爱升华为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大爱与对党的绝对忠诚。

1979年4月26日下午,孔繁森和15位聊城籍援藏干部踏上西去的征程。起初,孔繁森进藏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报到后,地委领导通过考察,决定改派他到条件更加艰苦的边境地区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兼检察院检察长。岗巴海拔比日喀则平均高出几百米,含氧量不足50%,比日喀则还低15%左右,但孔繁森毫不犹豫地回答:听从组织安排。

第二次进藏同样是考验。上级让孔繁森作为山东省援藏干部的总带队再次进藏。一边是87岁、瘫坐在轮椅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母亲,正处在升学节骨眼儿上的三个孩子,一边是比在内地更加艰辛的工作岗位,他该如何抉择?尽管有过犹豫,尽管很多人并不支持他去,但孔繁森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再次赴藏的决定。他对别人讲:我二次进藏,完全是个人自愿和对藏族人民的感情。

孔繁森觉得对不起家人,不知如何对妻子说明这次选择的理由,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愧疚。他最放不下的是母亲。要走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母亲身旁,轻轻梳理着母亲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旁,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三儿啊,咱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颤巍巍地抚摸着他的头问。“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孔繁森的声音哽咽。“那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别喝冷水……”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流着眼泪磕了一个头,恋恋不舍地踏上远去的征程。

“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面对高海拔环境,面对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交通,孔繁森不仅对身体所受的损伤无所畏惧,而且甘愿冒着随时可能遇到的生命危险,知重而担,知难而进,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支撑下,不惧艰险、不怕牺牲,勤勉工作。

岗巴县海拔4700米,空气含氧量少,下一次乡要一个多月,到最远的乡村需要走十天,有时一天也找不到一个村子。孔繁森像县里干部一样,吃糌粑、喝酥油茶,一开始并不习惯。由于缺乏维生素,他出现了头发脱落、口腔溃疡、嘴唇开裂、指甲变软、体重下降等情况。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孔繁森融入藏区工作生活的脚步。在给友人的信中,孔繁森写道,原来打一担水要休息两次,后来到400米外打水,可以一次挑到家。

从进藏第一天开始,他就把这片土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参加藏语培训班,认真听,卖力读,很快掌握了32个藏文字母和当地常用会话。他克服高原反应,学会了骑马,很快适应了藏区的生活方式。

1989年11月,孔繁森在驱车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发生车祸。他在病房躺了十多天,还未完全康复就提前出院。在把别人送他的水果和营养品都送到敬老院后,他便带领考察组到北京、重庆、杭州、合肥等地的16所中学看望藏族班学生。病痛折磨着他,可他全然不顾。由于这次车祸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孔繁森留下了脑震荡后遗症、右眼成像重影、颈腰损伤的终身残疾。

1994年2月,一场50年不遇的暴风雪,让还没解决温饱的阿里雪上加霜。雪灾增加了数以万计的灾民,五十多万头牲畜冻饿而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孔繁森带领工作队踏着齐腰深的积雪,深入受灾最严重的革吉、改则两县,把每户牧民的受灾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挨家挨户地走访牧民、分发救灾物品和救济款。27日凌晨,孔繁森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天旋地转。有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孔繁森,预感到死神的临近。他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在笔记本上给同行的小梁写下了遗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一般人经过一次危难就会后怕不已,一生谨慎,孔繁森却历经危难志不移,越是艰险越向前。他干事创业、造福群众的初心,从未动摇和改变。据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回忆,他和孔繁森两次见面,都听他说过“活着就干,死了就算”的话,而第二次离孔繁森殉职只有四个月。在艰险的工作生活环境下,孔繁森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随时做好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思想准备。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群众的需求了如指掌,一步一个脚印地为群众办事

看到阿里的落后状况,孔繁森心急如焚。怀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他搞调研,做规划,用务实之心、谋事之心、创业之心,推进阿里的稳定和发展。在阿里,孔繁森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县乡度过的,每一次少说也要十天八天。饿了,他们就吃一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一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路不通就骑马,马过不去就步行。长时间骑马下乡,腿都磨破了,裤子和血肉都粘在一起。不到两年时间,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

孔繁森下乡有“四必到”:必到敬老院,必到学校,必到边防哨卡,必到贫困牧民家庭。抗击雪灾时,孔繁森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坚持走访最偏僻的受灾户。小梁劝他,情况也摸清了,受灾情况也录像了,回去向自治区汇报就行了。你身体这么差,那些救灾粮款让其他人送去就行了。孔繁森却说,这么大的雪灾,我们不去,群众就会认为党和政府不管他们了!救灾物资到,和人到是不一样的!就算有一个人在那里,我也要去看他,让他知道,党和政府在关心着他,在和他一起跟自然灾害作斗争,让他感到今生今世的幸福,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阿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相邻,地处反分裂斗争最前线。孔繁森作为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为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定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跑遍分区每一个边防哨卡,为军分区解决巡逻车辆不足问题,为无人区哨兵送去新鲜的牛羊肉、蔬菜、录像带和卡拉ok机,处理缺少执勤马匹、牦牛和烤火用的牛粪的问题,为巴尔兵站建立投递点,为20多位官兵和家属解决生活困难。他制定并部署实施阿里双拥规划,全地区军政、军民、民族团结出现崭新局面,日土县、札达县、军分区分别跨入双拥模范县和双拥先进集体的行列,使阿里地区双拥创建工作实现零的突破。

西藏的老人是他的老人,西藏的孩子是他的孩子,西藏的土地是他的家乡

心忧百姓,亲民爱民。孔繁森在行动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拉萨市的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每次下乡,他都带着小药箱,自费购买高原常见病治疗药品。工作之余,他为缺医少药的农牧民送医送药,每年在这上面的花费有几千元。尽管这些对整个藏区人民的医疗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可对每一个病人,往往关乎健康和生命。有一次,孔繁森通过吸痰救活了一个叫仁青的小男孩。1979年3月7日出生的仁青,如今在岗巴县昌龙乡乃村务农。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发生地震,孔繁森在指挥抗震现场连续奋战七天七夜。在直孔区羊日岗乡齐马卡村,他领养了三个失去父母的藏族孩子。生活实在困难,但他既不想给组织添麻烦,又不忍心向家里要钱,就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化名“洛珠”三次卖血900毫升,领到营养费900元,用于孩子们上学和改善生活。如今,他收养的孤儿已成人成材。

孔繁森的殉职给阿里人民带来莫大悲痛。他把自己当公仆,却被阿里人民称为“活菩萨”。在西藏,“孔繁森式的干部”至今仍然是群众对人民公仆的最高称誉。

“咱不能沾公家的光”

坚持原则是孔繁森做人做事的准则。有一次,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柴腾虎陪孔繁森到基层去,在门口碰到一个人满脸堆笑地拦车。孔繁森面色冷峻,让司机开车照常前行。柴腾虎很是纳闷,平时一向和蔼可亲的孔书记怎么这么严肃?一打听才知道,那人是个包工头,想承揽阿里的某个工程项目,前一天找到孔繁森的办公室,掏出5000元钱,想让孔繁森给有关部门打个招呼,让孔繁森批评了一顿,装钱的信封也被扔到门外。

本家老乡孔祥茂一直想开个门诊,由于缺少行医资格,想找孔繁森找人特批,多次上门送礼恳求,孔繁森拒收礼品,严词拒绝,说人命关天岂能儿戏。后来,孔祥茂贪图钱财非法接生,造成医疗事故,痛哭流涕地跪在孔繁森面前,求他向有关部门说情,以逃避法律责任。孔繁森严肃批评了他,为他下了碗面条,看着他吃下,劝说他主动到有关部门投案自首,接受处理。

从严治家,立德树人,是孔繁森一直秉持的信念。在莘县时,县委通信员发现孔繁森儿子孔杰的作业本和笔用完了,就从机关仓库里领出稿纸、圆珠笔、墨水,给孔杰拿去用。孔繁森发现后教育儿子说:“你缺啥我给你买,咱不能沾公家的光。”趁孩子还没用,赶紧给送了回去。

从孔繁森给女儿孔玲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孩子严格的要求和细腻的关切。1993年12月2日,他在信中说:“要注意节约,咱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节约美德,千万不要和同学比吃比穿,要知道全国还有不少县因财政困难发不出工资,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部分群众温饱问题没有解决。”1994年1月16日,他写道:“你们几个小姊妹(孔玲同宿舍的女孩)记住:一要把学习搞好,二要带着书回家,三是路上注意安全,四是回家后要谦虚,五是帮父母多做点家务,六是不要买什么东西回家。”殉职前,孔繁森在新疆考察工作之余,给孔玲和同宿舍的同学,每人买了一顶维吾尔族小花帽和一条丝巾,这几个孩子多年都叫他“孔爸爸”。这些没来得及送出的礼物,凝聚着他博大的父爱。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