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十三五”产业布局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郊家具城搬到哪里了 温岭市“十三五”产业布局规划

温岭市“十三五”产业布局规划

2024-07-13 12: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索引号: WLS001/2021-910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11-28 发布单位: 市府办 温岭市“十三五”产业布局规划 发布日期:2021-11-28 18:51 信息来源:地区管理员 浏览次数: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温岭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15-2030年)》、《温岭市土地利用规划》、《温岭市环境功能区规划》等规划,在全面分析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基础上,编制《温岭市“十三五”产业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区域产业布局是一项全局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的工作。本《规划》是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体系的重要专项规划,是统筹温岭三大产业布局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编制与产业布局相关的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温岭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全面跨越”中心工作,大力实施“陆海联动、创新驱动、城市拉动、开放带动”四大战略,按照东西并进,创新转型的区域发展导向,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推进了市域各地产业的进一步特色化发展和合理化布局,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十二五”以来,温岭产业结构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7.2:53.7:39.1调整为2015年的7.5:44:48.5,呈现出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二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产地位大幅提升的新格局。制造业领域,传统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水泵产业集群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机床工具产业列为省级示范基地;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初见成效,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9.6%,转型升级“组合拳”打出成效。服务业领域,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商务金融等快速发展,被评为省十大商贸流通业强县(市)和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总部经济基地和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列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农业运营模式和发展方式不断取得新突破,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精品农业不断提升。三大产业的同步发展,有力地增强了全市经济实力。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7.15亿元,排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40位;财政总收入98.36亿元,外贸自营出口总额37.2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9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7.4%。

产业布局调整迈出新步伐,区域特色化发展明显。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十二五”以来,温岭的产业布局调整步伐也明显加快,呈现出“生态引领、东西并进、集聚集约、特色发展”的区域发展态势。

西部地区,“金十字”组团一体化水平大力提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4平方公里。主城区以“退二进三”、“退劣进优”为主要内容的布局调整有序推进,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势头良好,城市新区形象日益丰满,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提升。温岭开发区逐步向高层次商务区转型;温岭工业园区从“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向“城市新区、工业新城”定位转变,工量刃具市场等一批商贸服务业项目建成;九龙汇、铁路新区等一批新兴产业区块开始形成,有力地增强了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大溪、泽国框架也得到了拓展,功能布局区块化势头明显,并进一步和主城区融合。

东部地区,以东部新区为龙头的沿海开发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五年来,东部新区围绕泵与电机、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和新材料四大重点产业,已累计完成投入103亿元,实现工业供地3767亩,落户企业79家。泵与电机、汽摩配两个产业板块已初具规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示范园正式开工,中小企业孵化园一期投入使用。东部区域的海洋渔业经济全面提升,龙门港3000吨级泊位码头及附属接线公路、航道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渔港建设步伐加快;滨海休闲旅游开发全面启动,石塘半岛旅游度假区建设有序推进。

西南部地区。湖漫水库、太湖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继续得到加强,山体林相改造和绿化面积进一步增加,市域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增强。固废拆解等污染行业得到整治,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农林业、旅游业和滨海养殖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进一步上升;石桥头、坞根等地与中心城区的衔接进一步紧密,成为美丽的后花园。

交通路网条件改善,区位结构更显均衡。“十二五”以来,温岭市域交通路网进一步加密,综合交运网络初步形成,有力地改善了各地区位条件,为市域产业的均衡化布局创造了条件。公路方面,“十二五”时期是温岭公路建设史上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干线公路建设提速,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和公路密度两个指标均比“十一五”末增长8.2%;完成了104国道温岭市泽国段复线、81省道大溪段、75省道南延温岭段等重点工程;沿海高速公路温岭段、温岭泽国至玉环大麦屿疏港公路温岭段、路桥机场至温岭新河公路改建温岭段等开工建设。航运方面,龙门港开港投运,对温岭东部投资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枢纽场站方面,市客运中心投入运行,大大缓解了温岭市交通紧张状况。

要素支撑能力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担屿涂等围垦项目持续推进,可利用土地潜力增加,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面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深化污染减排,不断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明显提高。2015年市域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扎实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和森林温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垃圾河清理全面完成,九龙湖生态湿地(一期)、市植物园(一期)等生态项目完成,省级生态市创建顺利通过复检,宜居创业环境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温岭产业发展与布局仍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支撑转型升级的创新能力有限。创新要素不足,高技术人才较匮乏,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低端产业发展模式至今还未根本改变,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二是布局调整进程缓慢,市域发展仍然失衡。集聚多数人口、产业的西部中心城市范围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而主要中心镇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发挥,农村建设过度分散,配套设施跟不上。

三是受国家土地政策限制和耕地保护力度加大的影响,温岭新增建设用地有限,新增工业用地指标紧张,且担屿涂、南海涂的围垦用地在规划期内还难以有效供地,现有存量土地难以满足未来工业发展需要。

四是征迁难度大、成本高,制约了中心城市功能的更新完善,城市新区、铁路新区、东部新区和相关中心镇的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五是农地面积有所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基础设施仍较薄弱,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二)发展背景

“十三五”时期温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不仅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而且更受到国家及地方产业、资源环境等方面政策的影响。

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整体处于深度调整并趋于缓慢复苏中,新一轮技术革命仍在孕育,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将持续深化,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竞争将更加激烈,国际分工格局继续演变,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和平发展大局。我国物质基础、人力资本、市场空间等决定了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统领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坚定实施“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坚持“五位一体”统筹,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民族复兴进程。

从国家政策趋势看,“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对统筹推进国土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提出了明确要求,海洋生态保护继续强化。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进一步有序开发国土。进一步强化耕地资源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耕地质量数量生态并重;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以节约集约用地缓解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在保证土地所有权不变及科学合理规划前提下,加快农村房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城乡两大经济社会板块融合发展。

从区域竞合格局看,“十三五”时期,省内四大都市圈引领的区域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强化,优质要素将继续向杭州、宁波等生产高地集聚。台州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也处于改革攻坚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勇立潮头、裂变发展,奋力完成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加快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补齐关键领域短板三大历史任务,努力把台州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温岭要在这一进程中努力走在台州前列。

从温岭总体发展看,“十三五”时期,随着沿海高速公路、市域轨道S1线和杭绍台高铁玉环延伸段等的建设,温岭的交通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全市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总体解决产业转型、综合交通、城市环境、社会民生、基层基础五大问题,打造城市新区、东部新区、铁路新区三大主攻平台,推进智造温岭、宜居温岭、智慧温岭、活力温岭和法治温岭建设,努力实现“四个翻一番”,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面对上述发展背景,温岭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市域均衡发展和高效发展,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总体思路、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委“八八战略”和台州市委战略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以建设智造温岭、宜居温岭、智慧温岭、活力温岭和法治温岭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优化拓展、农业绿色高效;以城镇体系为依托,以环境功能区为基础,围绕产业集聚集约、区块紧凑有度、产城有机融合、资源充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进一步优化市域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实现“四个翻一番”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定位

——中国智造名城。打造成为以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工具、鞋帽服饰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先进智造基地。

——浙江省服务业强市。打造成为以金融服务、电商物流、科技创意、休闲旅游、商务服务、养生养老等为重点的全省服务业强市及台州南翼服务业中心。

——浙江现代农业强市。打造成为以海洋水产、生态特色果蔬为亮点的现代农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如下: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明显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7.0%,力争达到7.5%;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1200亿元和98000元左右,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左右。

制造业。经济总量取得突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规模企业、规模产值达到1000家、1000亿的“双千目标”;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两化”融合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力明显增强,制造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等明显提高,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工具、鞋帽服饰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服务业。结构体系更优,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进一步融合,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5%,金融服务、电商物流、科技创意、休闲旅游、商务服务、养生养老等六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6%,现代商贸、社区服务、品质人居等服务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继续提升,质量效益更好。培育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新增5个台州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

农林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8亿元,粮食产能进一步稳固;农林业种植结构全面优化,规模化种养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协同发展,农林业主导特色产业、休闲观光农林业占农林业总产值比重明显提高。农林业规模化、信息化、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渔业生态环境总体得到改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满足市场需求,现代渔业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现代渔业强市目标。

——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公路骨架路网、铁路、水路和港口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升,“六纵四横”的公路骨架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有力支持市域产业的均衡布局,水、电、环保、信息等其他支撑系统得到加强;城乡统筹得到增强,工业区、城镇群、商贸物流网进一步有机融合。以创新为核心、科教为基础、文化为支撑、人才为关键、制度为保证的软实力体系得到强化,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达32%,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市域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条件更加协调,与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网络相互配套融合。中心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中部城市产业区和东部现代产业区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集聚集约、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东西发展差距缩小。西南部山区生态产业区和东南部海洋生态产业区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生态产业持续发展。东部新区、城市新区和铁路新区作为全市产业发展主平台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以东部农业产业集聚区和南部农业产业集聚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基地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三、市域产业总体布局

以城镇体系为依托,以环境功能区为基础,按照产业集聚集约、区块紧凑有度、产城有机融合、资源科学利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市域产业布局。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产业总体布局

“十三五”时期,在继承四大产业区总体框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产业区内部的功能结构,强化一批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以四大产业区为主框架,三大平台为重点,多个功能区块为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实现与市域资源环境条件更加协调,与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网络相互配套融合。

1、四大产业区

中部城市产业区:由中心城区、泽国镇、大溪镇、温峤镇和新河镇的平原地区构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成功能区块相互融合,现代产业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产业区。

东部现代产业区:范围包括东部新区和松门、箬横(平原部分)、石塘、滨海及东海塘围垦区和担屿围涂区等。以东部新区为核心,形成一个以智能制造、高新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滨海旅游业、优质农业为特色的综合性滨海产业区。

西南部山区生态产业区:范围包括温岭中心城区、温峤镇和大溪镇三地的西南部丘陵山区,城南、石桥头、坞根三个镇,以及中部“绿心”。在加强生态屏障功能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业、养老养生产业,形成山区生态型产业区。

东南部海洋生态产业区。范围包括温岭近海海域以及沿海岛屿。在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航运等产业。

 2、三大平台

“十三五”时期,要着力打造城市新区、东部新区和铁路新区三大产业平台,推进温岭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城市新区:涵盖城东、城西两个街道以及横峰街道、温峤镇的部分区块,是温岭市区往北拓展的新区,由“一湖三城”(九龙湖生态湿地公园、九龙新城、产业新城和钱江新城)四大组团组成。打造成为综合性高端服务业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东部新区:是温岭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块,分北、中、南三个片区。通过集聚泵与电机、整车及配件、机床三大优势产业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温岭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和中国智造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温岭东部经济中心、温岭城市副中心。

铁路新区:位于泽国、大溪、横峰中心区块,是连接温岭和路桥的中心位置,是温岭融入台州的桥头堡。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泵业研发、生产基地,以及温岭的“城市门户”。

3、以环境功能区为基础推进产业合理布局

根据市域环境功能区规划,推进人口和非农产业向人居环境保障区和重点准入区、优化准入区集聚,加强农产品安全保障区、生态功能保障区的管控,特别是对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海岛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自然生态红线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控。深入推进环境功能区规划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城镇体系、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融合,完善并实施相适应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评价机制,不断优化人口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协调四大产业区以及三大平台之间的关系,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市域东西部之间及内部各层次的联动发展。通过围垦海涂、港口开发、临港工业发展和集群产业配套实现海陆联动;通过区域性水资源、建设用地调配、区域性人口布局调整、区域性环境整治实现东西联动。

(二)中部城市产业区:转型升级,紧凑有度

现状与问题:目前是温岭市经济最为发达、产业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产业类型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农业为补充。“十二五”以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主城区工业布局调整成效明显,制造业总量有所扩大,产业层次有一定提升,主要工业区块稳步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已经形成。当前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盈利能力下降,产业层次亟待继续提高,智能制造水平亟待提升;服务业档次不高,综合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建设用地紧张,工业用地极其有限;局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环境容量有限;城镇之间、区块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有待加强。

规划导向:以拓展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制造业,和大力推进金融商务、技术研发、会展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导向,以中心城市的组团化布局为依托,以城市新区、铁路新区为主平台,镇、街道有关集聚区为支撑,推进现代产业的集群、集聚布局。加强制造业区块、服务业区块与居住生活区块的生态化、便捷化的有机衔接。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配套建设。大力推进村庄整治,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园区化经营,发挥其在中心城市组团中的自然生态廊道作用。规划期内,按照“北工南居、中心北移、突破中部”的组合城市框架,北部突出发展制造业,南部重点发展服务业,大力改造中部,实现中心城区城市公共中心向北移,提高布局紧凑度。具体推进以下单元建设。

——太平老城区板块:重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继续推进城村联改、老城区工业布局调整,发展行政管理、电子商务、休闲娱乐、时尚购物、商务金融、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实施老城区城中村改造、背街小巷亮化洁化工程,深化“三改一拆”,改善市容市貌,实现老城区有机更新。

——城市新区板块:重点发展高层次服务业。围绕九龙湖生态湿地公园的环九龙湖核心区,建设绕湖经济圈,打造成为温岭城市的新核心——城市的会客厅、展示厅和休闲厅。拓展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城东区块,工业园区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商贸、专业市场、楼宇经济、科技研发等服务业,城东区块重点推动九龙大道以北工业区升级改造,九龙大道以南、横湖路沿线逐渐退二进三,建设总部经济区,形成以总部办公、医养健康、智能制造、高端居住、休闲旅游为主导功能。重点建设银泰城商业区、商贸集聚区、西部商务区、智能装备产业园、金融集聚区、总部经济区、横湖桥段区和医养健康小镇区等若干若块。

——横峰、城北板块:重点发展鞋业、综合性服务业。推进横峰、城北由专业化鞋业产业区向产城融合、设施配套、功能更新、市容整洁的城区转型。推进鞋业企业的园区化布局,改造提升鞋材市场,优化物流体系,加强交通、消防管理,打造靓丽专业街区。加快创意设计、商贸综合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服务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治理,推进村庄整合,优化市容市貌,构筑宜业、宜居、宜游新形象。

——泽国板块:重点发展泵与电机、机床等制造业和区域性服务业。调整优化镇区用地布局,发展服务业,治理低效工业用地;推进站前区域“泵业小镇”建设,适度增加制造业用地;推进联树和牧屿三改一拆,加强污染整治,治理低效用地,推进集约化的工业区块建设。

——大溪板块:重点发展泵与电机、塑料建材等制造业和区域性服务业。对接中心城区,调整用地布局,设置带状生长中心,沿大溪河向东发展居住用地,石大路以北发展工业用地,形成以工业为主、现代商贸和旅游业繁荣的综合发展组团。

——新河板块:重点发展机械、汽摩配、鞋帽等制造业和文教旅游业。稳步推进汽摩配、鞋帽等传统制造业升级,争取承接中心城区的教育功能,建设成为工业和文教旅游城镇。

(三)东部现代产业区:拓展提升,集聚集约

现状与问题:“十二五”期间,内外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势头良好,在保持原有海洋渔业、生态农业、滨海休闲旅游业优势基础上,泵与电机、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当前该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存在的制约因素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西部低;基础设施仍相对薄弱,尤其是骨干道路尚未完成,区位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土地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城镇综合服务能力不足、人居环境质量不高,现代产业发展的配套条件仍需改善;包括海洋岸线、滩涂、主要农业区块等资源需进一步加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规划导向:以集聚发展泵与电机、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为导向,以东部新区为核心,松门、箬横、石塘、滨海等功能区块为载体,持续推进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高水平的滨海产业带。继续发挥海洋、土地和旅游景观资源优势,高水平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生态农业和滨海养殖业。加快改善交通、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增强西部对东部产业的支持作用。规划期内,东部重点建设以下单元:

——东部新区、松门板块: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综合服务业。推进松门与东部新区的融合发展,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发展滨海旅游业,使之成为辐射温岭市域东部的服务业中心。加快推进上市公司板块建设,尽早形成生产能力;继续加强招商工作,引进高质量产业项目,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努力建设“产业发达的创业新城、环境优美的休闲新城、生态友好的宜居新城”。

——箬横板块: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发挥高速公路出入口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制造业升级,提升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成为东部平原区重要的人口和现代产业集聚中心。

——石塘板块: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渔港经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渔港经济,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打造石塘半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构筑东海最美渔港小城。

——滨海板块: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提高镇域集聚水平,充实城镇服务功能,抓住沿海高速建设契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船舶、汽配等制造业。

(四)西南部山区生态产业区:构筑屏障,创新功能

现状和问题:“十二五”期间,交通区位条件不断改善,区域经济总量扩大,山林景观、沿海滩涂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显现。该区发展的障碍是生态敏感脆弱,产业发展受到限制;连片平地少,人口分布散,城镇规模较小。

规划导向:以构筑温岭生态屏障和最大限度发挥旅游、山林和滩涂等资源环境优势为导向,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发展生态农林业、滨海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生态养生业等。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及城镇周边,集聚发展低污染生态制造业。改善城镇居住环境,打造人居佳地。根据山区的自然格局和行政管理范围,将该产业区划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西部山地板块:重点发展林业、涵养水源和生态旅游业。包括江厦港以西的泽国镇、大溪镇的山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饮用水源地安全;推进山地农林业绿色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和镇郊休闲。

——乐清湾沿岸平原板块: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包括温峤、坞根、城南等镇的西部滨海平原区。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绿色、集约农业;合理发展滨海滩涂养殖,保护海域生态环境;集聚发展生态工业。

——环中心城区外围山地板块:重点涵养水源、发展林业和生态旅游业。包括温峤、坞根、城南、石桥头、太平、新河、箬横等城镇(街道)所辖山区。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改造林相,深度发展民宿旅游和健身绿道;推进农林业绿色化、集约化经营。

——城南东部平原板块: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包括城南镇区以东滨海平原。抓好围垦后的造田造地工作,扩展可建设用地;抓住沿海高速建设契机,集聚集约发展生态工业,实现与城镇融合发展。

(五)东南部海洋生态产业区:保护提质,生态开发

现状和问题:全市滩涂资源约8000公顷,已开发利用无居民岛屿35个,海洋产业发展平稳推进。目前,温岭近海海域环境和经济鱼类资源保护需要加强,海洋经济重大功能载体和要素支撑不足,海洋资源保护性开发压力较大。

规划导向:在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港、渔、涂、景”等资源,形成以港口物流为重点,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根据沿海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功能,形成水产养殖区、港口航道区、旅游开发区、湿地保护区、岛屿产业区等各具特色的功能区。

四、制造业发展与布局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温岭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要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集群特色突出、交通网络形成、滨海潜力巨大等优势,坚持走集约化、智能化、低碳化、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扎实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把温岭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以机电装备工业为主的先进智造业基地,打造成为“中国智造名城”、“工业品牌强市”。

 (一)制造业布局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经济发展与人居聚落、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前提,按照“集群集聚、区域协调”为基本原则,构建“一带一区、块状集聚、多点补充”的制造业布局新格局。“一带一区”指东部滨海制造业带和西部制造业集聚区;“块状集聚”指在“一带一区”中,以区块方式实现制造业的相对集聚布局;“多点补充”指“一带一区”以外区域的一批镇级工业集聚点和分布在市域农村各地的一批小微企业园作为全市工业的补充。

1、东部滨海制造业带

东部滨海制造业带包括东部新区、上马区块、松门区块、箬横区块等制造业集聚区以及松门、滨海、石塘三大船舶修造基地,是今后一个时期温岭制造业布局的主平台。规划期内,要以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装备、船舶制造、新材料、海洋生物制品以及新能源等为产业发展方向加以推进建设。

——东部新区:重点建设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智能装备、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泵与电机产业基地,位于东部新区北片,规划占地2000亩,吸引大型泵业生产企业落户,同时引导优势电机制造业企业,共同建立泵与电机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示范区。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位于东部新区北区,规划占地500亩。重点引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生产企业,带动温岭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新材料产业基地,位于东部新区南区,规划占地400亩,重点引进可降解塑料、改性塑料、医用膜、电子信息材料、硬质合金等节能环保新兴材料,打造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此外,还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位于东部新区北片,规划占地2000亩,加快温岭本地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转型升级,打造以整车生产企业为龙头、零部件生产为配套、技术研发为支撑的国家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松门工业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包括东南工业园区和淋川工业区等。改造提升东南工业园区,依托海洋水产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加工。依托松门船舶修造基地,重点发展第2、3代集装箱、成品油轮、化学品船、游艇等船舶的修造。沿81省道南侧拓展淋川工业区。

——上马工业区:重点发展泵与电机、机械装备、医药化工、水产加工等。规划期内,上马工业区向北适当拓展,严格控制石塘镇域范围内其它地区布局工业。继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特别是加大信息化改造力度和机器换人速度,加强园区生态化改造。

——箬横工业区:重点发展汽摩配件、工艺品加工、机械制造等。现状工业分布主要在镇区北部。规划期内,在现状工业用地基础上向西侧南北拓展,扩大工业区规模。利用沿海高速公路出入口优势,在镇区东侧规划工业用地。

——长新塘区块:适度布局三类工业用地,用于解决本地配套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2、西部制造业集聚区

在中心城市规划范围内,以北部为主,合理配置若干个制造业区块,形成围绕中心城市分布的制造业集聚圈,主要包括温岭工业园、铁路新区,和泽国、大溪、新河、温峤、城北、横峰等镇的工业集聚区。

——温岭工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泵与电机、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一类工业。鼓励原有三类项目改造提升和搬迁,推进楼旗尖、中心大道、九龙大道三片工业用地的退二优二,在中心大道西端新增工业用地。

——铁路新区:重点发展泵与电机。依托泵业智造小镇,设置专门的制造业区块,集聚发展泵与电机类制造企业。

——泽国工业区:重点发展泵与电机、机床工具、汽摩配、鞋等。现状工业分布在镇区东北部水仓工业区、东南部文昌工业区和西北部丹崖工业区,以及联树、牧屿等地。适度拓展水仓工业区,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区,集聚机电类企业;推进文昌工业区沿104国道复线向南拓展,发展轻纺、汽摩配等;提升丹崖工业区,搬迁、腾退污染严重企业,布局空压机、新材料等。

——大溪工业区:重点发展泵与电机、塑料建材、汽摩配、鞋等。现状工业分布在镇区综合工业区、山市机电产业区、潘郎转型升级示范区等地。控制镇区、山市用地规模,重点发展潘郎区块。镇区发展泵业、注塑业和机械加工业;山市布局泵与电机等机械加工业;潘郎重点布局泵与电机、新型塑料、服装鞋帽、现代包装等。

——新河工业区:重点发展机械、汽摩配、鞋帽等。现状工业分布在长屿、南鉴、塘下和坦头四个区块。控制工业用地规模,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区,将老镇区零散工业用地统一向新河大道东侧集中。坦头布局机械加工和设备制造业;长屿重点布局轻纺加工业;南鉴集聚帽业等产业。

坞根、城南和石桥头镇的工业区按照小微园区规划进行建设。

3、小微企业园

在符合环境功能区、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的前提下,以解决小微企业发展空间为目的,通过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三改一拆”拆后土地再利用等合理用地方式,在全市规划一批产业功能优势明显、功能配套齐全、管理服务规范、聚集效应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小微企业园,推进“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把小微企业园建设成为助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切实把控好小微企业园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严格用地、用水、用电、排污、用能等方面的准入要求,倒逼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二)制造业发展

按照重点发展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工具、鞋帽服饰“4”大主导产业,提升改造厨卫家电、水产食品、塑料建材、船舶修造“4”大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简称“4+4+5”体系),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和品牌化转型升级。

1、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

依靠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整合、集聚发展资源,在已有行业基础上,提升优势行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积极建设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工具、鞋帽服饰等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培育10-20家全国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上市企业10家。

(1)泵与电机制造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化泵与电机产品结构,引导产品向系统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加大品牌推广,创新营销渠道,着力打造全球知名的泵与电机产业集群。

泵类产品。通过外观设计、制造工艺、研发技术的创新实现产品创新,推进原有中小型传统水泵产品向智能化、整套化的高效节能产品转型,积极介入智能管网。丰富空气泵、真空泵等的产品种类,培育新增长点,积极探索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泵方向拓展。

空压机类产品。继续巩固温岭在中低压、微小型空压机领域的优势,提高产品的高效率、低能耗、高性能、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推广其在牙科、养殖、食品、医药、健身、美容、化工、科学实验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模块化设计,开发机、电、仪一体化的智能性产品。

电机类产品。引进国际先进加工生产测试设备,提高整体装备水平,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重点发展电动车配套电机、泵用配套电机等;大力发展高档园林机械、电焊切割设备、高级娱乐器材、风机电器、小型发电机等电机类延伸产品。探索开发交流感应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等驱动电机。

(2)机床工具制造业

依托重点骨干企业,以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高精度量具等智能制造装备为亮点,由提供制造工具向提供一体化制造解决方案转变,补全产业链上下游缺失环节,打造机床工具全产业链。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中国工量刃具名城”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机床工具生产贸易基地。

机床。重点发展高效高速高精密的中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流水线、专用设备等装备,大幅提高机床产品的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打造温岭机床高品质形象。

工具。在提高刀具、量具、五金工具等传统工具产品精度的同时,顺应“机器换人”大势,积极研发高性能数控刀具及刀具新材料,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3)汽摩及配件制造业

坚持走“专、精、特、新”路子,重点发展大排量摩托车、豪华型、娱乐休闲型高端摩托车,提高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加速构建“小而精、小而专、小而优”的配套协作新型企业群体,打造国内一流的摩托车整车、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

汽摩零部件。提升普通件档次,提高核心部件比重,按照国际化、模块化、系统化供应标准,做精做强汽摩发动机、变速器、冷却器、减震器、洗涤器、座椅、空调压缩机、方向盘、车灯及线束、装饰件与密封件、轮毂、高速齿轮等龙头产品,创立一批关键零部件名牌,争取更多进入中高档轿车配套体系;依托钱江摩托,加快锂电池在摩托车电瓶中的应用和推广。

汽摩整车。在东部新区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生产新能源客车、物流车、乗用车、特种车等。以踏板式摩托车为重点,逐步扩大骑式摩托车的市场份额;依托汽摩配件产业,延伸发展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等。

(4)鞋服帽及工艺品制造业

以时尚、品牌、低碳为发展导向,围绕鞋、帽、服装等重点领域,提升产业创意设计、研发智造、品牌营销等综合实力,助推产业逐步走向自主品牌市场和中高端市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鞋业产业集群。

鞋类。继续推进鞋类低散乱整治,以“国家级童鞋产业质量提升示范项目”为载体,鼓励鞋企从贴牌生产销售逐步走向自主品牌销售,加快产业转型。发挥本地注塑、注浇工艺特色,着力发展中高档仿皮鞋、旅游鞋、凉鞋、童鞋、工艺鞋、沙滩鞋等产品,积极探索采用低碳、环保、功能型鞋材,满足消费者在质量、安全、性能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把温岭建设成为中高档注塑鞋为特色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帽类。主打传统草编工艺,发展草编帽、针织帽、布帽三大系列的中高档产品和亚草席、餐垫、提袋等系列产品。

服装。开发制服、工作服、防辐射服、舞蹈服、学位服等特种服装,力争成为酒店、物业、家政、学校等需求单位的专供商。

饰品类。充分利用温岭山海资源,发展石雕、船模、珍珠饰品等特色产品。推进工艺品生产与旅游业、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以品牌化、特色化、高附加值为导向,淘汰和转移一批低档产品,重点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1)厨卫家电制造业

坚持丰富产品种类与提升产品品质并举,加大技术引进与创新力度,深化精致制造,加大新材料应用,走高端路线,推进厨卫家电向安全化、智能化、便捷化、时尚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能力,打造国内具影响力的炊具、小家电生产、出口基地。

注重炊具的健康环保,利用新材料、新工艺重点发展不粘炊具、无油烟炊具、电炊具、电磁炊具、太阳能炊具等。加快电压力锅、电饭煲、电水壶等厨房小家电产品的研发,并拓展家用创意小家电产品。以安全、美观、舒适、节能为导向,加强卫生洁具技术改造,更新生产工艺,改善外观设计,提高内在质量和外在时尚度,不断深挖消费者需求。

(2)水产与食品加工业

充分利用水产、果蔬等特色资源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加强食品安全认证,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海洋特色的水产食品加工基地。在发展速冻、干制等初加工环节的同时,突破冷冻、保鲜、加工等环节难点,开发海产罐头、海鲜调味品、海洋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探索发展以海产品为原料的鱼肝油、蛋白粉、维生素、钙片等海洋保健食品。发展脱水果蔬、冻干果蔬、营养果蔬汁、果蔬保健品等果蔬精深加工产品。

加强配套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技术装备,改进加工工艺,为水产及食品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建设冷链物流系统,保障生鲜食品安全配送;加强水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加工副产物的有效利用与高值化开发;完善食品追溯机制,加强食品检验检疫,提高温岭农林水产品的安全级别。

(3)塑料建材制品业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塑料制品产业,加大新材料的研发力度,提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能力,实现产品转型升级和发展循环经济,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日用塑料产业基地。

塑料制品。开发中高档日用塑料制品,注重产品的造型设计、原料选取,提高产品性能;发展汽车、摩托车等行业配套使用的工业工程塑料制品以及塑料类体育用品;丰富模具种类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建材产品。重点发展夹芯混凝土砌块、建材黏合剂、复合型节能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和防水密封材料;发展高性能绿色环保型涂料等新型化学建材和铝箔涂装、高档铝塑复合装饰材料。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完全生物降解材料、水溶性材料、可食薄膜等绿色材料;研究废旧塑料、建材的高效分选分离技术、高效熔融再生利用技术、化学回收利用技术等,提高废旧塑料、建材的快速生物降解以及回收再利用综合技术水平;积极降低塑料建材制品产业的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努力将温岭建设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绿色塑料建材生产基地。

(4)船舶及配件修造业

依托松门镇松门港沿岸及沿海岛屿、滨海镇金清港南岸、石塘镇沿海一带等三大船舶修造基地,扶持龙头骨干企业,不断提升温岭船舶工业的研发设计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将温岭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中小型船舶修造基地。

船舶配件。重点发展船用泵、发电机组、柴油机、空压机、救生设备等配件,培育发展一批“新、精、专、特”的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增强为本地造船企业的配套能力。

造船。以数字化、绿色化为导向,以2-5万吨级的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工程船和杂货船等为重点,发展10万吨级以下产品。顺应国内游艇旅游发展态势,依托石塘海上游艇旅游项目,积极发展游艇修造。探索发展无人艇制造,服务国防。

船舶维修。保持传统渔船修理能力,并相应提高对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工程船和杂货船等多种船型的维修服务水平。

3、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国家及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等五大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

依托温岭智能装备电子(软件)产业基地,加快电子元器件和材料、传感器、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行业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打造省内一流的智能装备电子产业高地。

PLC研发与系统集成。加强汽摩配、船舶、机床、电机等相关领域PLC(可编程控制器)研发与系统集成,积极为温岭制造业实现“机器换人”和智能化生产提供必要的配套支持。

新型元器件制造。重点发展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的新型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片式元器件、超级电容器、多功能新型接插件、光通信器件、LED光源和显示屏等电子信息元器件产品。

(2)新能源

依托现有基础,以省级新能源应用综合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产业。太阳能装备,优化升级光伏电池及组件,重点培育高纯度低耗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设备、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采暖系统与设备等领域的产品。地热能装备,重点发展中高温地热发电系统、高效地热钻探设备制造、尾水回灌设备和地热水处理设备制造等。

(3)生物医药

依托现有的海洋经济资源优势和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产业,以原料药、中间体为支撑,重点发展制剂产业。

培育海洋生物产业。加强海洋生物产业科研团队、重大设备、攻关项目等的培育引进和有效整合,重点开发创新性海洋药物以及生物医用材料、功能食品(保健品)、绿色农用制品、酶制剂、化妆品等功能性海洋生物制品,力争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一批优秀企业、知名品牌。

做大做强制剂产业。支持原料药、中间体企业向制剂环节延伸发展,努力开发生产替代进口药品。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制剂产品国际认证,争取实现制剂产品的规模化出口。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4)新材料

围绕温岭制造业向上游延伸,发展塑料、电子、合金等相关新材料。

加强塑料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可降解塑料、改性塑料、医用膜,开发具有高阻隔性、耐高温和保鲜等功能的新产品;以绿色、低碳、环保为导向,发展药品、热饮料及啤酒等包装制品以及医用塑料制品。

发展高端电子材料。开发超薄型、耐高温型、安全防爆型等高端电子薄膜产品。改进切割技术,改善生产工艺,发展电子级硅片,顺应市场需求加强太阳能硅片的研发。开发硬质合金等新兴材料,服务装备制造业发展。

(5)轨道交通

以城区空轨项目为抓手,逐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产业化。开展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以及新型城市轨道车辆用成套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制造。

五、服务业发展和布局

以“优化结构、提高比重、合理布局、协同配套、创新业态、完善功能”为导向,加快构建发展新平台,培育发展新动力,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各行业的融合,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壮大金融服务、电商物流、休闲旅游、科技创意、商务服务、养生养老六大行业,着力推进国家小微金改试点核心区、浙江电商物流融合发展先行区、华东山海休闲度假示范区等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品质化生活,全力建成浙江省服务业强市。

(一)服务业布局

根据温岭市域城镇体系、产业分布格局,按照配套协调、集聚高效的原则,形成以中心城区为综合性服务业中心、东部新区为服务业副中心,相关中心镇为区域性中心的服务业市域组织形态,构筑辐射市域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商贸、电商物流、金融商务、科技文创、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文教体卫等多层次、多节点的服务网络。

 1.打造中心城区综合性服务业中心

根据市区内部布局结构,突出功能特色化互补,发挥中心城区人口集中、业态丰富、网点完善等基础优势,重点集聚金融、商务、商业、文化、创意等服务功能,推动老城区和城市新区服务功能提升,打造中心城区服务业主中心。

——城市新区。包括城西和城东两个单元。城西新城以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科技文化、休闲娱乐为特色,打造成为市域现代服务业高地。重点发展中华北路、环湖路、曙光路和阳光大道围成地块的商业商务核心区,银泰城市综合体,九龙湖湿地公园,环九龙湖创意文化产业园,商业水街,中华北路酒吧娱乐一条街等。城东新城以专业市场(家具、装饰、汽车、数码、农贸)总部经济、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为特色,发展成为城区东北的商业中心。重点发展阳光大道和万昌北路交叉口附近总部经济基地,依托汽车客运中心和农贸城的商业旅游客运服务体,以九龙汇商业步行街等为基础的娱乐休闲购物集聚区,以天岭装饰城、温岭家具城为基础的家居市场集聚区。

——太平老城区。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提升商业业态、改造服务设施,将老城区建设成为集休闲、购物、餐饮和旅游接待功能为一体的中心商业区,服务市域居民中高档消费需求,并辐射周边城市及外来游客。重点发展万昌中路、东辉北路、三星大道和中华路围合而成集商贸、商务、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业区,月河游憩街区,街心公园街区,万泉路餐饮休闲一条街等。

2.打造东部服务业副中心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导向,以东部新区、松门镇为重点,着力发展科技研发、产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休闲旅游、现代商贸、品质人居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打造温岭东部服务业副中心,服务东部滨海产业带和城镇带。

依托曙光湖区块,布局大众商业、商务服务、银行网点、社区服务等业态,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依托港口、岸线等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临港产业物流;依托围垦湿地、高端农业、生态绿面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丰富东部新区服务业体系;依托创新创业人口集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等需要,有序发展品质房产、人才公寓等多元化房产,提升东部新区品质人居服务水平。

3.积极打造镇级服务中心

泽国、大溪、箬横、新河、滨海、石塘、温峤、石桥头、坞根、城南等镇区,要以现有服务业为基础,重点发展商贸餐饮、旅游休闲、医疗保健、养生养老、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业以及围绕当地产业的特色生产性服务业。各镇区内部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区块、特色商业街,完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通过特色服务业发展,与服务中心、副中心结成优势互补、产业联动的市域服务业网络。大溪、泽国镇区围绕泵业、鞋业等轻工生产制造,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提升产业价值链;新河依托积累的文化底蕴,重点发展教育、旅游等文化产业。

4、培育建设若干特色优势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资源、交通、市场,围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建设一批业态集聚、生态优化,具有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优势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进全市服务业重要增长极。结合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和城市新区、东部新区、铁路新区等重点区块的开发建设,“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发展电商物流集聚区、商务商贸集聚区、总部基地、科技文创产业园、综合性服务业集聚区、生态旅游休闲区等多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

——总部商务基地。位于阳光大道和万昌北路交叉口附近,万昌北路两侧。以服务业大厦、沪商大厦、广明大厦、创业大厦、鞋业大厦、建筑业大厦和青商大厦等办公楼宇为基础,加速市内外企业总部集聚。吸引研发、创意、信息等企业入驻,发展商务服务和必要的生活配套服务。

——金融集聚区。以万昌路金融专业街为重点、银泰综合体周边为补充,依托农村商业银行大厦、鑫融大厦、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分支机构网点,以及温岭总部经济基地商务楼宇,进一步引导银行网点集聚。推进民泰银行大楼、台州银行大楼、温岭农商行等项目建设。

——铁路新区服务业集聚区。依托铁路站场门户的有利区位,以建设泵业特色小镇及新兴城市综合体为导向,重点发展与泵业相关的产品研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物流仓储运输、管理咨询、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与铁路站场建设相关的配套服务业。积极引入仓储式超市、地方特色餐饮、快餐速食店、酒店宾馆、交通、商务办公、金融、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服务设施,使其成为温岭市域城市化中后期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块之一,推进中心城区的组团式发展。

——东部新区综合服务业聚集区。以服务东部新区制造业创新创业、滨海休闲旅游发展、新区生活配套为导向,大力发展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以东明湖及周边公共绿地为基础框架,中央集中布置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业及医疗卫生等,构筑东部新区南片区公共服务中心;以曙光湖及周边公共绿地为基础框架,周边布置商业、民住、金融文化等,构筑东部新区北区公共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卫生、娱乐购物、物业管理、公共交通等生活配套服务业,进一步方便群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服务业发展1、现代金融业

以创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金融服务中心为导向,按照全省万亿金融产业和台州金改发展导向,聚焦小微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私募金融,培育发展互联网金融,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规范发展各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机构,形成结构合理、竞争充分的金融服务体系,将温岭打造成浙江金融创新示范市。

小微金融。支持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点,创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争取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化小微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展或推广动产权、商标专用权、股权、海域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质押贷款。

产业金融。加大对商业银行、证券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等的招引力度,支持发展实体经济。鼓励金融机构延伸发展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保险以及科技租赁等科技金融业态,着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众筹运作方式。推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优质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私募金融。鼓励开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并购投资等直接股权投资,推动私募资金成为支持中小企业升级的外部金融资源。大力发展产业引导基金,以产业引导基金作为种子基金,引导私募基金投资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金融。推动设立金融超市、金融便利店等。加强银行与电商合作,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网络支付业务创新和领域拓展,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和新途径。

2、休闲旅游业

以山石、海洋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继续按照中部城市旅游休闲发展区、东部海滨风情旅游区、北部人文风韵体验区、西南山岳田园休闲区等四大旅游区块的空间布局,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突出重点景区辐射带动,进一步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促进旅游与制造业、现代农业、城市品质等融合,努力将温岭打造成华东山海休闲度假样板区。

中心城市休闲旅游区。以主城区为中心,加快九龙汇湿地公园等城市休闲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新区商业水街、风情水街休闲服务环境,辅以城区各类文化场馆、特色街区、公园广场、城市景观风貌、各类休闲业态。在环城山地绿道基础上,增加休憩点、观景点等,形成以城市观光、都市休闲、康体运动为主的环城山体康体休闲游憩带。打造“智慧都市休闲旅游”产品,营造休闲城镇氛围,将整个城区整合成为温岭市旅游服务集散中心。

东部海滨风情旅游区。重点加快发展以海洋、海岛、海岸为主题的滨海度假休闲旅游,打造渔家风情浓郁、滨海特色鲜明、旅游功能完善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重点围绕石塘半岛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突出海洋民宿、帆板游艇运动、渔家风情等特色亮点,加快实施石塘太阳文化旅游、龙门湖湿地公园、石塘半岛旅游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积极发展海上摩托艇运动、海上游艇、垂钓休闲、低空飞行体验等旅游产品。

北部人文风韵体验区。整体提升长屿硐天景区,争创国家5A旅游景区;建设新河历史保护街区,依托街区内古遗址、古桥、古塔、古民居、古文物等资源基础,引入主题酒店民宿、主题展馆等,从历史文化、生活生产出发,衍伸度假、休闲、展示等旅游产品;设置东瓯古国文化旅游区,同时通过充分挖掘提炼文化特色,展示古色古香、风韵十足的温岭风土人情,形成不同主题的文化民宿群落,打造古韵人文休闲度假区块。依托金清港入海河流的生态优势和景观优势,结合沿金清港的文化资源,加快开发内河游船旅游,设置江心岛郊野休闲园、金清港游船码头、沿江绿道工程、水上摇橹市场等项目,建设金清港滨水风情旅游带。

西部山岳风光旅游区。以乡村旅游和山岳旅游两大产品为导向,开发乡村度假、农业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养生、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研学旅游、养生养老、滩涂运动、山地骑行、田园自驾、特色养生、登山健步等旅游业态,同时开发乡野气息较为浓郁的乡村特色民宿和以“山林隐居”为主题的原生态野奢民宿,打造集乡村休闲、山水运动、特色民宿于一体的田园山岳度假休闲旅游区块。

3、电商物流业

依托温岭产业和集疏运网络体系,聚焦通道、平台、网络等关键环节,注重业态创新、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突出智慧化、绿色化发展导向,围绕电子商务、产业物流、保税物流、城乡配送四大重点,打造电商物流融合发展先行区。

电子商务。突出智慧信息应用、物联网应用、跨境电商服务,积极打造温岭市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产业电商,积极培育进口消费品B2C、跨境商品B2B等跨境电子商务业态。提升温岭水泵、工量刃具、厨具等传统优势产品的网上交易能力,创新横峰、泽国鞋业电商及新河汽车饰品电商等运作模式。鼓励发展温岭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电商。

产业物流。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提升货运配载、专线运输、多式联运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工业产成品物流,积极发展临港生产资料物流。进一步优化陆路交通枢纽、港口航运等设施配套,形成差异化物流服务功能。整合利用温岭国际物流中心、温岭捷运保税仓库、海关监管点等设施,提升温岭(大溪)产业物流中心功能,加快铁路新区保税物流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东部新区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泽国电子商务园区仓储物流基地、横峰电商物流园建设。

保税物流。延伸拓展国际物流服务功能,构建与温岭外向型企业跨境贸易相配套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海内外清关、保税报关、保税进口仓储,稳步发展跨境流通性简单加工与增值服务,探索开展订舱、委托海陆空运输等增值物流业务。优化利用铁路新区口岸物流发展区块,扩大海关监管场站、保税仓库设施规模。有序拓展龙门港港口物流基地保税功能,适时延伸发展国际物流业务。

城乡配送。进一步完善城乡配送网络,突出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重点提升发展生活用品配送、超市配送、农产品物流、城市快递等城乡物流业态,积极发展医药物流、冷链物流等新兴物流业态,不断完善城乡物流产业链。抓紧实施温岭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城南城乡物流配送基地项等项目,构建省内示范的城乡配送协同发展模式。

4、商务服务

全力构筑高效、务实、智能的商务服务环境,推进总部企业集中集聚,助推温岭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台州都市区南部商务中心区。

总部经济。以温岭总部经济基地为平台,完善商务服务基础设施,打响温岭商务服务品牌知名度。加快利欧、南洋、邦丰、智晟等企业总部楼宇建设,进一步整合温岭金融集聚区功能,推动商务服务型企业集中集聚,构建温岭总部商务区,吸引本市优势企业总部扎根温岭,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温岭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生产、营销等职能型总部。

会展服务。依托温岭会展中心、优势专业市场等,继续做强泵业、工量刃具等全国性大型品牌展会;积极扩大机床产品展在全国的影响力,培育绿色农产品、特色轻工产品、文化产品等主题展会,延伸主办各类创意设计展、概念展、高峰论坛、行业会议等。统筹利用中心城区文化、体育、酒店、餐饮、商贸、娱乐、物流等配套设施优势,重点发展中小型专业展、消费展和巡回展。大力发展会展配套服务业。

中介服务。大力发展会计、律师、咨询、评估、认证、经纪、代理、策划、广告、融资、租赁、调查、设计以及技术中介、就业中介、产权中介等商务服务。规范和引导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安保服务等机构规模化发展,鼓励和扶持一批重管理、强服务、有品牌的中介服务企业。

5、科技文创服务

以增强对产业转型提升和现代城市运行的支撑能力为导向,主动对接全省万亿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注重挖掘文化要素资源,突出科技研发、创意设计、艺术创作三大领域,促进产业融合,构建智慧创意文化集聚区。

科技研发。鼓励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支持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构建企业工业设计联盟,引导泵与机电、鞋帽、工量刃具等中小企业剥离设计、研发等环节,与专业设计机构合作建立工业设计联盟。深化院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加快市科创中心、泵业智造小镇工业设计中心、东部新区中小企业孵化园、浙江机床产业投创中心、工具小镇科创孵化园等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科技服务企业,引进温岭产业急需的科技成果,支撑企业创新活动。

创意设计。推进文化要素、创意设计要素引入鞋帽、泵等工业品功能、外观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环保型创意包装,扮靓温岭产品。

艺术创作。发展艺术采风、民间工艺品等创作,重点推进石塘里箬艺术创作孵化园建设,集聚石塘零散艺术创作室,以及水晶雕刻、海洋剪纸、海产品装饰等民间传统工艺。

6、养生养老服务

注重山、海、田的要素整合,突出“健康+智慧”发展理念,以生态养生、医疗养生、运动养生、健康养老为重点,构筑台州南部特色化养生养老服务新兴区。

挖掘温岭生态养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气候、环境、文化等健康养生要素,努力打造养生养老养心的全产业链。依托西南山区生态资源,突出天然氧吧、休养保健等特色,开发避暑度假、疗养修养、禅修养心等生态休闲功能,打造山地休闲大本营。依托东部海洋生态资源,构筑特色海洋生态养生产品,重点引进滨海氧吧养生等“海洋生态+休闲养生”项目。

注重发挥温岭各类景区、体育运动场馆设施等基础条件,重点完善滨海-沿山-环城的绿道设施,加快自行车绿道、登山步道、休憩步道建设。突出近海垂钓、海岛环行等特色,积极引入马拉松、徒步、海钓、帆船、无人机、沙滩运动等各类赛事,打造“上山下海”的温岭运动养生品牌。

大力发展面向中高端养老需求的老年公寓、老年康复护理院等社会化养老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城乡居民的普惠型养老服务和针对特殊群体的托底型养老服务,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养老产品,加快建设方山养老中心、城南生态智能化养老园等项目,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健康服务品牌和健康服务产业。

六、农业发展和布局

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林渔产品,使温岭继续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和新型主体培育,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多功能农业和“走出去”农业,努力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

(一)农林渔业总体布局

围绕农林渔业绿色生态、安全高效、产业优化、持续发展,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发展定位,“十三五”时期,全市农林渔业空间总体布局为“二区、二片、二带、二屏障”。

 1、“二区”

——东部农业产业集聚区。在东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基础上,范围拓展到东部新区农用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区域面积约5.9万亩,涉及箬横、滨海2个镇和东部新区。通过区内水稻、葡萄、西甜瓜、蔬菜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把东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打造成为全省农业升级版的样板区。重点建设滨海大棚葡萄示范区、箬横大棚西瓜示范区和箬横蔬菜示范区,完善滨海设施蔬菜精品园和滨海水果精品园,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场、食用菌种植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农业综合服务区和农业休闲观光园。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促进农产品有效对接市场,实现综合区各产业协同发展。

——南部农业产业集聚区。以南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为基础,区域面积约3.5万亩,涉及松门、箬横、石桥头3个镇。进一步发展稻菜轮作、特色果品(优质柑橘、葡萄、梨、桃及大棚热带水果)和水产养殖(青蟹、南美白对虾、生态鳖、大弹涂鱼等)等主导产业,建设休闲观光、柑橘、青蟹、南美白对虾、大弹涂鱼、生态鳖等精品园,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组团和管理服务区。

2、“二片”

——中北部平原粮食与生态果蔬产业片。位于温岭中东部和北部平原,以泽国、新河为中心,扩展至大溪、松门、箬横、滨海、温峤5个镇,区域面积约21万亩。该区域是温岭重要粮食产区和蔬菜、果蔗主产区。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品种和种植结构,提高水稻产量和优质率,发展稻谷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建立蔬菜、果蔗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转化应用示范基地,适度发展设施蔬菜和设施瓜果。

——西南部滨海与低丘特色水果产业片。位于温岭西南部沿海塘地和低丘山地,以大溪、城南、温峤、坞根4个镇为重点,区域面积约6.2万亩。该区域是温岭特色水果——温岭高橙、杨梅、枇杷主产区。优化提升温岭高橙、杨梅、枇杷品质,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樱桃、蓝莓等特色水果,形成特色水果示范区和一镇(村)一品特色农业示范点,推进农旅深度融合。

3、“二带”——温岭沿海渔业养护养殖带

依托环绕温岭东部、南部沿海的近海海域,发展养殖、养护,以及发展渔港经济、海产品商贸物流和深精加工。

渔业资源养护区。主要范围是以乐清湾为主的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积洛三牛渔业资源修复增殖带。加强乐清湾缢蛏种资源保护;在积谷山、南沙镬岛、北沙镬岛、一蒜岛、二蒜岛、三蒜岛、大乌屿、牛山岛、洛屿等岛屿连线范围的内侧海域和岛屿进行放流增殖工作,促进海域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加强滩涂湿地保护,改善海水水质,逐步恢复区域生态系统。

水产养殖功能区。主要范围包括西南环乐清湾养殖区、东南环隘顽湾养殖区、东北环大港湾养殖区以及外荡生态养殖区。以“隘顽湾、乐清湾、大港湾”沿岸为重点,布局建设以南美白对虾、青蟹、缢蛏、泥蚶、青蛤等名优水产品为主的生态高效养殖基地。

——温岭环滨海农林渔业休闲观光带

位于市东、南、西部沿海和丘陵地带,涉及滨海、箬横、松门、石桥头、城南、坞根、温峤、大溪、石塘9个镇及东部新区。以沿海防护林为基础,以农林业主导特色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山海资源兼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大力培育观光、采摘、体验、度假、文化传承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林业。加快海岸渔业观光带建设,开展滩涂拾贝、围网捕鱼、海上观光等活动。加大海岛开发力度,开展以自然景色、渔家乐、海鲜海钓、鱼文化等活动。

4、“二屏障”

——平原林业保护屏障功能区。以建立健全沿海防护林体系为主导,开展建设环沿海绿色生态走廊和以城区生态风景林为核心,主干公路、河流两岸、铁路沿线绿化美化并重的四大生态绿色环带,构造带、网、片相结合的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和平原景观林体系,美化城乡环境,为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营造舒适的生态环境。

——山地森林保护屏障功能区。科学改造提升现有山林,大力推进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积极提升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优化森林结构,提高质量效益,推动森林系统更稳定、功能更强大、景观更优美、生态更有效,满足人们对森林经济、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的需求。

(二)农林渔行业发展1、粮油业

遵循相对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等原则,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十三五”期间,规划以东部平原地区箬横、新河、滨海、松门等镇和西北地区大溪镇、泽国镇为全市水稻主要产区;石桥头、温峤、箬横和松门等镇为豆类主要产区;城南、大溪、箬横、松门等镇为薯类主要产区。至2020年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3万亩,粮食总产不低于14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6000亩,总产维持在1500吨。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不断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蓄肥保肥及供水供肥能力,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地力培育、服务组织、规模经营和科技提升等建设,使粮食功能区达到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亩产吨粮的标准。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优质化配套栽培农耕农艺措施的示范、推广,切实做到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广叶芥菜(西兰花)—早稻—晚稻、早稻—西兰花—西瓜(蔬菜)等循环农业模式,提高粮田复种指数,实现“钱粮双增”,提高粮食自给率。加快粮食市场建设和市中心粮库扩建,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2、蔬菜业

以提高质量、保障供给、增加效益为目标,以提升设施,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为重点环节,稳定发展西兰花、花椰菜、大白菜、叶芥菜、茭白等蔬菜,大力发展以红茄、番茄为重点的设施蔬菜,同时加快发展秀珍菇、杏鲍菇等食用菌。

建立以东片农场为核心的设施蔬菜产区;以箬横、滨海、新河和温峤为重点的叶芥菜重点产区;以箬横、松门等为重点的西兰花产区,形成沿海万亩西兰花生产基地。在箬横发展蘑菇,成为台州蘑菇市场的主要供应地。在新河发展茭白;在石桥头发展大白菜、笋菜、毛豆等鲜食蔬菜。

推广蔬菜、瓜果大棚设施农业,扩大种植规模。加快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冷藏保鲜物流中心,积极引进与开发蔬菜冷藏保鲜技术、蔬菜脱水加工技术、蔬菜腌制技术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不断延伸蔬菜产业链,提升蔬菜产业整体效益。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左右,总产量50万吨。

3、特色水果业

继续重点发展西瓜、果蔗、温岭高橙、大棚葡萄、枇杷、梨、杨梅等特色优势水果,强化品牌效应,开拓海内外市场。

西瓜。进一步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全面实行西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升“玉麟”牌西瓜名牌效应,以箬横万亩大棚西瓜基地为重点,提升大棚西瓜精品园建设水平,稳定箬横、滨海、松门等地的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突破本市资源约束,大力发展跨区域的西瓜产业化经营,拓展农民增收的新空间。

果蔗。进一步发挥“温联牌”果蔗品牌影响力,稳定市内面积,重点打造泽国、新河万亩以上果蔗精品园。加强新品种推广,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果蔗加工、贮藏技术研究,提高果蔗的质量和商品率。推进果蔗包装产品与大中型超市对接。

大棚葡萄。以滨海镇为核心,扩大箬横、新河二镇规模,提升东部沿海大棚葡萄产业基地。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促早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葡萄质量安全水平。发挥温岭葡萄品牌优势和栽培技术优势,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到主要消费市场建立葡萄基地。

温岭高橙。适度扩大种植规模,重点推广温岭高橙新优系和无病毒容器苗,推广配方施肥、完熟采收等优质化技术,提高果实品质,形成以城南镇、坞根镇为核心的温岭高橙特色产业区。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温岭高橙,拓展市场空间。

枇杷、梨、杨梅。在温峤下河岙、梅溪等半山区建设优质枇杷生产基地;在箬横、东部滨海区域建设优质早熟梨生产基地;在坞根西里、泽国山坑等低山丘陵建立杨梅基地。

4、畜禽养殖业

坚持“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的原则,以“两区”建设规划和畜牧业“西进东扩”为引领,继续完善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畜禽养殖布局。以生猪和家禽为主要品种,保护发展温岭高峰牛品种,适当开展獭兔、鸽子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推进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

生猪。按照控量提质、规模养殖的要求,逐步淘汰规模小、污染重的家庭小规模养殖模式,改造提升养殖场,重点建设滨海镇东片农场生猪养殖基地和箬横镇东浦农场生猪养殖基地。提高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打造生态健康、环境友好的养殖场。

家禽。按减量提质思路,有序调减水禽养殖量,稳定温岭草鸡、丝羽乌骨鸡养殖规模。加强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家禽养殖场建设,建成全省最大规模的丝羽乌骨鸡种苗基地、精品乌骨鸡(蛋)生态养殖示范区,发展家禽产品精深加工。

特色畜禽。以保护温岭高峰牛种质资源为重点,加强选育与保种力度,努力探索产业化开发,实现开发性保种。加大獭兔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优质饲料开发,全面实行标准化、优质化养殖,努力拓展兔皮、兔肉深加工。实施肉鸽标准化养殖、集约化经营,增加养殖效益。

5、花卉苗木业

充分发挥温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花卉苗木生长的优势,积极发展以鲜切花、盆花和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苗木业,打造兼顾农业休闲观光及花卉展览功能的现代化高效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大溪、泽国重点发展鲜切花、绿化苗木,城南重点发展盆花、盆景,温峤、箬横重点发展绿化苗木和鲜切花。

6、渔业

以建设现代渔业强市为目标,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渔业支撑保障能力,形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装备先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促进渔民持续增收。

推进捕捞业转型升级。积极鼓励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进一步加大捕捞减船转产力度,重点开展标准化捕捞渔船升级改造,提高渔船质量安全水平。严格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严格实行禁渔休渔制度,恢复和保护温岭海域的渔场资源。积极引进先进作业方式,加大渔船节能减排和渔具革新力度,推广渔船一线微冻保鲜,增加鱼货附加值,提高渔民收入。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远洋渔业,积极稳妥发展过洋性渔业,建设远洋渔业海外生产基地。

发展生态化、工厂化养殖。充分利用现有的养殖水体和滩涂,大力发展集约设施渔业,重点扶持工厂化养殖、大棚温室养殖等,提高单位产出能力。积极防治海水污染,禁止在规定的养殖区、增殖区和捕捞区内进行有碍渔业生产或污染水域环境的活动。发展高效生态围塘、滩涂精养,推进生态化、设施化的滩涂和浅海养殖;加强水产苗种培育基地建设,提高苗种培育水平,实现苗种产业的发展和价值增值。

加强渔港基地建设。围绕温岭中心渔港区及松门渔港区,发展海洋渔业生产和保障基地。布局建设现代化海洋捕捞综合性产业基地,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为远洋渔业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建设渔需物资交易市场,满足温岭渔港经济区范围内渔船的物资需要。完善渔港的信息化、规范化建设。通过综合改造,建立美丽渔港,实现渔港生产、管理、服务和休闲度假的综合功能。

发展海产品商贸物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推进松门水产品批发市场总场及各分场之间、松门与台州、浙江其它水产品批发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批发市场冷藏设施、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方式的有机结合。逐步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优质优价,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7、农林渔休闲观光业

以建设山海休闲旅游强市为目标,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美丽温岭”建设,充分发挥山海资源兼备、特色产业发达的优势,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结构优化、特色创新、设施提升,推进特色产业、观光农业、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生产、观赏、体验、游乐、教育、休闲、养生、度假等功能配套的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生态农庄、风情旅游小镇、美丽海岛、渔家乐、森林休闲养生基地、乡村精品民宿。到2020年,基本形成环滨海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力争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七、支撑体系建设(一)提升创新要素体系

1、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利的支持。围绕制造业的主要创新方向、关键技术和共享平台技术等重点内容,加快建设泵与机电、鞋业、船舶、塑料和新型建材等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能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和创新方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研发。鼓励企业采取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积极申报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应用首台套产品,优化创新的市场环境。以科技金融结合为抓手,着力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

2、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文化创意等重点培育发展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一批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整合和优化职教资源,建立中高职沟通、普职教渗透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台州市第一技师学院、温岭市开放学院、温岭市外国语学院的建设。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通过教育体系的大发展提升市域人力资源质量。

(二)优化新型城镇化体系

根据温岭地理环境特点、城镇建设现状,构筑“一城一带、一主一副,东西互通、北融台州”的市域城镇体系框架,走分工协作、紧凑布局、提质增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增强各级城镇运行效率,提升发展品质,加快融入台州都市区。

1、优化中心城市布局,构筑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平台

按照构筑组团式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强化“金十字”地区的一体化布局、建设和管理。在拉大城市框架的同时,优化总体布局。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市工业园区等工业区块和中心城市其他区块的配套衔接;促进泽国、大溪、新河三个城镇工业集聚区和镇区建设的衔接,使之成为城镇的自然组成部分。依托铁路新区、工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区块,促进中等城市各组团之间的有机联结和融合发展。

2、推进东部滨海城镇带和产业带的互动发展

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加快东部“一区四镇”的资源互补和互动发展。充分发挥东部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松门、箬横的中心镇集聚优势和石塘、滨海的特色资源优势,推进滨海产业带暨城镇带建设,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为温岭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空间和要素支撑。按照规模适度、产城融合、合理集聚、有机联系的原则安排东部滨海城镇带的规划建设,提升城镇建管水平。

推进东部新区与松门镇区、箬横镇区的融合发展,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集聚城镇人口,实现由传统的渔区经济向滨海港城经济转变,彰显滨海临港型现代化小城市形象,使之成为温岭市域东部的中心、滨海城镇带的核心和现代产业集聚中心、海洋临港经济发展中心和消费居住休闲中心。

3、加大城镇建设力度

泽国镇要按照现代化工贸发达的水乡特色生态小城市的目标定位,力争在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软实力建设上走在前列,推进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与路桥对接,成为北融台州的桥头堡。大溪镇要按照打造浙江省经济强镇、统筹发展示范镇,在工业升级转型、现代商贸发展和旅游业发展上实现重点突破。松门镇要推进与东部新区的融合发展,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集聚城镇人口,使之成为温岭市域东部滨海城镇带的核心节点。箬横镇要建设成为东部平原区重要的人口和现代产业集聚中心,发挥高速公路出入口优势,扩大招商引资。新河镇要按照工业和文教旅游城镇、历史文化名镇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主动承接城区教育居住等功能外溢,促进功能提升和人口集聚。

石塘镇要以打造石塘半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构筑东海最美渔港小城为导向,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渔港经济,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滨海镇要提高镇域集聚水平,充实城镇服务功能。温峤镇要建设成为工贸与旅游特色城镇,努力融入主城区。城南镇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抓住沿海高速建设契机,打造成为中心城区的南大门。石桥头镇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休闲业发展,充实城镇功能。坞根镇要努力打造成为中心城区的后花园。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用地指标向中心镇和一般镇适当倾斜,促进中心镇和一般镇人口集聚。

(三)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适度超前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以安全、便利、通畅的道路网络为主体,水、电、网、热、气、灾害防治、污水垃圾处理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

1、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打造以公路、铁路、水路相结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全市基本形成“六纵四横”的骨架路网体系,建成以市区为中心,汽车客运总站为龙头,各集镇客运站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汽车客运输体系。以龙门港作业区为中心,有序地推进部分航道升级改造。完善与铁路枢纽相配套的公路、城市道路网络建设,改善公铁交通接驳环境。加快轻轨交通建设。

2、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促进“互联网+”与温岭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导向,大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居民生活中的创新应用,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管理运作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城市功能完善化,大步提升温岭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全市统一规划、统一运营、统一服务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到期末全市高速宽带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达到100%。建设覆盖整个温岭城区和五大中心镇镇区的4G无线网络。建设地理信息数据库和云中心、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安全平台,为政府管理决策、部门信息共享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3、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水文、海洋、地质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着重提高对台风、洪涝、干旱等易发频发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和水生态环境承载等三方面能力。推进温岭市南排、九龙汇调蓄及后续工程、河道整治、海塘加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切实加强人防工程体系建设,推进人防工程全面融入城市建设,完善人防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建立布局合理、储备丰富、设施先进、调运快捷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完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技术装备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改善生态环境体系1、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围绕多城同创目标,继续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生活源、工业源和农业源污水防治,深化河道综合整治。到2020年,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劣Ⅴ类断面全部消除。以加强PM2.5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积极推进燃煤锅炉淘汰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到2020年全市PM2.5浓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内。积极推进固废及土壤污染防治,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加快建设一批固废处置基础设施,大力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场地污染治理。

2、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依托山、水、城、田、海自然生态条件,完善森林、自然保护区、湿地、沿海(江)防护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安全格局。

深化森林温岭新三年绿化行动。积极开展森林小镇、森林人家建设,控制低丘缓坡开发,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推进林相改造和退耕还林,完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完善环城山地绿道、沿河亲水绿道、海滨亲海绿道和组团生态绿道等一批绿道工程,努力形成覆盖城乡、沟通连接、运动休闲的城乡绿网系统,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

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湖漫水库、太湖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骨干水厂、泵站和供水管网建设,提高供水保障水平。重视九龙湖生态湿地、金清大港湿地走廊建设,打造“海绵城市”,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最大限度还原水生态。

3、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推进低碳发展,发展低碳产业,加强森林、湿地、海洋等碳汇建设,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完成上级下达的碳强度下降考核目标,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常态化推进全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鼓励企业参加国家碳排放权交易。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制定低碳产品补贴政策。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鼓励市民使用低碳产品。加快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引导市民低碳出行。积极开展低碳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工作。提高城市公交分担率。

构建低碳化能源结构。加快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及垃圾焚烧电站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和改造电网布局,“十三五”期间争取完成220千伏苍山变及110千伏配套送出、110千伏垃圾发电配套送出和配网提升等工程。开展中低压配网建设改造工作,保障电能有效供应。完成天然气主干管线及场站工程,形成清洁、高效的城市供气网络体系。加快新能源汽车公用充电桩和天然气加气站规划布点和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加大节能减排考核监察力度,加强项目节能评估,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品、技术和工艺。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建立节电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建筑节能,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建筑用能智能化管理。

(五)保护自然资源支撑体系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旅游、矿产等自然资源,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为温岭现代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拓展并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推进担屿涂、南海涂等围垦造地步伐;采取收回、鼓励流转、协议置换、“退二优二”、收购储备等方式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开展建设用地复垦、废弃矿山整治;加大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努力拓展土地资源。健全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长效管理机制,坚守耕地红线,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和土地挖潜,优化供地结构。健全经营性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实施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宅基地空间置换改革试点,实施宅基地换住房、换股份、换货币补偿等改革。

2、保护与集约利用水资源。坚持节流与开源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兴利与除害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努力建设节水型经济和社会。按照节水为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战略调水,统一调度,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解决温岭水资源供需矛盾。新建白溪水库和西山村水库,补充水资源缺口;扩建山下金、大溪、城南和坞根水厂,加快主干管网建设和旧管网的更新改造,完善城乡供水系统,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实行联网供给、双管供水、梯级水价的运作机制,推广污水回用、中水系统、雨水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限制发展传统污染型和高耗用水型企业,大力扶持和发展低耗水企业,禁止发展高耗水和对水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引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积极引进海水(亚海水)淡化及河水净化技术。

3、保护与有序利用海洋资源。建立乐清湾湿地生态保护区,提高滩涂湿地的自我维持功能。严格执行禁(休)渔期制度,探索建立配额捕捞制度;加大海岸线、海岛保护力度,适度开发无人岛。实施陆海联动,加强环境综合管理,建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

4、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合理规划禁采区和开采区,进一步优化矿山布局,控制矿山数量,促进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把矿业开发、土地利用与环境整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轻矿山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矿业综合效益。

(六)创新政策机制体系

一是开展工业企业布局绩效评价。坚持绩效优先、优胜劣汰、转型升级原则,全面开展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扶优扶强,退低进高,促进企业从低效用地走向高效用地、从分散布局走向集中布局、从环境污染型走向环境友好型,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建立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向作为饮用水源涵养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等进行补偿,增强这些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结合下山移民和异地脱贫工程的实施,使承担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职能的重点区域获得足额补偿。

三是完善区块准入门槛。完善产业准入、用地效益、节能减排等各类门槛,保障产业布局导向落到实处。在现有政策法规基础上,针对主要工业(服务业)集聚区、农业园区等,出台细化的产业引进政策,严格项目评估制度,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土地利用效益和节能减排水平,推进市域各地差别化和特色化发展。

四是强化形成合力。继续创新工业(服务业)集聚区的共建共享机制,实行全市一体化运作,推进各类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整合、提升,将有限的财力、人力和物力配置到东部新区、城市新区、铁路新区等全市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

(七)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建立市政府相关部门和镇(街道)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产业布局协调机构,加强对全市产业布局重大问题和重要决策的统筹协调,理顺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关系,形成合力支持产业布局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和社会氛围。

加强计划衔接和监督检查,结合年度工作安排制定相应的配套计划,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跟踪了解和评估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如遇宏观环境重大变化等重要原因,按程序由市发展改革部门及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市政府审议批准。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